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全國實用性教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叢書副主編。中華家庭教育親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QQ:290767713。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9)(李躍兒著)

    (2007-04-03 18:56:00)   [編輯]
    改造梵高

     

    就這樣,孩子們從模仿梵高慢慢進入改造梵高。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的鑒賞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知識便被充分地肉體化了。可以說,梵高已經進入到他們的靈魂、他們的血液里面去了。就這樣,我?guī)е⒆右粋€大師一個大師欣賞,那些大師也就走進了他們的心靈。

    梵高有一幅畫,名叫《走進阿爾的村夫》,我們要求孩子將畫上的那個人替換掉,變成自己或者媽媽。在這樣的替換過程中,他就會用心去感受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的悠閑自在的美好感覺,同時也學到了技術。畫的遠處,有一座被畫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給人的感覺非常奇特。在他把畫中人換成他自己或者他媽媽的時候,必須把這幅畫畫出來,在畫出來的過程中,他就會細心地感知,通過這樣的感知,就會認識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畫,只用眼睛看,很難看出梵高畫中的美來。你費了好長的時間,孩子們還會停留在表象上面,無法用藝術的眼光審視那些畫。不管你怎樣使勁,他們仍然認為安格爾的"貴夫人"就是比梵高的"少女像"畫得要好。

    幸福的小籃子

    我們的雙腳踩著大地,但是,我們頭上應該擁有一片開放的天空。

    忙碌的鴿子

      我覺得,我講的這一切,表面上是在講教育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對于成人也一樣適用。

      既然成人的心態(tài)關系到孩子的幸福,那么,如果要從根本上抓的話,必須先從改變成人的心態(tài)、觀念做起,先讓他們找到幸福的感覺,要是找到了,他們就幸福了,孩子也會跟著幸福,只有幸福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成人要坐下來,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考慮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干的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意義。

      我們高喊自己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但是同時,多元也帶來了混亂。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相互沖突,以至于我們無法選擇,人們就在這種多如牛毛的價值觀里迷失了自己。

      看看我們都在忙些什么?你走進一個原始森林,抬起頭看看,看見高高的樹冠上回旋的都是幸福美好陽光,而我們在生活中所追逐的,都是些陽光從樹隙中散射下來的星星點點的東西。我們對生活的要求總是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有了50平米的房子還想80的,有了80的還想念100的,有了100的還想小二樓,有了小二樓還想小汽車……我們的欲望什么時候才能滿足?不能滿足就無法得到幸福。就算有一天我們的所有愿望全部得到滿足,我們是不是像那個大款一樣從樓上跳下去呢?

      在《小王子》那本書里,小王子一顆星一顆星地旅行,有天來到一顆星上,發(fā)現有個人不停地做算術題,想算清他到底占有多少顆星星,所以夜以繼日,長年累月,連停下喘氣的時間也沒有。小王子說:你為什么不看看日落?他說沒有時間。說什么他都沒有時間。小王子嘆了口氣,說你簡直不是個人,你是一只蘑菇。

      我們人類就像這們蘑菇先生一樣迷失了,迷失在欲望之中了。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活到老都不會感到幸福。這就像一位智者說的那只忙碌的鴿子,從日落的時候開始造窩,想造一個最能給它帶來幸福的窩,結果忙了整整一夜,到了太陽升起的時候,它被累死了。那位智者很同情這只鴿子,說它整整忙了一夜,忙得連眼睛都沒有閉一下,任何幸福的滋味都沒嘗到就被累死了。

    除了造窩,我們還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想起來,也確實是夠為難人的。在單位,要扮演一個好職工,一個好領導,回到家,扮演好父親、好母親或者好兒子,到了周末,還得扮演好女婿,好兒媳,唯一不能扮演的就是自己。

      當我們把每個角色卸下來再去扮演下一個角色的那個空隙之間,我們偶爾會感到很可悲,覺得被這些角色拖得實在受不了,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心,感覺不到自己的心靈到底在什么位置。我們怎樣讓自己的靈魂平靜下來,營造一個好的心靈空間,使我們具有精神力量?能夠去感悟,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

      如果成人沒有足夠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怎么能讓孩子做到這一切呢?

