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親子關系第一人來昌傳授家庭教育新理念
記者 彭江兵/文 魏勇劍/圖
核心提示:10月9日晚上,在南昌大學北區(qū)逸夫館,被譽為“中國親子關系第一人”的董進宇博士為南昌大學附中的學生家長作了一場“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子女”的精彩演講。
在2個多小時的演講中,董博士揭曉了這樣一個不太容易接受但發(fā)人深省的客觀事實:孩子出現(xiàn)問題,100%是家長有問題!進而闡述了“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所形成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觀點。對此,與會家長深感大受啟發(fā),有些家長更是發(fā)出了“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慨。
調整親子關系是秘訣
沒有家長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壞,之所以說孩子出問題一定是家長有問題,是因為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后來涂抹上的一道道缺點毛病的印痕都是家長造成的,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長付有完全責任。
在董博士看來,調整親子關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奧秘。因為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什么土壤就長什么苗。簡單的呵斥打罵等粗暴方法,絕對無法改掉孩子的缺點毛病,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事情更糟。要想改變孩子的缺點毛病,就必須給孩子提供改變的土壤和空間——也就是必須首先改變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通過改變家長的觀念、情感和行為方式,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信任,讓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么就形成了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都可以不會,只要你能激發(fā)起他成長的動力,他就可以正常成長”。
塑造精神人格是上策
“假如把孩子比作一棵樹,則樹冠是孩子的智力,樹干是孩子的身體,而樹根是孩子的心靈,是孩子的生命之根”。要想孩子也變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家長就必須把目光盯在孩子心靈的培養(yǎng)上——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
但在現(xiàn)實當中,有太多的家長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仿佛孩子只要學習好了,就一定能成才。對此,董博士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觀念上普遍存在的災難性誤區(qū),因為孩子的學習主要是學校的事情,如果家長瞎操心是屬于不務正業(yè),沒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在此基礎上,董博士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教育孩子的規(guī)律繪成《親子關系模型》,形象表述了整個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孩子成長的6大支點
自尊心——精神人格的脊梁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建立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和無條件地愛孩子。如果孩子沒有自尊心,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沒皮沒臉”,他就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就沒有了上進心,不會有成長的動力。
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居高臨下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在很多家長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當家長用打罵和惡意的批評把孩子的自尊心消滅殆盡,又希望孩子好學上進時,本身就是南轅北轍的笑話。
自信心——啟動潛能的馬達
自信心是一個人去做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當孩子在內(nèi)心建立起“我能夠”的堅定信念時,他的大腦因為有此信念而排除了對失敗的恐懼的干擾,直接進入了“專注”狀態(tài)從而發(fā)揮出他的潛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
對家長來說,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雖說不是一輩子的任務,但至少是孩子25歲以前的任務。
責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鎖
太多的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心,沒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孩子成了小偷,家長當了警察,不斷的在后面監(jiān)督。這樣,等于孩子對人生的責任由家長來承擔了。
責任心沒建立,一個孩子是斷然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如果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負責任的責任心,家長的監(jiān)督職能就可以解除了。
進取精神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必須處于“主動狀態(tài)”才能學習好。如果我們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孩子是無法學習好的,將來也斷然不可能在人生中獲得成功。
學習興趣
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實學習出類拔萃的孩子絕不是靠意志力學習的,他們是因為有興趣看書,不想睡覺,也不覺得累。因此,對于孩子來說,要想使孩子學習好,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前提,而學習興趣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yǎng)的。
良好習慣
好習慣是一個人快速成功的快車道。真正以學習為生的人,比如很多優(yōu)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授,都是因為學習產(chǎn)生快樂才會沒日沒夜的做,后來就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他的日常行為,而這日常行為決定了他的成就。
教育子女的8個錦囊
無條件的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被無條件的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chǎn)生。
鼓勵
教育孩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墒谴蠖鄶?shù)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多!”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
表揚
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被認可了,他的自信心會增強。
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分清是非,這里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yǎng)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
理解
很多家長在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么都會!這是何等的荒謬。家長要用“理解”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這時親子關系就穩(wěn)定了。
陪伴
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fā)孩子,其實大錯特錯。事實是孩子需要家長通過陪伴來體會、了解他,伴隨他成長!
