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全國實用性教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叢書副主編。中華家庭教育親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QQ:290767713。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7)(李躍兒著)

    (2007-04-03 18:53:00)   [編輯]
    請魯迅走出墳墓

      有些教育者,尤其是家長,之所以把孩子折騰成這幅模樣,主要來自于他們對于教育的誤解。

      對于教育的誤解來自于人才的誤解,對人才的誤解又來自于對于成功的誤解,而對于成功的誤解呢?來自于對于幸福的誤解,是不是這樣?

      尤其是對于幸福的誤解,許多的父母考慮不到,他們總認為他們的幸福就是孩子的幸福。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他們想象的幸福與孩子心中的幸福背道而馳。他們誤解了孩子的幸福。

      他們認為,只要孩子吃好了穿好了,在物質上要什么給什么,孩子就幸福了。他們以為,只要孩子能考上高分,進行前幾名,考上一個好學校,孩子就成功了。至于考上好學校,能不能真正成功,或者說取得了父母認為的成功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成功他們并不關注,而對于這樣的成功會不會使孩子感到幸福就更無所謂了。

      這種對于人性的忽視,使有個教育專家非常憤慨,他說:我們的教育,不把孩子折騰殘廢是誓不罷休的!

      有時,我甚至想,要是請魯迅走出墳墓,他會作何感想呢?他會忍也忍不住,再次吶喊"救救孩子"的。

    2.3.2 孩子七歲在偷"情"

      有個小偷每天都要偷東西,不偷就受不了,有天晚上實在沒有東西可偷了,就偷了塊石頭放在屋里。

    名牌偷竊者

      漠視、誤解、踐踏孩子的幸福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呢?我說一個事例:有一所名牌大學里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從貧困山區(qū)考去的學生,家里好不容易給他湊夠了學費,使他能夠如愿以嘗??墒沁M了學校之后,就發(fā)現(xiàn)同班的同學說名牌穿名牌互相之間比名牌。這個時候,他就為自己的寒酸羞愧難當了。他就很想自己擁有一件名牌,但是沒有錢!于是,這就成了他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怎么辦呢?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陽臺的鐵絲上面曬著一條名牌短褲,看看周圍沒有人,就鬼使神差地拿了。

      本來,當時拿那條短褲的時候他心里還是很害怕,想著肯定會有人尋找,可是呢,幾天過去了卻沒有人問,他也就心安了,心想原來東西這樣容易得手。而且,在拿這條短褲的時候以及拿了以后,他的心里得到了一種刺激,一種愉悅感。從這以后他就收不住閘了,不斷地順手牽羊,以至于成為一個名牌偷竊者,他箱子里的名牌快要塞不下了。

      這時候,大家發(fā)現(xiàn)有人專偷名牌,但是沒有一個人想到他就是那個小偷。因為偷來的名牌他從來不穿,他的穿著依然像以前那樣樸素,甚至要比剛來學校的時候還要樸素。有一次,他的偷竊行為終于露餡了。被抓之后,人們送他去看心理醫(yī)生……

      為什么送他去看心理醫(yī)生?因為從表面看,他的行為是道德問題,其實,是心理問題。比如貪官,有些貪官貪得錢太多,多得沒地方放,存到銀行害怕人查到,就往床底下塞。那些錢都被蟲子咬了,多得幾輩子都花不完,還要往回拿。西方國家也有貪官,我想西方的貪官再怎么也不會貪到這種地步的。明知自己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為什么還要繼續(xù)貪呢?為什么?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個笑話,有個小偷每天都要偷東西,不偷就受不了,有天晚上實在沒有東西可偷了,就偷了塊石頭放在屋里。

      表面看,這是物質貪婪,往深里看,其實是心理需求,再往深,就是精神、情感需求了。就是說,他的精神、情感從小沒有得到滿足,他在的這種需求被扭曲了、畸變了。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偷竊行為都是這樣,但是,起碼有很多屬于這種情況。