    不要將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樣

    我有個搞新式教育的朋友,她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她去銀川光明廣場散步,看見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一個差不多一歲多一點兒的小男孩,走到人民會堂臺階下面的時候,那位父親把孩子放下準備休息一會兒,男孩就順著臺階往上爬。 每爬一個臺階都特別費勁,吭哧老白天才爬完一階。他的父親開始的時候還站在旁邊看著,爬了兩階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幾步走到最高處。這一下孩子不干了,又哭又打的。那個父親不知道怎么回事,很煩的樣子,罵: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嗎?我把你抱上來你還哭?哭個啥嘛! 我的朋友就過去,對那個當父親的說:你把孩子抱下來,讓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那人一臉不相信的樣子,但是孩子在哭,沒辦法,只好照做了,當他把孩子抱到臺階下面,孩子立刻止住了哭聲,重新爬臺階。他很吃驚,問:怪了,你是咋知道的?

    "咋知道的"這句話,可以說代表了現今許多家長的教育狀態(tài)。人有著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但是許多成人大都只知道人的生理成長規(guī)律,不知道心理成長規(guī)律,上面那個父親就是這樣。 他不知道他的孩子正好到了腿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終于發(fā)現他有兩條腿可以使用,便不斷地用他的腿感知世界。要是成人不知道這些,阻止這樣的探索,孩子就會哭叫。要是經常阻止,不但使他的潛能發(fā)展受到影響,還會造成心理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喜歡哪兒不平往哪兒走,平平的馬路他不走,專挑疙疙瘩瘩、坑坑洼洼的地方走。因為越是這樣的地方,越能使他感覺到腿的存在。

    感悟童心

       獨一無二的送禮方式

      在這之前,有天早晨,我正準備上課,楊一帆來了,站在門口,她媽媽站在她的身后。這孩子臉拉得很長,一副極其嚴肅的樣子。我心想她怎么了?是不是又遇上了什么不痛快的事?正要跟她說話,突然瞥見她的手一揚,緊接著就有個東西掉在了我的腳邊。我低頭一看,喲,原來是一個像鋼筆套一樣的非常獨特的小海貝。

      我撿起海貝,當時腦子反應挺快,彎下腰時還沒有想到,撿起時的那一瞬間突然意識到這個東西肯定是送給我的。我就拿起海貝,用拇指和食指舉著,問她:送給老師的?她臉上毫無表情,連個微笑也沒有。她媽媽急了,在后面推她:快說呀,早晨給老師準備的話怎么怎么不說了?就見孩子臉上的表情越來越緊張,快要哭了的樣子……

      孩子的行為已經把一切全都說明了,為什么非要說呢?在成人的意識里,這時候一定要表白幾句。孩子送你禮物完全沒有什么功利方面的目的,這種獨一無二的送禮方式說明她此時的心情就像赤身裸體奔跑在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純潔得沒有一絲污染,她唯一的目的就為了把這個禮物送到你的手里,為了讓你像她一樣為擁有這個美麗的東西而高興。我能感悟到孩子內心的這種美好,心里熱乎乎的。我說楊一帆,你這個禮物老師非常非常喜歡,謝謝你。說著,我便在小海貝上親了一下。孩子這才如釋重負,長吁了一口氣,但是臉上仍然沒有表情,背著畫夾走向自己的座位。

      后來,聽她媽媽講,暑假她帶孩子到北戴河旅游,楊一帆撿了好多海貝。一般的海貝都是螺旋型的,唯有這個是這樣的,她也最珍惜了,說要把這個最漂亮的海貝送給李老師。送的那天早上媽媽還教了她好一會兒,怎么送,送的時候怎么說,用什么樣的方式送到老師手里。

      結果,扔到地上,一聲不吭?!   ?br />
      用她媽媽的話說,因為緊張,楊一帆把商量好的方式全都忘了,教的話也說不出來了,反倒更加感人。

      為什么我一直給老師強調不要用強行管束的方式對待孩子?為什么我說不用強行管束也能使孩子很棒、很盡力、很守紀律?因為只要你愛孩子,用你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真摯的愛來對待孩子,孩子也會與你"交換",用同樣真摯的情感"回報"你。這樣的情感就會促使她發(fā)奮努力、遵守紀律。就說楊一帆給我送海貝這件事,那是人類最純粹、最原始、完全發(fā)自內心的真摯情感。就想把這個東西送給你,沒有任何目的。

      要是成人送給別人東西,最高、最純潔的,是表示對你友好,以換取你對他的友好。低一點,就有其它目的在里面了。比如送給當官的,就是想求他辦事;送給醫(yī)生,是想讓他多關照……送的時候要講究禮數,說上一堆廢話。

