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把心帶回家
我們的雙腳踩著大地,但是,我們頭上應(yīng)該擁有一片開放的天空。
忙碌的鴿子
我覺得,我講的這一切,表面上是在講教育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對于成人也一樣適用。
既然成人的心態(tài)關(guān)系到孩子的幸福,那么,如果要從根本上抓的話,必須先從改變成人的心態(tài)、觀念做起,先讓他們找到幸福的感覺,要是找到了,他們就幸福了,孩子也會跟著幸福,只有幸福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成人要坐下來,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考慮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干的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意義。
我們高喊自己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但是同時,多元也帶來了混亂。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相互沖突,以至于我們無法選擇,人們就在這種多如牛毛的價值觀里迷失了自己。
看看我們都在忙些什么?你走進一個原始森林,抬起頭看看,看見高高的樹冠上回旋的都是幸福美好陽光,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追逐的,都是些陽光從樹隙中散射下來的星星點點的東西。我們對生活的要求總是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有了50平米的房子還想80的,有了80的還想念100的,有了100的還想小二樓,有了小二樓還想小汽車……我們的欲望什么時候才能滿足?不能滿足就無法得到幸福。就算有一天我們的所有愿望全部得到滿足,我們是不是像那個大款一樣從樓上跳下去呢?
在《小王子》那本書里,小王子一顆星一顆星地旅行,有天來到一顆星上,發(fā)現(xiàn)有個人不停地做算術(shù)題,想算清他到底占有多少顆星星,所以夜以繼日,長年累月,連停下喘氣的時間也沒有。小王子說:你為什么不看看日落?他說沒有時間。說什么他都沒有時間。小王子嘆了口氣,說你簡直不是個人,你是一只蘑菇。
我們?nèi)祟惥拖襁@些蘑菇先生一樣迷失了,迷失在欲望之中了。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活到老都不會感到幸福。這就像一位智者說的那只忙碌的鴿子,從日落的時候開始造窩,想造一個最能給它帶來幸福的窩,結(jié)果忙了整整一夜,到了太陽升起的時候,它被累死了。那位智者很同情這只鴿子,說它整整忙了一夜,忙得連眼睛都沒有閉一下,任何幸福的滋味都沒嘗到就被累死了。
除了造窩,我們還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想起來,也確實是夠為難人的。在單位,要扮演一個好職工,一個好領(lǐng)導,回到家,扮演好父親、好母親或者好兒子,到了周末,還得扮演好女婿,好兒媳,唯一不能扮演的就是自己。
當我們把每個角色卸下來再去扮演下一個角色的那個空隙之間,我們偶爾會感到很可悲,覺得被這些角色拖得實在受不了,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心,感覺不到自己的心靈到底在什么位置。我們怎樣讓自己的靈魂平靜下來,營造一個好的心靈空間,使我們具有精神力量?能夠去感悟,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
如果成人沒有足夠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怎么能讓孩子做到這一切呢?
幸福成了奢侈品
作為人,我們大都遠離了人的本來含意,遠離了真正的自我。我們在無休無止的所謂的活動中浪費生命。我們的生命大都消耗在了過分地講究速度、拼博的漩渦中了,消耗在由于太把成就、成功、金錢、權(quán)力看得過重而造成的緊張焦慮中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感到很累,喘不上來氣,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文明出了問題,價值觀出了問題,我們已經(jīng)被訓練得成了憂傷、索取、焦慮、嫉妒、絕望、貪婪甚至是仇恨、傷害之類的大師了,被訓練得一旦面對失敗就會垂頭喪氣,一旦面對刺激就會暴跳如雷,一旦面對利益驅(qū)動就會不不擇手段。這種情形已經(jīng)嚴重到了這樣的地步,我們不必刻意,只要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會本能地讓這些負面的情緒自動生成。
我們應(yīng)該緊緊抓住生命的核心,自然地活著,真實地活著,將一切欲望、焦慮、緊張化為樸素化為超然。
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說"啊,我真幸福"了。如果哪天有個人這樣的說,人們會以為他在開玩笑,甚至……還會嫉妒。
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啊,幸福已經(jīng)成為奢侈品了,這種現(xiàn)象太可怕了。
所以,我們真應(yīng)該像那位智者說的那樣,不要光顧著作一個忙碌的鴿子,要把心帶回家,帶回到心的真實本性。既然幸福是內(nèi)心的感覺,只要把心帶回家了,也就是找到了幸福。
把心帶回家
這樣說并不是要讓我們消積,并不是取消進取、探索與奮斗,而是,要將這些建立在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上,建立在精神的、心靈的、人文的基礎(chǔ)地上,建立在愛上。我們的雙腳踩著大地,但是,我們頭上應(yīng)該擁有一片開放的天空,是不是?大地是我們生命得以保存的基礎(chǔ),天空呢,就是我們作為人的真實本性,是我們心靈的家園,是我們得以幸福的理由。大地堅實、肥沃,天空廣闊、無垠。我們應(yīng)該每天進行大地與天空的對話,大地與天空的對接,直到融合為一。我覺得,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幸福,不會枉活一生。
真的,我們應(yīng)該把心帶回家,成為幸福的主人。
可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在價值觀方面出了問題,對于幸福產(chǎn)生了誤解,我們的心已經(jīng)被蒙上一層厚厚的塵埃了,不要說把心帶回家,就是把心找到已經(jīng)十分困難。我們被蒙敝得找不到自己了,我們甚至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認同或者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相互矛盾的聲音,指揮系統(tǒng)全亂套了。
我們的心竟然無法保持片刻的安靜,我們的心焦慮不安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雖然活著,卻像陰魂那樣四處飄零。調(diào)查證實,那樣多的孩子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那樣多的成人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說明了什么呢?難道我們?nèi)祟愃非蟮木褪沁@樣的結(jié)果?
但是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已經(jīng)被不正確的東西,被愚昧武裝到牙齒了,除了解除這樣的武裝我們還能有別的選擇嗎?我們能夠讓愚昧繳械投降嗎?