    孩子七歲在偷"情"

      有位媽媽,家里有百貨店,生活很富足??墒怯幸惶欤l(fā)現(xiàn)孩子在偷店里的錢,于是打了一頓,可是,從那以后,那個孩子狂偷不止了。最后偷到……五十、一百的鈔票一偷就是好幾張!偷了錢干什么呢?亂花一通,見什么買什么,買來也不珍惜,扔得到處都是,要么胡亂送人,要么扔進垃圾筒。孩子的媽媽甚至這樣要求孩子,說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媽媽都給你買行不行?還是不行。家長就打,用火去燒他的手,還是照偷。

      家長痛苦得不行,來找我。我問她:在你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竊行為之前是不是天天在孩子耳邊叨叨,要他勤儉節(jié)約,要他想想掙錢多么不易?她說是,家里生活應有盡有,我擔心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會變壞的,長大了會成花花公子的。我又問:你是不是經常忙于經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甚至連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也沒有?她說是。我說:就這兩條就足夠了。我敢斷定,你的孩子不是偷錢,是在偷"情"。

      孩子媽媽不高興了,說李老師,你怎么能這樣說呢?我的兒子才七歲,他怎么能偷情呢?我說你誤解了我的意思。

      我說:因為你太忙,沒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又因為你在錢的問題上過分嚴重,這樣就激活了孩子對于錢的欲望。作為人,尤其是孩子,其實最看重是就是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滿足,他的內心的要求你又達不到,這樣,他就只能轉向尋求物質的滿足了。你把孩子對于情感、對于精神、對于幸福的需求全給扭曲了。

      當孩子第一次偷錢的時候,不過是想滿足一下你不能使他滿足的愿望,可是,當他再偷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種偷竊使他得到精神的滿足了。你說你孩子偷了錢,亂買東西,買來就扔,你想不通這是怎么回事,我來告訴你:你的孩子不只需要物質方面的東西,他是用偷錢得來的"刺激"作為他的精神代用品。你看,拐來拐去,還是拐到了精神方面。盡管孩子心里不知道,但他確實在做這樣的事情。

      我說:有沒有幸福的感覺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只是個人,天生就需要這種感覺,孩子尤其這樣。人的幸福主要來自于精神滿足,你的孩子得不到,他沒有一個情感的、精神的家園。所以,他會變著花樣尋找,找到了這種畸變的形式?,F(xiàn)在,我說你的孩子不是偷錢,是在偷"情",沒說錯吧?她說李老師,你這樣一說我就明白了。

      這就是說,只要父母不能夠在精神方面滿足孩子,不能使孩子獲得幸福的感覺,在物質方面,不論是過分謹慎還是過度放任,最終都會造成對于物質的貪婪。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中,控制什么就導致貪婪什么,控制他的玩,他就對玩貪婪;控制他的食物,他就對食物貪婪;控制金錢,他就對金錢貪婪;控制他的學習呢,他就對學習貪婪……

      對于學習的控制,就是不能滿足孩子對于學習的需求,就是讓他得不到。比如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上學的欲望反而非常強烈。

      從這意義上說,有些貪官貪為什么貪到那樣的地步、那個名牌偷竊者偷得閘不住,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就是說,父母如果在教育方面方式不當,就會在孩子內心形成一塊貪婪的土壤。

    精神細糧

      當然,家長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原因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尤其是,總以為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幸福之中。

      我們這層年齡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我們小的時候,雖然物質很貧乏,生活艱苦,但在我們的記憶里還是很幸福的。那時候沒有電視,大人也很開放,到了晚上,家家戶戶的孩子就集中到院子里,或者到街上,甚至到山上,喊:娃娃娃娃來耍來,大人不耍娃娃耍。然后,開始玩過家家呀,開始把《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之類的電影從頭到尾演上一遍。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我們的文化、藝術、參與、合作等等方面的能力全部得到了鍛煉與提升,情感、心靈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等到媽媽喊我們回家睡覺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帶著極大的滿足感離開的。

