記得幾年前的高考語文卷中,曾出過這樣一道作文題:“我最崇尚的品格——堅韌”。此題既出,遂使得天下多少學子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在考場上信筆“制造”著一場又一場可怕的“災(zāi)難”:或遭遇車禍,或生病致殘,或親人罹難,甚至家破人亡……以期在與“厄運”的搏斗中昭示“扼住命運的咽喉”之要義,彰顯出自己堅韌不拔的英雄本色,進而博得判卷者的感動和高分。孰料千篇一律的情節(jié)反招來了閱卷老師的膩味甚至反感,以致出現(xiàn)了寫真實經(jīng)歷亦被視之為“矯情”而被判低分的事。本人當年未曾有幸享有從高考作文的批閱中體味學生“虛擬”的“堅韌品格”的樂趣,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時不時地遇上這類品格“堅韌”的學生,讓你不服不行。
前些天赴一所重點中學辦事,在該校裝潢精美的“優(yōu)秀學生事跡宣傳欄”中便讀到了一則頌揚一位“學習尖子”的“先進事跡”的妙文。從這位學生被大事渲染的“行狀”來看,稱之為“品格堅韌”的確是毫不為過的。
這還是一位女生,自幼便因父母從軍而與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對她是寵愛由于加,她對外婆亦是感情甚篤。就在她高中階段的一次學期期末考試期間,她的外婆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病危的外婆在病榻上極想與住校的外孫女見上一面,而這位女生卻堅守校園,直到考完最后一門試才回家。而此時的外婆早已帶著莫大的遺憾撒手西歸。不久,在學校隆重推出的“成績公布榜”上,這位女生榮登榜眼,獲得第二名。實不知這樣輝煌的成績能否告慰外婆的在天之靈?
這位中學生“堅韌”的品格不能不令人嘆服。即便換成早已成年的我,如果一位曾經(jīng)與自己相依為命多年的親人離去之前欲與我見上一面,我是怎么說也無法抗拒這一要求的。就算拒絕得了,巨大的感情波瀾也無法讓我平靜從容地完成一門又一門的考試,以至于取得如此上佳的成績。
嘆服之后,你又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對今天的不少學生來說,親人間的感情甚至生離死別與學校里的考分相比,實在顯得很輕很輕。這從嗜分如命的學校(比如我眼前的這所學校)的角度來看,也許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可從“人”的角度來看,卻不能不讓人覺得無比的心寒。
雖然我忝為人師,雖然在不少的時候我也偏愛那些學習認真、成績出眾的學生,但此刻我的心中實在難以產(chǎn)生出對那位學生的好感,因為就在她輕率地(也許當時其內(nèi)心里也曾充滿著矛盾和抉擇,但最終還是考試戰(zhàn)勝了親情)拒絕了外婆的臨終要求時,我覺得她也由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是一位感情細膩豐富的女孩子!)蛻化成了一架冰冷的考試機器。而一個可以因一次對其未來發(fā)展并不構(gòu)成影響的考試而拒絕了親人的臨終要求的人,你又能指望其日后走上社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溫暖和福祉?
這樣去責備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或許過分了些,而且即便這是件大錯而特錯的事,鑄成大錯的責任者也非止其一人。先來看看我們的輿論導(dǎo)向。我們只要稍加留心,便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眾多媒體上為不少“強人”們所作的歌功頌德的報道。這些英模們的事跡中似乎總也免不了“為事業(yè)置親人病痛于不顧,為工作棄天理人倫于一旁”的“動人篇章”。在中國,似乎一旦“兒女情長”就必然“英雄氣短”,只有棄七情而舍六欲方可進入英雄模范的殿堂。更為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惡劣的教育環(huán)境:君不見時下多少學校老師只認分不認人,考分成了學生留給老師的唯一印象;多少家庭中孩子的成績更是成了父母喜怒哀樂的源泉。我們甚至不止一次地從報上看到一些七八歲的小學生因一兩次考試失手而慘遭家長毆打甚至毆斃的消息??梢?,孩子的考分的分量在不少家庭中已完全超過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
時下在不少學校依然如火如荼、在眾多家長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的應(yīng)試教育模式,應(yīng)該說乃是導(dǎo)致上述現(xiàn)象的“病原”。馬克思曾經(jīng)辛辣地抨擊過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如果揭開了那層含情脈脈的面紗,便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而我要說,在應(yīng)試教育體制下,維系著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的往往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考分,甚至連那層“含情脈脈的面紗”都無須戴上!而這種學校、家庭教育中的“人文養(yǎng)料”的缺失勢必導(dǎo)致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畸形,使得不少學生生命觀淡漠,感情冷漠,心靈荒漠。前些時候發(fā)生在一些校園中的學生屠戮同窗的悲劇,很難說與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人文因素的缺失沒有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
如何讓孩子們從考分編成的樊籠中掙脫出來,讓他們身上重新煥發(fā)出人性的光輝,成為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而非一架架“堅韌”得可怕的“考試機器”,這是擺在我們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它關(guān)系著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任何人都小覷不得。
相鄰博客
- 父母三“缺” [2007-03-10 21:14:00]
- 孩子為什么不肯閱讀? [2007-03-10 21:33:00]
- 如何借鑒才能真正受益 [2007-03-10 21:48:00]
- 家庭教育精彩絮語摘錄(1) [2007-10-06 09:4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