為什么從成人到孩子這樣多的人都感到不幸福呢?為什么有些父母將家庭變成了孩子的地獄了呢?如果不能讓陽光的毯子把我們包裹起來,不能走出愚昧的牢獄,不能在心中種植寬容、曠達、理解這樣的種子,不能克服負面的心態(tài)--進行自我的心理治療、喚發(fā)出人性的光芒、把心帶回家,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我相信,只要父母能把心帶回家,你就能像過濾器皿將你過濾,就像蟲子正在脫皮,那些錯誤的、愚昧的東西漸漸全被剝掉,你在孩子心中便會成為一座大山。
只要父母能夠把心帶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駐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經(jīng)丟失,你也能幫他找回;只要父母能夠找回自己的幸福,他的孩子也就能夠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漸漸地,父母、孩子的幸福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內(nèi)心真有一個積攢幸福的小籃子的話,總有一天,籃子里的幸福就會多得盛不下,溢滿你的心田……
這話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于是,下次見面的時候,你就會翻上她一眼,她也會朝你翻一眼。再下次,或許你會狠狠啐上一口。
2.4.2 用陽光化掉烏云
找來的痛苦
當我們說到"誰拿走了他們的幸福"的時候,我們知道,孩子的幸福的確是被人拿走了。我們也知道,成人的幸福也被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被成人被拿走了,成人的幸福被誰拿走的呢?是成人自己。
如果成人有足夠的智慧,有完整的心靈空間,他們的幸福就無法被拿走,孩子的幸福也就有了保障。我覺得,對于成人來說,最要命的,每個人都緊緊抱著自己的痛苦不放。他們是在擁抱痛苦,而且,許多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當痛苦來臨的時候,許多成人心里就會不斷地想著這個痛苦:天哪,這樣的事情怎么讓我遇到了?真是太痛苦了!走著呀,站著呀,坐著呀,躺著呀,腦海里一幕幕全是痛苦的影像。由于抱著痛苦不放,幸福就被趕走了,無地自容了。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全在于有沒有認識幸福、釀造幸福的智慧。
對于許多人來說,本可以生活的很幸福,一個乞丐都能幸福地生活,我想我們再差也比一個乞丐生活得好吧?既然如此,為什么幸福成了一種奢侈品了呢?我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過錯。我們許多人,比如在單位,在跟同事、領(lǐng)導相處的時候,就會患得患失--要是做個老實人,可能就會默默無聞窩窩囊囊,誰見了都想欺負你;要是不想這樣,不甘居于人下,就會引起別人嫉妒,那也會很難受。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腦子里全是這些東西,被占得滿滿的。
再說呢,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幾個合不來的人,每當發(fā)生這種情況時,對方就會讓我們很不愉快,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很可能就會在我們心里呆上很長時間甚至一生。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我不能這樣窩窩囊囊,我一定要反擊,我一定要贏。于是,下次見面的時候,你就會翻上她一眼,她也朝你翻一眼。再下次,或許你會狠狠地啐上一口。要是那人也跟著啐,你就會想著下次怎么怎么收拾她了;要是她不啐,那就證明你厲害,你就贏了。因為你贏了,你就會找到幸福的感覺。幸福好一陣子甚至好幾天。要是人家想出更狠的招數(shù),而你不敢回應(yīng),你就會輸,就會難受好長時間。
事業(yè)上也是這樣,我們想讓自己成為有錢或者有名的人物,要是達到了,我們就會洋洋得意,就會得到暫時的幸福,但是,如果心態(tài)把握不好,這種幸福就會稍縱即逝,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還有更大的目標吸引著你,需要你去拼命,這樣你又不幸福了。
我想只要一個稍稍有點閱歷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幾乎全是這樣的事。我們許多人都會將這些不幸福的事裝在心里折磨自己。假如你跟別人發(fā)生了沖突,就會覺得別人很糟糕,就會長久地不愉快。這真是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我們是在用別人的缺點懲罰自己。而且,你所認為的別人的缺點并一定就是缺點,很可能還是你的缺點。但是一般人不會這樣想,而是覺得:都是某某人搞得,是他造成了我的不幸。
我們知道像團隊精神呀、勾通能力呀、包容呀這些都很重要,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具有這樣的素質(zhì),但是我們是怎樣做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福,我們自己是不是幸福?如果不是,就應(yīng)該想想辦法,讓自己幸福起來。在我看來,人的幸?;蛘卟恍腋?,全在一種觀念,一種心態(tài)。
有個搞教育的朋友問我:李躍兒,我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兒子放在第二位,丈夫放在第三位,你呢?我說:兒子第一位,丈夫第二位,家庭的美好與和睦第三位,畫畫第四位,教育第五位。她哇地一聲,說:你怎么這么討厭啊,打了我一拳。(大笑)
這也是實話。我在心中就是這樣排位的。但是,實際上,我在教育上花的時間最多。我現(xiàn)在努力改變自己,像旋風一樣,對先生,炒兩個好菜、買一瓶啤酒,他就會高高興興。旋到兒子跟前,摟一摟,親一親,讓他撒撒嬌,他就會心滿意足。到爹媽那里也是……他們都高興了,我也舒服了,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做我喜歡的事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在教育上面花的時間再多,他們也不覺得了。所以,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如何處理,全看你怎樣看待,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
解脫的呼吸
怎樣獲得這樣的心態(tài)?比如可以通過某些方法訓練自己。那個智者的辦法就很好,如果你有個仇人,有個曾經(jīng)使你非常憎恨的人,你怎么辦呢?在你工作之余找個地方坐下來,閉上眼睛,試著呼吸,讓幸福與痛苦交換。你吸的時候,想著吸進仇人的痛苦,呼的時候呢,呼出幸福送給他。剛開始做的時候會很難,做不到,那你就從你的親人開始,從你的父母、愛人、孩子開始,從你的朋友、同事開始。你得慢慢練習,然后逐漸擴展到其他人,不冷不熱的人,直到你的仇人。
當然,在你這樣呼吸的時候,不可能真的把別人的痛苦吸進來了,也不可能把他們的不幸吸到你身上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你能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這是解脫的呼吸。尤其是,這樣能讓你的心胸寬廣,具有寬容精神,能夠無私地包容他人。要是在你呼吸的時候真誠地想著把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送出,現(xiàn)實中你就能做到善待他人。你要是能夠善待他人,你就能善待你的孩子,就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一條河與一缸水
我的體驗是,這樣做是很難的。比如我們終于訓練到可以對家人、對同事慈愛,但是,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時,你會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全都消失了。你會用我們遇到的任何一個沒有這種修養(yǎng)的人所使用的態(tài)度對待你的家人,甚至有時候還會朝他們聲嘶竭力地發(fā)泄。許多孩子就是這樣被嚇壞的。許多家庭就是這樣被分解的。這是為什么?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那個愛沒有源泉,或者說泉眼太小,水量不夠。你內(nèi)心的慈愛要是一條河,別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會感覺不到給了別人,所以也不會計較別人回報你什么;如果你內(nèi)心只有一缸水的話,你給了別人一碗,你就會很在乎這件事,等待別人回報你。如果你是這種心態(tài),還有什么幸福的感覺呢?