批評
批評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wěn)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關系緊張,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孩子依然不會接受批評,這時批評只會起副作用。
家庭教育的3條“高壓線”
忽略孩子的存在
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的解釋家長不聽,這第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會損害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昂雎院⒆拥拇嬖凇笔潜却蛄R孩子還嚴重的惡習。
破壞性的批評
破壞性的批評是扼殺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殺手,其結果是本來希望該掉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反而把缺點給固定下來了;希望激發(fā)起孩子成長的動力,卻反而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動力。希望孩子完美,卻把孩子弄得沒皮沒臉,自尊心喪失殆盡。
強迫
父母強迫孩子做事情,會扼殺了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而且形成被動的習慣。只有孩子主動想學習,才能學習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勞累。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厭倦學習,那么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很難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的。
家庭教育的2個“陷阱”
有條件的愛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后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成了“生意”關系。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能愛自己。孩子在意識深層感覺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
輸不起的心態(tài)
由于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有輸不起的心態(tài)。因為擔心而加倍看守孩子,嚴格監(jiān)視他的一言一行,然后幫做所有的事,告訴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最后導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責任、主動精神被加速扼殺!
特別是看到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有壞的行為的苗頭,家長就越發(fā)擔心,越擔心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進行破壞性的批評,最后孩子真的學壞了!這個時候真正應該做的是放松,相信孩子沒問題,然后通過與孩子建立良性關系來把孩子拉回來。
董進宇其人:
董進宇1961年出生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大草原上一個貧困地區(qū)的貧苦家庭。雖然父親只有小學文化,母親只有初中文化,但這個平凡家庭中的6個子女個個考上大學,其中三個完成博士學業(yè)。
1980年,董進宇考上了吉林大學數(shù)學系,成為家鄉(xiāng)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此后,他攻讀了經(jīng)濟法碩士學位和刑法博士學位,并對教育學、心理學、成功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了一位文理兼修的學者。
在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對子女的教育心得的基礎上,董進宇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成功學理論”,尤其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親子關系模型》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開了家庭教育的謎底,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的親子教育之路。
記者 彭江兵/文 魏勇劍/圖
核心提示:10月9日晚上,在南昌大學北區(qū)逸夫館,被譽為“中國親子關系第一人”的董進宇博士為南昌大學附中的學生家長作了一場“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子女”的精彩演講。
在2個多小時的演講中,董博士揭曉了這樣一個不太容易接受但發(fā)人深省的客觀事實:孩子出現(xiàn)問題,100%是家長有問題!進而闡述了“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所形成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觀點。對此,與會家長深感大受啟發(fā),有些家長更是發(fā)出了“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慨。
調整親子關系是秘訣
沒有家長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壞,之所以說孩子出問題一定是家長有問題,是因為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后來涂抹上的一道道缺點毛病的印痕都是家長造成的,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長付有完全責任。
在董博士看來,調整親子關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奧秘。因為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什么土壤就長什么苗。簡單的呵斥打罵等粗暴方法,絕對無法改掉孩子的缺點毛病,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事情更糟。要想改變孩子的缺點毛病,就必須給孩子提供改變的土壤和空間——也就是必須首先改變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通過改變家長的觀念、情感和行為方式,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信任,讓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么就形成了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都可以不會,只要你能激發(fā)起他成長的動力,他就可以正常成長”。
塑造精神人格是上策
“假如把孩子比作一棵樹,則樹冠是孩子的智力,樹干是孩子的身體,而樹根是孩子的心靈,是孩子的生命之根”。要想孩子也變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家長就必須把目光盯在孩子心靈的培養(yǎng)上——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
但在現(xiàn)實當中,有太多的家長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仿佛孩子只要學習好了,就一定能成才。對此,董博士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觀念上普遍存在的災難性誤區(qū),因為孩子的學習主要是學校的事情,如果家長瞎操心是屬于不務正業(yè),沒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在此基礎上,董博士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教育孩子的規(guī)律繪成《親子關系模型》,形象表述了整個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孩子成長的6大支點
自尊心——精神人格的脊梁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建立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和無條件地愛孩子。如果孩子沒有自尊心,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沒皮沒臉”,他就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就沒有了上進心,不會有成長的動力。
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居高臨下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在很多家長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當家長用打罵和惡意的批評把孩子的自尊心消滅殆盡,又希望孩子好學上進時,本身就是南轅北轍的笑話。
自信心——啟動潛能的馬達