      沒有人送你東西時哐哧一聲扔下就走是吧?這就是徹徹底底的、人類最美好最原始的情感是吧?如果說她有什么目的的話,那就是想讓你擁有這個東西,與她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幸福。這是她的唯一心愿,不想得到任何回報。

      對于老師來說,沒有比這樣的禮物更珍貴了。正是因為珍貴,總想藏到一個保險的地方,藏來藏去藏不見了,以后再沒找到。我一直特別想念,直到現在,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小海貝那樣的顏色、那樣的樣式……

      大約又過了幾周,有天上課……那節(jié)課也很有意思,就是將兩人組成一組,讓一個孩子躺下,另一個孩子用粉筆把她的輪廓描到地板上面,然后再畫上細節(jié)。孩子們快活極了,嘻笑著進行作業(yè)。有個新來的孩子說不會畫身上的花,我走過去,拿起粉筆說:嗨,這還不容易?就這樣用粉筆繞嘛!我邊畫邊唱,唱著《蠟筆小新》的調子:我滾來呀滾去、我滾來呀滾去!我一繞呀一圈、我一繞呀一圈!三繞兩繞,花就開了,一朵一朵的,很快繞成一件花衣服了。

      正繞得高興,突然覺得有個東西在我的身上砸了一下。因為當時我是全身俯在地上的,所以一眼就看見是什么東西了。那是一個深藍色、亮晶晶、非常廉價的小金屬片,下面還掛著兩個小珠珠。

      好多年來,我不斷地收到孩子們送的各種各樣的禮物,送禮的方式也千奇百怪,我知道,這又是哪個孩子送我禮物了。但是誰呢?在我撿起禮物的同時,目光向全班搜尋,結果看見躲在孩子后面的楊一帆……

      從她的目光中我知道這禮物肯定是楊一帆送的。那種目光,就像是對我特別不滿、像是要殺我似的!    

      我向她點點頭,把那個禮物放到頭頂上面,表示我已經知道了。本來,我想著忙完之后再去向她表示感謝的,可是當時班里很亂,許多孩子要我參與到她們的活動中去,三忙兩忙就把這事兒忙忘了。

      過了一會兒,我轉到楊一帆跟前,問她在畫什么?她說也在畫花。我便跟她一起畫,一邊畫一邊跟她說話。剛講了幾句,她突然說:那是胸花!然后又低頭畫畫。這時,我才想起她給我送的小禮物--還頂在我頭上。我不知道那是胸花,感到非常慚愧,就緊取下胸花別在胸前。

    家有傻妻李躍兒



    1995年4月6日早晨,我正在家寫字,電話鈴響了,拿起聽筒剛剛說著"喂",卻聽里面炸炸地響了聲"爸爸"。我一愣神,心說大錯了,因為我既無女兒,更不可能有這樣大的女兒。正要提醒,那頭又連著喊了兩聲。我有些著急,問:"您是哪位?"那頭興沖沖地說:"我是躍兒。"我便有了種做夢的感覺,而電話那頭,則是一簾瀑布,將一件又我構想的、有關她娘家的事兒一股腦潑進我的耳朵。我一下懵了,因為反映不及,嘴里嗚嗚啊啊的。就聽那頭有些不耐煩:"老爸,你耳朵背,叫我媽來聽!"感謝上帝!這一聲終于把我拉回到現實。我對著聽筒大吼:"李躍兒--請把電話打到你爹家里再喊爸!"就聽那頭哇呀一聲,掛斷了電話······

    說來慚愧,那個打來電話的,是鄙人的糟糠--結發(fā)妻子也。



    我妻李躍兒,原名李躍春,凡讀了上段文字的讀者,肯定已經猜出她的特征大概。她是個糊涂的人,一個使人不知應當哭還是應當笑的人。關于這點,身負丈夫重任的我自然體會尤深。比如她曾經寫過一封信······那是封怎樣的信啊!可以說,那是個糊涂人制造糊涂的杰作!是一件即使收入《迪尼斯紀錄大全》里也會成為精粹的經典!而且,不但事件本身經典,其延伸更為經典······

    先看經典本身:

    英英:

    我實在受夠了我的糊涂,恨不得拿刀把自己殺了算了。事情是這樣的:有個人讓我很煩,一直來信攪擾,我不愿傷他,所以上回給你寫信時順便也給他回了一封。寫完心里有很氣,就在你那封下面把他臭罵一通。這一罵,果然舒暢了許多。后來的事情你也知道,裝信封時出了差錯:你的裝進他的里面,他的裝進你的里面。他還沒有音訊,我想肯定不會有了。本來見不得他的,想著老死不向來往才好,誰知現在竟盼著人家回信以便解釋。但是萬一真的回了信,我又作何解釋呢?這事大概沒有救了。先生說我閑話婆,是非簍子,半點都沒冤枉我,真想死了算了······

    我真是個愚蠢的女人!