對這個問題我有著很深的體會。到了我們的教育中心,看見那些孩子,覺得他們可愛呀,覺得每一個孩子都像帶著黃嘴的小鳥一樣,就會情不自禁地把他們攬在懷里。對家長也是這樣,他們所有的問題我都耐心地解答,不厭其煩地把我的教育理念都從頭到尾講上一遍。一回到家,我就感到自己的心靈再也沒有力量了,當我洗臉,照鏡子時,我會發(fā)現(xiàn)臉上寫滿了疲倦的字樣。這個時候,要是我的兒子稍為有點鬧,我就會受不了;要是我的先生對我說一件什么事,我就會叫他停下。有一次,我的先生實在忍不住了,他說李躍兒,你怎么就不能用對待學生那樣的態(tài)度對待我們呢?
那句話把我點醒了。我坐下來,閉上眼睛,心想這是什么問題呢?那是因為在我心里慈愛的庫存遠遠不夠,我在中心把僅有的那點慈愛全都潑灑出去了,回來之后再也掏不出慈愛給我的家人了。這個時候,我就試著用一下那位智者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把我剛才惹他生氣的不愉快吸到我的身上,能不能再把我的幸福送給他。這樣進行了幾次,我發(fā)現(xiàn)我的心態(tài)變了,越來越能夠體諒他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而且發(fā)現(xiàn)他可愛之處越來越多。
對于兒子也是這樣。如果我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給予慈愛,我給予其他孩子的只能是假愛。那么,就讓我重新從家人開始訓練,從我最親的親人開始,從父母、孩子、先生做起。后來,我又試著對朋友這樣做,試著用我的愛心把他們?nèi)及饋?。再后來,試著對我憎恨的人,曾?jīng)傷害過我的人這樣做。
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樣做起來太困難了。
摧殘,還是拯救
我讀了那本介紹李圣珍老師的,名叫《每個父母都能成功》的書,我認為那不是一本書,是一幅中國孩子的地獄圖。人說苦海無邊,看了那本書,就知道什么是苦海無邊了。李圣珍老師呢,就像一個菩薩,在孩子的地獄里、苦海里拼命地救,救苦救難......
"望子成龍"的挽歌
那個秋子,是個高二學生,因為會考兩門不及格,打開煤氣自殺了。
秋子的媽媽也像中國大部分家長那樣,節(jié)衣縮食,風里來雨里去送女兒學鋼琴、上各種培訓班,一心要把女兒培養(yǎng)成出類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兒有一點點惰性、一點點嬌氣、一點點落后,要是女兒有一處做不到便施以嚴厲的懲罰。當秋子到了十三四歲的"反叛"年齡時,母女間便開始沖突不斷。中突的結(jié)果是秋子常常被怒不可遏的母親趕出家門。
那時候秋子的父母已經(jīng)離異,被趕出家門的她要么在深夜的街頭徘徊,要么去找爸爸。她想跟爸爸在一起,可是連房子都沒有的爸爸沒法收留她。秋子只好住到姑姑家里。盡管姑姑對她很好,可是秋子總是擺脫不了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據(jù)同學講,秋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如果不是目前這種只認分數(shù)不認人的教育體制,不是這種不管孩子的具體喜好、智力的敏感區(qū)域等個體情況一把尺子去衡量的標準,她也許會成為一位很不錯的導演、歌唱家或者舞蹈家的。在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中,有一次,秋子承擔了大部分組織與排練工作,她自編自導,干得投入而得心應(yīng)手,在那種場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自信的秋子。
但在課堂上,她再也自信不起來了。在只看分數(shù)不認人的老師眼里,秋子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她常常因為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而萬分尷尬,恨不能鉆地縫里藏起來,被老師當眾罵為豬腦子、腦積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師辦公室訓話,每回出來都眼淚汪汪。在這樣的過程中,秋子作為人的尊嚴一次次被剝得精光。
就這樣,她的自信一點一點被擊碎,一到考試就緊張萬分,對分數(shù)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試,她都如坐針氈掰著手算分,晚上經(jīng)常做噩夢,常常一臉淚水一身冷汗地從噩夢中驚醒,但是這一切她從來都不跟父母談起。后來,有個名叫濤濤的男孩喜歡上她,她終于感受到了一些人間的溫暖,卻被父親以"你的學習成績本來就不好,還早戀,想不想考大學" 為由強行終止了關(guān)系。
到了高二最后,她有三門功課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老師告訴她,總成績排在最后4名的同學,高三要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剛好排在倒數(shù)第4名。分流就是留級或者轉(zhuǎn)到職業(yè)高中,作為一個孩子,怎么能受得住這樣的結(jié)局呢?
作為學校,也許不得不這樣做,體制就是這樣呀,高考升學率的指揮棒壓倒一切,只有將那些沒有希望的學生淘汰掉才能保證高考升學率,才能保住學校的名聲。但對學生來說,這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嗎?被犧牲的豈不成了大多數(shù)?那些失敗者在他們的一生中也許再也擺脫不了失敗的陰影,只能永遠失敗下去了對嗎?