自信心是一個人去做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當孩子在內(nèi)心建立起“我能夠”的堅定信念時,他的大腦因為有此信念而排除了對失敗的恐懼的干擾,直接進入了“專注”狀態(tài)從而發(fā)揮出他的潛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
對家長來說,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雖說不是一輩子的任務,但至少是孩子25歲以前的任務。
責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鎖
太多的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心,沒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孩子成了小偷,家長當了警察,不斷的在后面監(jiān)督。這樣,等于孩子對人生的責任由家長來承擔了。
責任心沒建立,一個孩子是斷然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如果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負責任的責任心,家長的監(jiān)督職能就可以解除了。
進取精神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必須處于“主動狀態(tài)”才能學習好。如果我們沒有培養(yǎng)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孩子是無法學習好的,將來也斷然不可能在人生中獲得成功。
學習興趣
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實學習出類拔萃的孩子絕不是靠意志力學習的,他們是因為有興趣看書,不想睡覺,也不覺得累。因此,對于孩子來說,要想使孩子學習好,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前提,而學習興趣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yǎng)的。
良好習慣
好習慣是一個人快速成功的快車道。真正以學習為生的人,比如很多優(yōu)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授,都是因為學習產(chǎn)生快樂才會沒日沒夜的做,后來就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他的日常行為,而這日常行為決定了他的成就。
教育子女的8個錦囊
無條件的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被無條件的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chǎn)生。
鼓勵
教育孩子,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墒谴蠖鄶?shù)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多!”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
表揚
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意味被認可了,他的自信心會增強。
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分清是非,這里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yǎng)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
理解
很多家長在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么都會!這是何等的荒謬。家長要用“理解”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這時親子關系就穩(wěn)定了。
陪伴
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人!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fā)孩子,其實大錯特錯。事實是孩子需要家長通過陪伴來體會、了解他,伴隨他成長!
批評
批評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wěn)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關系緊張,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孩子依然不會接受批評,這時批評只會起副作用。
家庭教育的3條“高壓線”
忽略孩子的存在
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的解釋家長不聽,這第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會損害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昂雎院⒆拥拇嬖凇笔潜却蛄R孩子還嚴重的惡習。
破壞性的批評
破壞性的批評是扼殺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殺手,其結果是本來希望該掉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反而把缺點給固定下來了;希望激發(fā)起孩子成長的動力,卻反而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動力。希望孩子完美,卻把孩子弄得沒皮沒臉,自尊心喪失殆盡。
強迫
父母強迫孩子做事情,會扼殺了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而且形成被動的習慣。只有孩子主動想學習,才能學習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勞累。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厭倦學習,那么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很難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的。
家庭教育的2個“陷阱”
有條件的愛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后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成了“生意”關系。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能愛自己。孩子在意識深層感覺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
輸不起的心態(tài)
由于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有輸不起的心態(tài)。因為擔心而加倍看守孩子,嚴格監(jiān)視他的一言一行,然后幫做所有的事,告訴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最后導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責任、主動精神被加速扼殺!
特別是看到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有壞的行為的苗頭,家長就越發(fā)擔心,越擔心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進行破壞性的批評,最后孩子真的學壞了!這個時候真正應該做的是放松,相信孩子沒問題,然后通過與孩子建立良性關系來把孩子拉回來。
董進宇其人:
董進宇1961年出生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大草原上一個貧困地區(qū)的貧苦家庭。雖然父親只有小學文化,母親只有初中文化,但這個平凡家庭中的6個子女個個考上大學,其中三個完成博士學業(yè)。
1980年,董進宇考上了吉林大學數(shù)學系,成為家鄉(xiāng)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此后,他攻讀了經(jīng)濟法碩士學位和刑法博士學位,并對教育學、心理學、成功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了一位文理兼修的學者。
在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對子女的教育心得的基礎上,董進宇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成功學理論”,尤其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親子關系模型》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開了家庭教育的謎底,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的親子教育之路。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孩子自尊心殺手(董進宇) [2007-04-06 09:45:00]
- 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寫給中學生)(董進宇) [2007-04-06 09:46:00]
- 打破智商的神話正確認識自己(寫給中學生)(董進宇) [2007-04-06 09:50:00]
- 引發(fā)孩子的成長動力(董進宇) [2007-04-06 09:5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