    快來信!安慰安慰我吧,要不我就活不成了······

    再看經典延伸:

    那天下午她將信寄走,收信人欄里卻寫著自己的名字--李躍兒。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真是異題多多。大道宇宙邊際,小到質子夸克,不解之迷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我妻李躍兒,也是眾多迷中的一個。

    我常想:世上事,不論多么難解與離奇,歸根到底總有其產生與存在的理由吧?那么,李躍兒的"理由"在哪里呢?她那么糊涂、那么傻,以致于那么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原因何在呢?若按宗教的說法,上帝造人總會有所考慮;按照命運的理論,人出生時會受到天理的制約。在我妻李躍兒出生那會兒,上帝如何考慮,而天理又是如何制約的呢?

    每當想起這些時,我總是一頭霧水。

    然而到了1996年,在我們結婚的第14個年頭上,事情終于有了實質性的轉機。

    那完全是個不經意的發(fā)現,就是那種"有心種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童話般巧遇。有天傍晚,居委會通知我去換戶口本,找出本子之后不經意地隨手翻閱,翻著翻著,我的手停住了--停在妻子的那一頁上:

    李躍春,女,1958年4月1日生······

    其實,這些情況自打跟她初識時我就知道,裝在心里快有20年了,為什么以前沒有看出奧妙?

    1958年,大躍進之年也;春天生,事物萌生之癥候也:其時神州大地,億萬只發(fā)昏的腦袋集體蠢動。我向上帝老人家大概也在大煉鋼鐵,忙得實在沒工夫,也就顧不上哪怕略加考慮,隨手一捏弄,再隨手一扔,就把那個暫定名為李躍春的模子扔到了人間,還在巧扔進"天命制約"的陷阱--生逢其時,豈能不影響?又是愚人節(jié),豈能不糊涂?就這樣,一個稀里糊涂的李躍兒誕生了,我的煩惱也注定了······





    我想,1996年的那天,也算是我身為丈夫的命運的轉折點,更確切些,是心態(tài)的轉折。人的命運,說到底是心態(tài)。心態(tài)不平,億萬富翁也會徹夜失眠;心態(tài)平和,乞丐便能唱著歌兒討飯。認命吧認命吧,既然連上帝也有糊涂的時候,一個凡人,難道就不該承受糊涂的結果嗎?



    帶著這種心態(tài)再看李躍兒,效果就不一樣了--她的缺點忽然隱遁不見,而優(yōu)點,如同海中之冰,一下子浮出水面,并在我面前隆成了一座山峰。

    唉,發(fā)錯信就發(fā)錯信,張冠李戴就張冠李戴,這有什么關系呢?在家里撥打自家的號碼還說電話有毛病,其結果不外乎費點兒口舌嘛?買菜時由不會算賬發(fā)展到不講價、花錢多而買的少,少就少吧,還能把人餓死不成?多少回,把臉盆當菜盆使、手指當蘿卜切,切就切吧,只要切了還能長出來,只要自己不喊疼,又礙誰事呢?至于老是記不準鄰里的姓氏甚至熟人的姓氏,尤其是因為記不住文字而把唐詩當宋詞贊美,尤其的尤其,常因為丟了鑰匙而焦頭爛額,襪子老剩一只或者冬天里全身武裝到了牙齒卻穿著拖鞋跑了出去······等等等等,比起她的優(yōu)秀的一面來,又算得了什么?

    這樣一來,我也就知足了。知足者常樂,我也就幸福了。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生的意義在哪里呢?難道不就是想法設法地追求幸福嗎?



    最后,我不得不再次引出上帝造人的話題--我想上帝造人總是公平的,由他制定的規(guī)律,總是在事物最深層處維持平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不僅再說男女之事,更指大范圍、深層次上的平衡。

    我妻李躍兒非常糊涂、非常傻,而她的傻卻在另一個層面上以另一種方式獲得了平衡:因其傻,"丟失"了諸多的執(zhí)著;因其丟失,心便不貪;不貪即不執(zhí)、不執(zhí)即超脫、超脫即平淡、平淡即天然--"天然"二字,不就是自古以來諸多學人畢其一生苦苦追求的境界嗎?