結(jié)果,最后的會考她仍有兩門功課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吃了安眠藥之后又打開煤氣,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令她恐懼的世界,她以自己花季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望子成龍"的挽歌 。
我想馬月說得沒錯,要是秋子遇上李圣珍這樣的老師,或許不致于走上絕路。但是,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縱使李老師可以救下秋子,她能救下成千上萬的像秋子一樣處在死亡邊緣的孩子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給宋子然的小姑打電話,我說以我現(xiàn)在的力量,這樣遙遠的距離,我是很難把這個孩子挽救過來的。因為孩子能不能挽救過來全在他的父母,而改造父母太困難了。這個孩子已經(jīng)到了"病情"與"父母的改變"相互賽跑的程度,而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距離,"父母的改變"絕對賽不過"病情的發(fā)展"。我讓她快把孩子送到李圣珍老師那里,只有她能救宋子然了。她說去了,等待挽救的孩子已經(jīng)排了10000多了,輪到宋子然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到那時,宋子然大概早沒命了。
人類為什么這樣苦難呢?我們提起苦難的時候常常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呀、饑餓呀、洪水呀、地震呀等等,但我覺得,在人類所有的苦難里面,最苦難的要算心靈的苦難、孩子的苦難了……
每個家長在內(nèi)心都積累了許多這種事例,但是同樣的事情仍然天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fā)生著。所有這些孩子的苦難都在指向一個本質(zhì)性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拯救人,還是在摧殘人?
但是,在我這樣說的時候心里又很內(nèi)疚,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比如美國的班級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我們的班級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而報酬,不要說美國,就說香港,小學老師的月薪相當于人民幣四五萬,比我們的年薪還要多出幾倍。老師一個蘿卜一個坑,累得精疲力竭,我兒子的老師就是這樣,都尿血了,住院了,大家都去醫(yī)院看她,沒過幾天又來上課了,第二天又累倒在樓梯上。
兒子說:我們某某老師想當蠟燭,燃盡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你想想,人那樣多,課那樣多,薪水那樣低,身體那樣不好,怎么能講好課呢?就這樣,學校還不滿意,各種各樣的招數(shù),規(guī)則呀、名次呀、分數(shù)呀,逼得老師只好占課,這節(jié)課還沒上完,那節(jié)課的老師已經(jīng)在門口站著了。兒子說:媽媽,你知道我現(xiàn)在在練什么功?我感到好笑,一個小屁孩能練什么功呢?問他練什么,他說憋屎。
拯救,還是教育?
所以,像李圣珍老師這樣的老師,說她"偉大"一點都不為過。當我讀到她給馬月的母親說的那句話:她要下地獄,我跟著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時,我真的感動得不得了。她對孩子的那份愛,那種無私,那種奮不顧身,那種慈悲、憐憫,決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出來的,大概只有菩薩才能達到。李圣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shù)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覺得這話等于給"教師"這個職業(yè)下了最好的定義。
但是,在談到李圣珍現(xiàn)象之際,我們不僅要想:李圣珍老師的出現(xiàn),是中國教育的某種希望,因為居然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有著如此的厚愛,但是,她的出現(xiàn)更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悲哀,為什么我們的教育會發(fā)展到由一個母親來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為什么等待著她挽救的苦海無邊的孩子會排隊到10000多名呢……數(shù)不清的孩子在掙扎,數(shù)不清的父母在哭號!要是一個國家里出現(xiàn)了千千萬萬個孩子到了需要拯救、而且我們把這個拯救者當作菩薩當作救星一樣看待甚至供奉的時候,這意味著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著兩個偉大的使命,就培養(yǎng)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知識有個"實體化"的過程。
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這樣的層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靈魂里,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換一個說法就是,實體化就是將所學變成個人的實在經(jīng)驗。讓品格融入心靈,也就是成為"人",品格心靈化;讓知識化為智慧,也就是成為"才",知識智慧化。這就是古人講的"知行合一","知道"與"行為"合二為一。我認為這正是現(xiàn)行教育的失敗之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操作,才能達到"知"與"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一?
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圣珍老師,她是在拯救呢,還是在教育?
我們看到,李圣珍老師考慮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識的傳達方面,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方法。中國教育要"人"與"才"一起改變才行,要是只有"人"沒有"才",這個教育還是無法完成它的使命。我們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50多年中連一個世界級的人文與科學方面的"才"都沒培養(yǎng)出來,這是極其可悲的事情。
現(xiàn)在中國真正的教育應(yīng)該做什么呢?就是讓戰(zhàn)爭不再發(fā)生,不讓孩子成為"病人",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條件就是教育者徹底認清知識與智慧的本來面目,認清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學習而不是痛苦地學習。我認為教育的先鋒應(yīng)該做這樣的事,而不是把傳統(tǒng)教育整壞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讓他重新受那種教育。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了,任何小手術(shù)都不起作用了,必須推倒重來。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讓"拯救"這樣的事不再發(fā)生。
與大師約會去
梵高的房子
后來,我又拿起一幅畫:你們看,這就是梵高住的房子!
他們說:噢,老師,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師,梵高怎么住的是我們幼兒園的小床呀?
我說:你們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們要從他的畫里面體會出另外一種東西。孩子問:什么東西呀老師?我說你們不要說話,慢慢看,細細體會,這幅畫上面有沒有一種安靜美好的感覺呀?沉默了一會兒,孩子們說,他們已經(jīng)從這幅畫上找到了那種感覺。
對于這種年齡的孩子,只能提升到這樣的層次,不能講得太多。而且,對于那些畫家的生平故事,老師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變"這兩個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齡的不同講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編。這樣,通過長久地、日積月累地熏陶,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欣賞能力有了本質(zhì)的提高。
梵高的大樹
再后來,欣賞到梵高的樹、風景,還有他的向日葵。
我問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見樹,那些樹也在扭動,但是有沒有像梵高的樹扭動得這樣厲害?他們說沒有這樣厲害。我又問:為什么他畫的樹要這樣扭動呢?他們說不知道。我說:那是因為梵高在看這些樹的時候,他的情感被激蕩起來了。因為被激蕩起來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彎彎扭扭的感覺。于是,他把樹也畫成了這個樣子,像火焰一樣。
后來呀,另外一個大畫家去看凡高。他說:梵高,看了你的畫,我的腸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聽了哈哈大笑。
我說:今天,我們就按照凡高畫的樣子,也來畫一幅大樹扭動的風景怎么樣?