      那么現(xiàn)在,盡管物質方面很豐富,孩子也有很好的玩具,但是他們再也不可能有那種將一部電影從頭到尾演下來的環(huán)境了。他們只能呆在鋼筋水泥之中相互隔絕,一些幼兒園、學校、社區(qū)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能讓孩子玩過家家、挖沙子。有一天,我碰見我們的一位家長,問她干什么,她說聯(lián)系車,想買一車沙子。她說李老師,我好說歹說,小區(qū)終于同意由我出資在小區(qū)里面放一車沙子,這樣孩子們就能玩了。

      這是一位懂得教育的家長,她知道孩子還有敏感期,知道玩對于孩子很重要。她還知道那車沙子其實不是沙子,而是孩子情感的歸宿、幸福的象征。

      有些家長怎么看的?那是剛在銀川辦學,有天為這個問題專門開了一次家長會,當討論到能不能給予孩子這樣的幸福的時候,家長幾乎全都成了反對派,他們擔心慣壞了孩子。

      說到慣壞孩子,成人也有誤解。我們分析一下,比如那個把幸福當成想買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的孩子,他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物質,還是物質背后的東西?

      在我與他的媽媽談了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對零食的需求的確是精神的需求。他的媽媽告訴我,這孩子太喜歡吃零食了,不限制就會慣壞了他,不限制他會不吃飯專吃零食的。

      那么,我們要問,孩子對于零食的這種強烈的欲望從哪里來?是天生的呢,還是被某種媒介激發(fā)出來的?我認為是激發(fā)出來的,是被孩子媽媽的"限制"出來的。因為媽媽再三限制,再三強調,于是,零食便成了世上最好的東西,成為他的幸福,夢寐以求的東西。這孩子成的"貪官",專門"貪"零食。這中間,媽媽的行為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削弱對于零食的渴求,反而使愿望更加強烈。她是在幫倒忙,將孩子由于對零食的需求轉化成心理需求。如果得不到解決,這種心理需求就會遺留終生,要是這個孩子將來能夠獲得一官半職,很可能也會成為貪官。

      要是孩子媽媽對于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夠正確認識,她就會采取相反的方式,或者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情況具體運用,最起碼不會進行"暗示",每天叨叨,吃零食多么多么不好,怎么怎么不吃飯,會如何如何影響身體發(fā)育,如何如何影響學習等等。要是這樣,那個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對零食的興趣越來越淡,直至不感興趣。我對兒子就是這樣,結果非常成功。

      有些父母真的很奇怪,一方面放的很開,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另一方面,又嚴加限制,孩子要求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如果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多數父母無法恰當地把握分寸,給的總是孩子不需要的,孩子要的一般不給。

      不給就會出問題。我們常常讀到這樣的消息,某某大款突然跳樓自殺,什么原因也沒有,之所以自殺,是因為生活太沒趣了。什么都干過了,什么都享受了,再往下活就沒意思了。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從童年起沒有在精神方面得到過真正的提升,他的心理在精神層面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滿足,心靈沒有升華。他的所有追求一直停在物質的層面,精神對他來說永遠是個盲區(qū),所以導致找不到幸福。在物質層面,所能享受到的全都享受過了之后,空虛感就會將他淹沒,這個時候,剩下的惟有一條路--毀滅自己。

      父母一定要以此為戒,要在給孩子提供物質需要的同時,更要提供精神方面的東西,提供精神細糧。

      在這方面,外在的因素只是個引子,主要還得靠家長自己的努力。就算以前有什么失誤,只要勇于改變自己,即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終也會還給孩子。

    2.3.3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你把他單獨留在家中,這個家在他心中極有可能變成魔窟,家中每一個角落都會引起可怕的聯(lián)想,他會越來越恐懼,膽子會越來越小。

    王歡不會笑

      比如有個叫王歡的孩子,剛見到他時,他的瘦弱與敏感,以及閃著刺目光亮的眼睛讓我著實地吃了一驚。他看上去像一個被嚇壞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而他的爸爸,又高又壯,像一座鐵塔。一見面,開口就是:李老師,我不是讓孩子學畫來的。我家王歡不會笑,能不能想想辦法?