    "古琴不會案,平淡平淡復平淡!"古琴"會按"了,也就平淡了,也就天然了,也就"自動"地有了"悟性"而成為"高人"······

    就是說,我妻李躍兒,是以"生活之傻"換取"悟性之靈"的;在她那里,"傻"與"靈"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相輔相成的;沒有"傻"就沒有"靈",有了"靈"才有了"傻"······所謂"大智若愚",難道不可以說成"大愚弱智"嗎?在上帝設置的那道著名的關于"吃虧"與"便宜"的公式中,她幾乎占盡了便宜,只吃了小小的虧。她的"選擇"明智之極、智慧之機。深知,她占的便宜連我們也跟著沾光:不但作為丈夫的我、作為二字的冰可、以及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學生、家長們--沐浴她藝術與教育輕柔的"光"照,從中享受歡樂。

    2002.11.12

    我的阿依夏

    我的藏品里,有一件讓我永遠不能忘記。那是1986年夏天,我跟我的先生到新疆天山的塞里木湖邊畫畫。那是個夾在5座山峰中間的高山湖,山上的雪長年不化,在陽光下就像白色的火焰一樣耀眼。半山腰是密密的松樹林,山腳是綠綠的草原,草原上點綴著牛羊和帳篷。

    那是個安靜的沒有一點聲音的地方。我倆坐在湖邊,看著深藍的湖水,覺得真像到了仙境,真想死在那兒算了。

    我倆住在一家哈薩克人的家里。這家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不是用現代人那樣的客氣,而是用天然的真率。從那以后,每當我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里患得患失的時候,我就想起這家哈薩克人······

    比如有一天,我倆正坐在草原上畫寫生,看見前面過來一隊人馬。我說哎,這對人馬怎么這么奇怪呀?既熟悉又陌生,有點兒似曾相識的樣子。至于怎么熟悉,我也說不上。正想著,他們也看見了我倆,就大呼小叫得朝我們打起了招呼:哎--阿依夏--,哎--加勒肯--。我一聽,這不是我們的主人卡孜姆一家嗎?因為好多天他們一直叫不準我倆的名字,所以就給我們起了哈薩克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阿依夏,就是月亮光的意思,我家先生叫加勒肯,就是浪子。我倆也趕緊向他們打起招呼。走近了,我才明白為什么這幫人這么怪--原來他們把我們的衣服,包括襯衣、襪子、帽子、涼鞋等等,還有那把漂亮的英吉沙長刀全都披掛在他們自己身上去參加婚禮。我感到眼熟的是我倆的衣服,陌生的是那些個腦袋,因為平時見慣了他們的穿戴,一改裝反倒人不出來了。所以,那感覺就像除了腦袋意外是我們自己騎在馬上一樣······

    他們穿了我們的衣服,見了面絲毫沒有不好意思的表情。他們的觀念里就沒有這樣的東西。

    最讓我忘不了的,有天他家來了一幫親戚,其中一個在外地念書的大學生。那個學生大概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已經被現代文明開化了,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騙子這么回事,所以也懷疑我倆是片子,要審查我們,拿著我們的證件翻來覆去地看,看看是真是假。當時我傷心壞了。因為那時候我倆于這家人已經處得像一家人一樣,他們的羊丟了我們幫著去找,他們說勤、娶媳婦的時候,我們去給他們充門面。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了個親戚,懷疑你是片子,我們當時真是難以說清,因為他不相信我們的證件,所以感到特別屈辱。正在這樣難受有尷尬的時候,男主人回來了,他就像雷吼一樣,一手拔拉開他的親戚,說:噢,尼曼,你在干什么?然后指著我說:這是,我的阿依夏!指著我的先生說:這是,我的加勒肯!他用這樣的話:我的--我的阿依夏!我的加勒肯!我的眼淚刷地揪下來了······

    一種幸福的感覺,又是一種被信任、找到親人的感覺······那種感覺讓我覺得,我就是他的寶貝!直到現在,每當我重溫"這是我的阿依夏"的時候,我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個人像鐵塔一樣站在我身后。他有雄厚的力量,結實的肩膀,我小鳥依人一樣地站在他的前面。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給了我幸福的。在我們這個地方的人看來,卡孜姆一家顯然不屬于文明開化的人,但他們就像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那么單純,以完全沒有被文明污染的、美好的、純潔的、指揮的方式給你帶來永生難忘的愛······

    這就是心靈。就是說,卡孜姆他們正是由于沒有受到所謂的現代文明的污染,才保留了真正的心靈的東西。

    可現在,我們這些所謂的文明人,為什么內心干枯得就像沙漠一樣呢?為什么本該有的幸福的感覺成了奢侈品了呢?