結(jié)果,孩子全都把樹畫得彎彎扭扭的,再也不是簡筆畫上的蘑菇了。
過了一個星期,孩子又來上課,紛紛向我報告:老師,我發(fā)現(xiàn)大樹真像梵高畫得那樣是扭動著的……
我們的雙腳踩著大地,但是,我們頭上應(yīng)該擁有一片開放的天空。
忙碌的鴿子
我覺得,我講的這一切,表面上是在講教育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對于成人也一樣適用。
既然成人的心態(tài)關(guān)系到孩子的幸福,那么,如果要從根本上抓的話,必須先從改變成人的心態(tài)、觀念做起,先讓他們找到幸福的感覺,要是找到了,他們就幸福了,孩子也會跟著幸福,只有幸福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成人要坐下來,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考慮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干的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意義。
我們高喊自己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但是同時,多元也帶來了混亂。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相互沖突,以至于我們無法選擇,人們就在這種多如牛毛的價值觀里迷失了自己。
看看我們都在忙些什么?你走進一個原始森林,抬起頭看看,看見高高的樹冠上回旋的都是幸福美好陽光,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追逐的,都是些陽光從樹隙中散射下來的星星點點的東西。我們對生活的要求總是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有了50平米的房子還想80的,有了80的還想念100的,有了100的還想小二樓,有了小二樓還想小汽車……我們的欲望什么時候才能滿足?不能滿足就無法得到幸福。就算有一天我們的所有愿望全部得到滿足,我們是不是像那個大款一樣從樓上跳下去呢?
在《小王子》那本書里,小王子一顆星一顆星地旅行,有天來到一顆星上,發(fā)現(xiàn)有個人不停地做算術(shù)題,想算清他到底占有多少顆星星,所以夜以繼日,長年累月,連停下喘氣的時間也沒有。小王子說:你為什么不看看日落?他說沒有時間。說什么他都沒有時間。小王子嘆了口氣,說你簡直不是個人,你是一只蘑菇。
我們?nèi)祟惥拖襁@些蘑菇先生一樣迷失了,迷失在欲望之中了。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活到老都不會感到幸福。這就像一位智者說的那只忙碌的鴿子,從日落的時候開始造窩,想造一個最能給它帶來幸福的窩,結(jié)果忙了整整一夜,到了太陽升起的時候,它被累死了。那位智者很同情這只鴿子,說它整整忙了一夜,忙得連眼睛都沒有閉一下,任何幸福的滋味都沒嘗到就被累死了。
除了造窩,我們還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想起來,也確實是夠為難人的。在單位,要扮演一個好職工,一個好領(lǐng)導,回到家,扮演好父親、好母親或者好兒子,到了周末,還得扮演好女婿,好兒媳,唯一不能扮演的就是自己。
當我們把每個角色卸下來再去扮演下一個角色的那個空隙之間,我們偶爾會感到很可悲,覺得被這些角色拖得實在受不了,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心,感覺不到自己的心靈到底在什么位置。我們怎樣讓自己的靈魂平靜下來,營造一個好的心靈空間,使我們具有精神力量?能夠去感悟,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
如果成人沒有足夠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怎么能讓孩子做到這一切呢?
幸福成了奢侈品
作為人,我們大都遠離了人的本來含意,遠離了真正的自我。我們在無休無止的所謂的活動中浪費生命。我們的生命大都消耗在了過分地講究速度、拼博的漩渦中了,消耗在由于太把成就、成功、金錢、權(quán)力看得過重而造成的緊張焦慮中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感到很累,喘不上來氣,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文明出了問題,價值觀出了問題,我們已經(jīng)被訓練得成了憂傷、索取、焦慮、嫉妒、絕望、貪婪甚至是仇恨、傷害之類的大師了,被訓練得一旦面對失敗就會垂頭喪氣,一旦面對刺激就會暴跳如雷,一旦面對利益驅(qū)動就會不不擇手段。這種情形已經(jīng)嚴重到了這樣的地步,我們不必刻意,只要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會本能地讓這些負面的情緒自動生成。
我們應(yīng)該緊緊抓住生命的核心,自然地活著,真實地活著,將一切欲望、焦慮、緊張化為樸素化為超然。
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說"啊,我真幸福"了。如果哪天有個人這樣的說,人們會以為他在開玩笑,甚至……還會嫉妒。
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啊,幸福已經(jīng)成為奢侈品了,這種現(xiàn)象太可怕了。
所以,我們真應(yīng)該像那位智者說的那樣,不要光顧著作一個忙碌的鴿子,要把心帶回家,帶回到心的真實本性。既然幸福是內(nèi)心的感覺,只要把心帶回家了,也就是找到了幸福。
把心帶回家
這樣說并不是要讓我們消積,并不是取消進取、探索與奮斗,而是,要將這些建立在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上,建立在精神的、心靈的、人文的基礎(chǔ)地上,建立在愛上。我們的雙腳踩著大地,但是,我們頭上應(yīng)該擁有一片開放的天空,是不是?大地是我們生命得以保存的基礎(chǔ),天空呢,就是我們作為人的真實本性,是我們心靈的家園,是我們得以幸福的理由。大地堅實、肥沃,天空廣闊、無垠。我們應(yīng)該每天進行大地與天空的對話,大地與天空的對接,直到融合為一。我覺得,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幸福,不會枉活一生。
真的,我們應(yīng)該把心帶回家,成為幸福的主人。
可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在價值觀方面出了問題,對于幸福產(chǎn)生了誤解,我們的心已經(jīng)被蒙上一層厚厚的塵埃了,不要說把心帶回家,就是把心找到已經(jīng)十分困難。我們被蒙敝得找不到自己了,我們甚至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認同或者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相互矛盾的聲音,指揮系統(tǒng)全亂套了。
我們的心竟然無法保持片刻的安靜,我們的心焦慮不安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雖然活著,卻像陰魂那樣四處飄零。調(diào)查證實,那樣多的孩子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那樣多的成人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說明了什么呢?難道我們?nèi)祟愃非蟮木褪沁@樣的結(jié)果?
但是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已經(jīng)被不正確的東西,被愚昧武裝到牙齒了,除了解除這樣的武裝我們還能有別的選擇嗎?我們能夠讓愚昧繳械投降嗎?