      他的聲音就像打雷,震得我耳朵翁翁直響。

      其實,不用他說,只要看見種場面,我心里就能大致明白。

      我想起西方現(xiàn)代著名作家卡夫卡有一封寫給他父親的封信,信中反映他小的時候被父親拉去游泳的情景--父親健壯高大,孩子又瘦又弱,卡夫卡當時的心情,恐懼,自卑,還有生不如死的感覺……我認為,世上所有要將自己的強壯顯示給孩子看、以此要使孩子強壯的父母都應該看看卡夫卡的這封信。或者父母不是故意顯示,他們感覺不到,同樣,他們的狀態(tài)對孩子會造成什么樣的負面作用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

      卡夫卡就有這樣一個父親,而他呢,又是個極其敏感的孩子,這種情形與王歡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幾乎一模一樣。要是王歡的父親不作改變,幾十年后,王歡大概也會寫出這樣一封信來。

      卡夫卡一輩子都沒有走出父親的陰影,他的所有的作品可以說都是以對父親的控訴作為基調的。我們隨便舉出幾部作品,比如《變形記》、《地洞》、《城堡》,基本上都有他的父親在里面作怪。

      盡管文學方面很成功,作為人,他活得太失敗了。他一直沒有找到自信、幸福這樣的感覺。就連結婚這樣的事里他也找不到自信,定了吹,吹了定,最終還是沒有實現(xiàn)。他活著的時候一直默默無聞,他的作品生前很少發(fā)表,他的許多作品都被自己燒了,臨死之前還寫了遺書,要朋友把他的作品全部燒掉。就是那封信,也一直沒有勇氣遞到父親手里。

      由此可見,父母的不當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太深遠了。

      心理學家說,成人的心理疾病差不多全部可以追逆到人的童年時期。有這樣一個案例:有個十幾歲的孩子頭上有一處不長頭發(fā),他被送到心理學家那里,在深度摧眠的狀態(tài)中,他喊出這樣的話來:踢死你!踢死你!一邊喊一邊顫抖。這是怎么回事呢?經過調查,事情最終被查清了。原來,還在母親懷他的時候,有一次父母打起來了,他的爸爸大喊"踢死你!踢死你!",有一腳踢在母親肚子上,那個地方正是他的頭部,就是現(xiàn)在不長頭發(fā)的地方。

      通過那次治療,沒過多久,頭發(fā)長出來了。

      有時候,心理疾病就是生理疾病。那個孩子還在娘胎的時候,他便受到了驚嚇,心理問題成了他不長頭發(fā)的原因。

      顯然,王歡也受到了驚嚇,只不過不在娘胎。

      那天,家長離開時,小王歡緊緊抓住爸爸的衣角,大哭著死不松手。這樣的情景在我們中心常常能夠見到,但是王歡的哭聲太凄慘了,到現(xiàn)在,只要提起這件事情,我的耳邊還在回響他的哭聲……

    魔鬼方程

      后來我發(fā)現(xiàn),真像他的父親說的,小王歡確實不會笑。而且,無論問他任何話,或者試圖用任何的方式與他交談都會目視前方,沒有反應。

      進班的一個多月里我從沒見他笑過。上課時從來不動,兩只空洞的眼睛一直就那么似看非看地朝向座位的前方。要是我們把人臉比作一面鏡子,無論老師怎么吸引,全班怎么熱烈,熱烈得鬧翻了天,這一切從來都沒在王歡"鏡子"上看到任何的映像。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們帶著孩子到公園里畫畫。老師讓孩子排成一隊,一起走,王歡不動身,老師勸他,低下頭,湊近他耳邊勸了足足十幾分鐘,他才吐了三個字:有壞人。