    這件事對于我,是一件多么珍貴的禮物啊。我把它珍藏在我的小籃子里,成了我的寶貝。我的籃子里現在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藏品,一旦遇到了痛苦或者不幸,我就會隨時隨地將那只籃子打開,把那些幸福的東西一件一件地往外掏。掏到第一件,我還是不幸福;掏到第二件,可能還是不幸福;第三間可能感覺好了點;第四件、第五間的時候,我就會陽光燦爛,而且周圍的人也覺得開心。

    一個幸福的心靈四周必定充滿了快樂、祥和的空氣,這是因為幸福是可以傳染的。

    傾聽孩子的感受

      [ 作者:帕蒂惠芙樂 摘自:《傾聽孩子》 ]

    傾聽孩子更深層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在尋求這樣的友誼,它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使我們在表達思想的同時也流露出感情.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人通常是這樣的人:他們對我們的愛能使我們表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相反.孩子是很容易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的沮喪時會發(fā)脾氣,害怕時會出汗和發(fā)抖,傷心時大哭.能得到父母傾聽的孩子在幼年會常??奁桶l(fā)脾氣,這些都屬于消除緊張與困惑情緒的自然過程.孩子的恐懼和悲傷就好比他們身上多余的負擔,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裸露并甩掉它們,就能重新恢復他那有愛心的、信心的與人合作的本性.

    允許孩子表露情緒,直到他平靜下來,對孩子是很有益的。

    我們對待孩子的情緒流露的典型反應是"采取措施"助他恢復平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成年人非常擔心孩子會變得沒理性,不能不帶偏見地觀察事物.然而我們的做法卻是南轅北轍.事實是,當有人給予起碼的關心肯定和尊重時,孩子的情緒流露肯定會改善他的觀察力和自信心.

    孩子開始哭或發(fā)脾氣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和藹持續(xù)地傾聽,親切地留在孩子身邊,溫和地撫摩或摟住他,講幾句關心的話,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訴我一些""我愛你","發(fā)生這樣的事我很難過".例如你在此時說話說得太多,你就會在這種交流凌駕于孩子之上,不能傾聽孩子的話.例如你能聽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圖"糾正"他,那么孩子會深深地感受到你的關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通過發(fā)火或哭喊發(fā)泄出來后,會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圍的情況,而且一般說來,他會感到輕松和精神煥發(fā).跟隨著孩子的淺笑或哈欠而來的暴風驟雨似的哭泣,常常預示著孩子正在重新調整自己的意識.

    當孩子感到緊張或孤獨時,他可能"制造"一個情況,以使父母不得不對他的行為給予限制.一旦父母定出合理的限制,孩子就會乘機哭鬧發(fā)脾氣,從而消除他感受到的緊張.假如此時父母能給孩子幾句使他安心的話并耐心傾聽他,他就能擺脫惡劣的心境,變得情緒放松,明白事理,接受父母制定的限制.不過,如果孩子身上已積累了大量的不安,憤怒或不信任感,那么他就得經過若干場哭鬧才能消除掉足夠多的情緒積累,從而意識到父母是愛他的.

    許多父母發(fā)現,傾聽孩子哭泣或發(fā)脾氣而不是要求他"恢復正常"的做法,實際上要比試圖控制并轉移他的注意力或強迫他舉止溫文有禮更容易,也更有益處.孩子哭泣和發(fā)脾氣的時候會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經崩潰,此時你向他傳遞你的愛能達到最佳效果.當你留在他身邊,不提任何要求,他遲早會修整好自己的世界,而你對他的關懷會成為這個世界中充滿活力的一部分.如果在他情緒最糟時你仍對他關切,他會深深地體會到你對他的愛.

    定期地給孩子"專門時間",意味著你開始尊重孩子的判斷力,開始傾聽他急于擺脫的緊張及其他感受.開始"傾聽"幾乎對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難.我們現在學著要給予孩子們的關懷與"傾聽",我們大多數成所人自己都不曾到過.在這陌生的領域中,我們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應就是我們的向導.每一次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哭訴,每一次充滿探索或笑聲的"專門時間",都會說明:我們尋求的與孩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強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