為什么從成人到孩子這樣多的人都感到不幸福呢?為什么有些父母將家庭變成了孩子的地獄了呢?如果不能讓陽光的毯子把我們包裹起來,不能走出愚昧的牢獄,不能在心中種植寬容、曠達、理解這樣的種子,不能克服負面的心態(tài)--進行自我的心理治療、喚發(fā)出人性的光芒、把心帶回家,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我相信,只要父母能把心帶回家,你就能像過濾器皿將你過濾,就像蟲子正在脫皮,那些錯誤的、愚昧的東西漸漸全被剝掉,你在孩子心中便會成為一座大山。
只要父母能夠把心帶回家,就能把孩子的心安駐在心里;要是孩子的心已經(jīng)丟失,你也能幫他找回;只要父母能夠找回自己的幸福,他的孩子也就能夠生活在幸福之中了。漸漸地,父母、孩子的幸福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內(nèi)心真有一個積攢幸福的小籃子的話,總有一天,籃子里的幸福就會多得盛不下,溢滿你的心田……
這話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于是,下次見面的時候,你就會翻上她一眼,她也會朝你翻一眼。再下次,或許你會狠狠啐上一口。
2.4.2 用陽光化掉烏云
找來的痛苦
當我們說到"誰拿走了他們的幸福"的時候,我們知道,孩子的幸福的確是被人拿走了。我們也知道,成人的幸福也被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被成人被拿走了,成人的幸福被誰拿走的呢?是成人自己。
如果成人有足夠的智慧,有完整的心靈空間,他們的幸福就無法被拿走,孩子的幸福也就有了保障。我覺得,對于成人來說,最要命的,每個人都緊緊抱著自己的痛苦不放。他們是在擁抱痛苦,而且,許多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當痛苦來臨的時候,許多成人心里就會不斷地想著這個痛苦:天哪,這樣的事情怎么讓我遇到了?真是太痛苦了!走著呀,站著呀,坐著呀,躺著呀,腦海里一幕幕全是痛苦的影像。由于抱著痛苦不放,幸福就被趕走了,無地自容了。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全在于有沒有認識幸福、釀造幸福的智慧。
對于許多人來說,本可以生活的很幸福,一個乞丐都能幸福地生活,我想我們再差也比一個乞丐生活得好吧?既然如此,為什么幸福成了一種奢侈品了呢?我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過錯。我們許多人,比如在單位,在跟同事、領(lǐng)導相處的時候,就會患得患失--要是做個老實人,可能就會默默無聞窩窩囊囊,誰見了都想欺負你;要是不想這樣,不甘居于人下,就會引起別人嫉妒,那也會很難受。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腦子里全是這些東西,被占得滿滿的。
再說呢,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幾個合不來的人,每當發(fā)生這種情況時,對方就會讓我們很不愉快,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很可能就會在我們心里呆上很長時間甚至一生。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我不能這樣窩窩囊囊,我一定要反擊,我一定要贏。于是,下次見面的時候,你就會翻上她一眼,她也朝你翻一眼。再下次,或許你會狠狠地啐上一口。要是那人也跟著啐,你就會想著下次怎么怎么收拾她了;要是她不啐,那就證明你厲害,你就贏了。因為你贏了,你就會找到幸福的感覺。幸福好一陣子甚至好幾天。要是人家想出更狠的招數(shù),而你不敢回應(yīng),你就會輸,就會難受好長時間。
事業(yè)上也是這樣,我們想讓自己成為有錢或者有名的人物,要是達到了,我們就會洋洋得意,就會得到暫時的幸福,但是,如果心態(tài)把握不好,這種幸福就會稍縱即逝,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還有更大的目標吸引著你,需要你去拼命,這樣你又不幸福了。
我想只要一個稍稍有點閱歷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幾乎全是這樣的事。我們許多人都會將這些不幸福的事裝在心里折磨自己。假如你跟別人發(fā)生了沖突,就會覺得別人很糟糕,就會長久地不愉快。這真是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我們是在用別人的缺點懲罰自己。而且,你所認為的別人的缺點并一定就是缺點,很可能還是你的缺點。但是一般人不會這樣想,而是覺得:都是某某人搞得,是他造成了我的不幸。
我們知道像團隊精神呀、勾通能力呀、包容呀這些都很重要,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具有這樣的素質(zhì),但是我們是怎樣做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福,我們自己是不是幸福?如果不是,就應(yīng)該想想辦法,讓自己幸福起來。在我看來,人的幸?;蛘卟恍腋?,全在一種觀念,一種心態(tài)。
有個搞教育的朋友問我:李躍兒,我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兒子放在第二位,丈夫放在第三位,你呢?我說:兒子第一位,丈夫第二位,家庭的美好與和睦第三位,畫畫第四位,教育第五位。她哇地一聲,說:你怎么這么討厭啊,打了我一拳。(大笑)
這也是實話。我在心中就是這樣排位的。但是,實際上,我在教育上花的時間最多。我現(xiàn)在努力改變自己,像旋風一樣,對先生,炒兩個好菜、買一瓶啤酒,他就會高高興興。旋到兒子跟前,摟一摟,親一親,讓他撒撒嬌,他就會心滿意足。到爹媽那里也是……他們都高興了,我也舒服了,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做我喜歡的事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在教育上面花的時間再多,他們也不覺得了。所以,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如何處理,全看你怎樣看待,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
解脫的呼吸
怎樣獲得這樣的心態(tài)?比如可以通過某些方法訓練自己。那個智者的辦法就很好,如果你有個仇人,有個曾經(jīng)使你非常憎恨的人,你怎么辦呢?在你工作之余找個地方坐下來,閉上眼睛,試著呼吸,讓幸福與痛苦交換。你吸的時候,想著吸進仇人的痛苦,呼的時候呢,呼出幸福送給他。剛開始做的時候會很難,做不到,那你就從你的親人開始,從你的父母、愛人、孩子開始,從你的朋友、同事開始。你得慢慢練習,然后逐漸擴展到其他人,不冷不熱的人,直到你的仇人。
當然,在你這樣呼吸的時候,不可能真的把別人的痛苦吸進來了,也不可能把他們的不幸吸到你身上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你能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這是解脫的呼吸。尤其是,這樣能讓你的心胸寬廣,具有寬容精神,能夠無私地包容他人。要是在你呼吸的時候真誠地想著把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送出,現(xiàn)實中你就能做到善待他人。你要是能夠善待他人,你就能善待你的孩子,就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一條河與一缸水
我的體驗是,這樣做是很難的。比如我們終于訓練到可以對家人、對同事慈愛,但是,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時,你會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全都消失了。你會用我們遇到的任何一個沒有這種修養(yǎng)的人所使用的態(tài)度對待你的家人,甚至有時候還會朝他們聲嘶竭力地發(fā)泄。許多孩子就是這樣被嚇壞的。許多家庭就是這樣被分解的。這是為什么?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那個愛沒有源泉,或者說泉眼太小,水量不夠。你內(nèi)心的慈愛要是一條河,別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會感覺不到給了別人,所以也不會計較別人回報你什么;如果你內(nèi)心只有一缸水的話,你給了別人一碗,你就會很在乎這件事,等待別人回報你。如果你是這種心態(tài),還有什么幸福的感覺呢?