      老師說:就是真的有壞人,幾個老師保護你,你不用害怕。

      然后再勸,這才勸下樓。

      我找來他的爸爸,問他:你的孩子確實不會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他的爸爸使勁兒撓頭,尷尬地笑著,說他也不明白到底咋回事兒,反正孩子就是不會笑。

      我說小時候呢,比如一歲、兩歲?他說那時候都很正常。我問什么時間孩子不會笑了?他撓著頭,撓了半天,說:好象從4歲開始。而且,從那個時候膽子越來越小。

      我說你是不是也為孩子膽子小非常擔憂?他說是。我又問:你是不是想了許多辦法?他說是。我說:能不能說說,你是怎樣做的?他說李老師,為了讓孩子克服這個毛病,能想的辦法都想盡了,比如讓孩子站到窗臺上,游泳時硬將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個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離開……

      我說:4歲的孩子正是想象力開始發(fā)展的時期,常常分不清想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界線。別的不說,就說你把他單獨留在家中,這個家在他心中極有可能變成魔窟,家中每一個角落都會引起可怕的聯(lián)想,他會越來越恐懼,膽子會越來越小,

      在心理學里,這叫失去了安全感,這種情形在你孩子身上已經很嚴重了。你不知道孩子有多可憐,他那顆小心靈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你知不知道?他甚至沒有訴說的權力--你一次次往他的傷口上面撒鹽,但他只能默默承受。這樣的孩子怎能笑得出來?

      再說,你這么強壯,孩子這么弱小,你還專門將你的強壯顯示給他,使他更加自卑,還有你想的種種招數……你的方式在先進國家已算犯法了,孩子12歲之前就不可以單獨留在家里的。我打個比喻,你等于列了一道魔鬼方程,使他深陷其中。他以為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是安全的,所以才那樣依戀你。這一切,都是由于你太想讓他膽大才成為這樣。

      孩子爸爸聽了十分恐慌,問我怎么辦。我告訴他對治的辦法,比如每天無論多忙都要找時間與孩子聊天,要完全打消"鍛煉膽量"的念頭,收起所有不恰當的方式,無論什么時候,絕對不要讓他感到親人動不動就要離開他,要在孩子心里形成親人始終都在幫助他保護他的印象,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起安全感來。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他膽子小、不會笑,你在任何場合當著孩子的面這樣說都等于暗示。而且,一旦孩子那怕略微表現(xiàn)出一點點勇敢的舉動也要立刻給予賞識……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而我呢,與老師一道進行了專門討論,尋找方法。當時我想,無論花費多少心血,一定要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大約兩個月之后,有一次課,班里的老師把孩子分成兩組,隨手在黑板上面畫了兩組線條,讓孩子輪流上去把線發(fā)展成畫,哪一組畫的最好就算優(yōu)勝。

      當時,班里氣氛被老師搞得很熱烈,孩子們大都等不及輪到自己,可是到了王歡,怎么勸都不上去。現(xiàn)在想起來還覺得好笑,當時那位老師大概急暈了頭,不管三七二十一,抱著他跑向黑板。到了黑板跟前,放在凳子上面,抓著他的手,在黑板上畫了一下,然后轉過臉對全班說:王歡變得勇敢了,大家為他鼓掌!