對這個問題我有著很深的體會。到了我們的教育中心,看見那些孩子,覺得他們可愛呀,覺得每一個孩子都像帶著黃嘴的小鳥一樣,就會情不自禁地把他們攬在懷里。對家長也是這樣,他們所有的問題我都耐心地解答,不厭其煩地把我的教育理念都從頭到尾講上一遍。一回到家,我就感到自己的心靈再也沒有力量了,當我洗臉,照鏡子時,我會發(fā)現(xiàn)臉上寫滿了疲倦的字樣。這個時候,要是我的兒子稍為有點鬧,我就會受不了;要是我的先生對我說一件什么事,我就會叫他停下。有一次,我的先生實在忍不住了,他說李躍兒,你怎么就不能用對待學生那樣的態(tài)度對待我們呢?
那句話把我點醒了。我坐下來,閉上眼睛,心想這是什么問題呢?那是因為在我心里慈愛的庫存遠遠不夠,我在中心把僅有的那點慈愛全都潑灑出去了,回來之后再也掏不出慈愛給我的家人了。這個時候,我就試著用一下那位智者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把我剛才惹他生氣的不愉快吸到我的身上,能不能再把我的幸福送給他。這樣進行了幾次,我發(fā)現(xiàn)我的心態(tài)變了,越來越能夠體諒他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而且發(fā)現(xiàn)他可愛之處越來越多。
對于兒子也是這樣。如果我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給予慈愛,我給予其他孩子的只能是假愛。那么,就讓我重新從家人開始訓練,從我最親的親人開始,從父母、孩子、先生做起。后來,我又試著對朋友這樣做,試著用我的愛心把他們?nèi)及饋?。再后來,試著對我憎恨的人,曾?jīng)傷害過我的人這樣做。
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樣做起來太困難了。
摧殘,還是拯救
我讀了那本介紹李圣珍老師的,名叫《每個父母都能成功》的書,我認為那不是一本書,是一幅中國孩子的地獄圖。人說苦海無邊,看了那本書,就知道什么是苦海無邊了。李圣珍老師呢,就像一個菩薩,在孩子的地獄里、苦海里拼命地救,救苦救難......
"望子成龍"的挽歌
那個秋子,是個高二學生,因為會考兩門不及格,打開煤氣自殺了。
秋子的媽媽也像中國大部分家長那樣,節(jié)衣縮食,風里來雨里去送女兒學鋼琴、上各種培訓班,一心要把女兒培養(yǎng)成出類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兒有一點點惰性、一點點嬌氣、一點點落后,要是女兒有一處做不到便施以嚴厲的懲罰。當秋子到了十三四歲的"反叛"年齡時,母女間便開始沖突不斷。中突的結(jié)果是秋子常常被怒不可遏的母親趕出家門。
那時候秋子的父母已經(jīng)離異,被趕出家門的她要么在深夜的街頭徘徊,要么去找爸爸。她想跟爸爸在一起,可是連房子都沒有的爸爸沒法收留她。秋子只好住到姑姑家里。盡管姑姑對她很好,可是秋子總是擺脫不了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據(jù)同學講,秋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如果不是目前這種只認分數(shù)不認人的教育體制,不是這種不管孩子的具體喜好、智力的敏感區(qū)域等個體情況一把尺子去衡量的標準,她也許會成為一位很不錯的導演、歌唱家或者舞蹈家的。在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中,有一次,秋子承擔了大部分組織與排練工作,她自編自導,干得投入而得心應(yīng)手,在那種場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自信的秋子。
但在課堂上,她再也自信不起來了。在只看分數(shù)不認人的老師眼里,秋子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她常常因為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而萬分尷尬,恨不能鉆地縫里藏起來,被老師當眾罵為豬腦子、腦積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師辦公室訓話,每回出來都眼淚汪汪。在這樣的過程中,秋子作為人的尊嚴一次次被剝得精光。
就這樣,她的自信一點一點被擊碎,一到考試就緊張萬分,對分數(shù)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試,她都如坐針氈掰著手算分,晚上經(jīng)常做噩夢,常常一臉淚水一身冷汗地從噩夢中驚醒,但是這一切她從來都不跟父母談起。后來,有個名叫濤濤的男孩喜歡上她,她終于感受到了一些人間的溫暖,卻被父親以"你的學習成績本來就不好,還早戀,想不想考大學" 為由強行終止了關(guān)系。
到了高二最后,她有三門功課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老師告訴她,總成績排在最后4名的同學,高三要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剛好排在倒數(shù)第4名。分流就是留級或者轉(zhuǎn)到職業(yè)高中,作為一個孩子,怎么能受得住這樣的結(jié)局呢?
作為學校,也許不得不這樣做,體制就是這樣呀,高考升學率的指揮棒壓倒一切,只有將那些沒有希望的學生淘汰掉才能保證高考升學率,才能保住學校的名聲。但對學生來說,這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嗎?被犧牲的豈不成了大多數(shù)?那些失敗者在他們的一生中也許再也擺脫不了失敗的陰影,只能永遠失敗下去了對嗎?
結(jié)果,最后的會考她仍有兩門功課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吃了安眠藥之后又打開煤氣,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令她恐懼的世界,她以自己花季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望子成龍"的挽歌 。
我想馬月說得沒錯,要是秋子遇上李圣珍這樣的老師,或許不致于走上絕路。但是,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縱使李老師可以救下秋子,她能救下成千上萬的像秋子一樣處在死亡邊緣的孩子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給宋子然的小姑打電話,我說以我現(xiàn)在的力量,這樣遙遠的距離,我是很難把這個孩子挽救過來的。因為孩子能不能挽救過來全在他的父母,而改造父母太困難了。這個孩子已經(jīng)到了"病情"與"父母的改變"相互賽跑的程度,而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距離,"父母的改變"絕對賽不過"病情的發(fā)展"。我讓她快把孩子送到李圣珍老師那里,只有她能救宋子然了。她說去了,等待挽救的孩子已經(jīng)排了10000多了,輪到宋子然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到那時,宋子然大概早沒命了。
人類為什么這樣苦難呢?我們提起苦難的時候常常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呀、饑餓呀、洪水呀、地震呀等等,但我覺得,在人類所有的苦難里面,最苦難的要算心靈的苦難、孩子的苦難了……
每個家長在內(nèi)心都積累了許多這種事例,但是同樣的事情仍然天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fā)生著。所有這些孩子的苦難都在指向一個本質(zhì)性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拯救人,還是在摧殘人?
但是,在我這樣說的時候心里又很內(nèi)疚,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比如美國的班級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我們的班級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而報酬,不要說美國,就說香港,小學老師的月薪相當于人民幣四五萬,比我們的年薪還要多出幾倍。老師一個蘿卜一個坑,累得精疲力竭,我兒子的老師就是這樣,都尿血了,住院了,大家都去醫(yī)院看她,沒過幾天又來上課了,第二天又累倒在樓梯上。
兒子說:我們某某老師想當蠟燭,燃盡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你想想,人那樣多,課那樣多,薪水那樣低,身體那樣不好,怎么能講好課呢?就這樣,學校還不滿意,各種各樣的招數(shù),規(guī)則呀、名次呀、分數(shù)呀,逼得老師只好占課,這節(jié)課還沒上完,那節(jié)課的老師已經(jīng)在門口站著了。兒子說:媽媽,你知道我現(xiàn)在在練什么功?我感到好笑,一個小屁孩能練什么功呢?問他練什么,他說憋屎。
拯救,還是教育?
所以,像李圣珍老師這樣的老師,說她"偉大"一點都不為過。當我讀到她給馬月的母親說的那句話:她要下地獄,我跟著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時,我真的感動得不得了。她對孩子的那份愛,那種無私,那種奮不顧身,那種慈悲、憐憫,決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出來的,大概只有菩薩才能達到。李圣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shù)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覺得這話等于給"教師"這個職業(yè)下了最好的定義。
但是,在談到李圣珍現(xiàn)象之際,我們不僅要想:李圣珍老師的出現(xiàn),是中國教育的某種希望,因為居然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有著如此的厚愛,但是,她的出現(xiàn)更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悲哀,為什么我們的教育會發(fā)展到由一個母親來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為什么等待著她挽救的苦海無邊的孩子會排隊到10000多名呢……數(shù)不清的孩子在掙扎,數(shù)不清的父母在哭號!要是一個國家里出現(xiàn)了千千萬萬個孩子到了需要拯救、而且我們把這個拯救者當作菩薩當作救星一樣看待甚至供奉的時候,這意味著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著兩個偉大的使命,就培養(yǎng)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知識有個"實體化"的過程。
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這樣的層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靈魂里,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換一個說法就是,實體化就是將所學變成個人的實在經(jīng)驗。讓品格融入心靈,也就是成為"人",品格心靈化;讓知識化為智慧,也就是成為"才",知識智慧化。這就是古人講的"知行合一","知道"與"行為"合二為一。我認為這正是現(xiàn)行教育的失敗之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操作,才能達到"知"與"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一?
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圣珍老師,她是在拯救呢,還是在教育?
我們看到,李圣珍老師考慮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識的傳達方面,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方法。中國教育要"人"與"才"一起改變才行,要是只有"人"沒有"才",這個教育還是無法完成它的使命。我們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50多年中連一個世界級的人文與科學方面的"才"都沒培養(yǎng)出來,這是極其可悲的事情。
現(xiàn)在中國真正的教育應(yīng)該做什么呢?就是讓戰(zhàn)爭不再發(fā)生,不讓孩子成為"病人",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條件就是教育者徹底認清知識與智慧的本來面目,認清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學習而不是痛苦地學習。我認為教育的先鋒應(yīng)該做這樣的事,而不是把傳統(tǒng)教育整壞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讓他重新受那種教育。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了,任何小手術(shù)都不起作用了,必須推倒重來。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讓"拯救"這樣的事不再發(fā)生。
與大師約會去
梵高的房子
后來,我又拿起一幅畫:你們看,這就是梵高住的房子!
他們說:噢,老師,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師,梵高怎么住的是我們幼兒園的小床呀?
我說:你們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們要從他的畫里面體會出另外一種東西。孩子問:什么東西呀老師?我說你們不要說話,慢慢看,細細體會,這幅畫上面有沒有一種安靜美好的感覺呀?沉默了一會兒,孩子們說,他們已經(jīng)從這幅畫上找到了那種感覺。
對于這種年齡的孩子,只能提升到這樣的層次,不能講得太多。而且,對于那些畫家的生平故事,老師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變"這兩個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齡的不同講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編。這樣,通過長久地、日積月累地熏陶,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欣賞能力有了本質(zhì)的提高。
梵高的大樹
再后來,欣賞到梵高的樹、風景,還有他的向日葵。
我問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見樹,那些樹也在扭動,但是有沒有像梵高的樹扭動得這樣厲害?他們說沒有這樣厲害。我又問:為什么他畫的樹要這樣扭動呢?他們說不知道。我說:那是因為梵高在看這些樹的時候,他的情感被激蕩起來了。因為被激蕩起來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彎彎扭扭的感覺。于是,他把樹也畫成了這個樣子,像火焰一樣。
后來呀,另外一個大畫家去看凡高。他說:梵高,看了你的畫,我的腸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聽了哈哈大笑。
我說:今天,我們就按照凡高畫的樣子,也來畫一幅大樹扭動的風景怎么樣?
結(jié)果,孩子全都把樹畫得彎彎扭扭的,再也不是簡筆畫上的蘑菇了。
過了一個星期,孩子又來上課,紛紛向我報告:老師,我發(fā)現(xiàn)大樹真像梵高畫得那樣是扭動著的……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6)(李躍兒著) [2007-04-03 18:50:00]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7)(李躍兒著) [2007-04-03 18:53:00]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9)(李躍兒著) [2007-04-03 18:56:00]
- 歡迎咨詢---你有問我有答 [2007-04-03 21:2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