      其實,當時因為抗拒,畫上去的那一筆輕得幾乎看不見。

      這之后,小王歡回到自己的凳子上面。我發(fā)現(xiàn)他有些變化,每有同學上去時他都抬頭看著,大概是注意人家怎么去畫。我悄聲告訴兩位老師:有戲,再加加勁。

      其中一位老師站起來,對另一邊說:呀,A組的同學超出去了,我們怎么辦?。緽組聽說,全都憤憤不平,從小板凳上抬起屁股,一個個上竄下跳的,這時候再看王歡,發(fā)現(xiàn)他臉上肌肉開始松動,有一種似笑非笑的神色若隱若現(xiàn)。

      我丟了個眼神過去,老師心領神會,說王歡,我們組眼看輸了,能不能幫幫老師?王歡的小屁股終于從凳子上面抬起來,剛抬起來又坐下了。于是,老師大叫:B組的同學,歡迎王歡同學拯救我們!掌聲嘩地響起,王歡猶猶豫豫地抬起屁股,朝我看了看,我點了點頭,向他伸伸姆指,他便猶猶豫豫地上去了。上去之后呢,在黑板上輕輕地劃了一下。

      這真是歷史性一筆啊。那位老師激動得不得了,她是那種反應極其靈敏的老師,為了王歡,專門找了個理由,她說:這一筆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又讓B組趕上來了,大家感謝王歡!B組的孩子每人伸出兩個手指喊了一聲"也",嘩,又一通掌聲。

      接下來發(fā)生了我企盼已久的事情――王歡笑了!我當時,都想流淚。心想王歡總算笑了。不是那種放得很開、很燦爛的笑,是那樣的……很難描述的那種笑。怎么說呢?與其說笑,不如說哭。我想,大概由于好長時間都不笑了,他已經不會使用臉上的笑肌了,所以,只能用那種僵僵的表情表示。

      那天下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小王歡不斷地盯著門口,當媽媽一出現(xiàn),就跳著跑過去,興奮地說著什么。我看見做媽媽的又吃驚又興奮,不斷地點著頭,臉一下也變漂亮了。這之前,她為孩子愁出了病容。

      后來,有一天他從我身邊經過,走過去又走過來,給了我一塊小巧玲瓏的水果糖,我馬上將糖塞進嘴里,并使勁吧嗒著嘴。我看見他又笑了,笑得很甜,我笑著跟他說了聲再見。

      從那時起,大概有三四個月,每次見了,王歡都會撲向我,坐在我腿上聊會兒天。

      再后來,已經顧不上我了,我,其他的老師,早已習慣了王歡大喊大叫地在孩子中間追逐嘻戲,他成了那個班發(fā)言最積極的孩子之一,而且是說話聲音最響亮的孩子之一。

      大概是去年年底,我以校長的身份給他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他為班級做出的貢獻。那封信寄到她媽媽的單位,再由媽媽轉交給他。聽他的媽媽講,小王歡聽完信說:媽媽,我都快哭了,要是再有一封信我就哭了。(大笑)

      現(xiàn)在,當你看見他,會發(fā)現(xiàn)小王歡渾身每個細胞里都充滿著幸福。他終于成了個幸福的孩子。而獲得這一切,與他的父母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的父母……是那種錯了就改、很配合的家長,我常常為他們的努力感動不已。要是沒有他們的配合,只靠我的教育中心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其實,在我教育或者挽救一個孩子的時候,所使用的方法幾乎不用思考,它就像是從我心里流淌出來似的。

      我想,人性如果發(fā)展的很好的話,就能自然找到最正確的方法對待孩子,因為人的天性當中就有這樣的機制。野豬是最有母愛的動物,而家豬常常會吃掉剛剛出生的孩子。野生的老虎和獅子也是最會撫養(yǎng)幼嵬的動物,但圈養(yǎng)在籠子里的老虎和獅子由于他們的自由和幸福被剝奪,心靈變得扭曲,丟失了自然賦于它們的本性,它們也會發(fā)生吃掉自己的幼嵬情形。

      人也是這樣,自由與幸福一旦丟失,同時也丟失了自然賦于的那種機制,無法用心靈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心靈,只好用思考的方式,而思考往往是不能回應心靈的,這也是為什么人類在教育方面捉襟見肘的原因.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