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緒療法 |
來源:心理空間《教師心理健康研究》 |
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人格理論及心理治療方法。這種理論及治療方法強調(diào)認知、情緒、行為三者有明顯的交互作用及因果關系,特別強調(diào)認知在其中的作用。
我們認為,受教育程度較高,領悟能力較強的人,比較適合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進行心理自我調(diào)節(jié)。
合理情緒療法之父:艾里斯
艾里斯1913年出生于美國匹茲堡,4歲時全家到紐約定居。他的童年在布朗克斯的街上度過,在那兒他玩手球、曲棍球及橄欖球,并照顧弟妹。在12歲時,他下決心成為一個作家,于是認真規(guī)劃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先進高職學校,然后上紐約市立大學,主修商業(yè)管理,想在商場上賺足夠的錢以便寫任何想寫的題材。
20世紀30年代的經(jīng)濟大蕭條打破了艾里斯的計劃,他只得放棄致富的美夢,不過仍持續(xù)寫作。38歲時他已完成了約十本書的手稿,包括小說、詩、戲劇與文集。他的一些手稿原將出版,但最終還是不能如愿。但他毫不氣餒,繼續(xù)從事研究,撰寫有關性、愛情與婚姻方面的文章,并成為這些領域的權威,許多親朋好友都來向他請教。
長大以后,艾里斯意識到自己能輔導別人,并常常引以為樂,便決定成為一位心理學家。在大學畢業(yè)八年后,他進入哥倫比亞師范學院研究臨床心理學,開始學習婚姻、家庭與性等領域的治療方法。后來艾里斯認為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中最精深的學問,于是接受荷尼學院一位分析訓練員的分析與督導。1947年~1953年他一直從事古典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
可是艾里斯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精神分析其實是一種膚淺而不科學的治療方式,因此他開始嘗試其他治療派別。在1955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學的及行為的治療組合成理性情緒療法,后又重新命名為認知行為療法。1956年艾里斯在長期觀察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11個基本的非理性信念。從此艾里斯被公認為是合理情緒療法之父及認知行為療法之祖。
其實,早在艾里斯童年的時候,為了解決和處理自己的問題,他就已經(jīng)開始摸索和發(fā)展他的治療方法了。
他有小他19個月的弟弟和小他4歲的妹妹。弟弟反叛搗蛋成性,妹妹個性發(fā)展不平衡,弟妹相處如仇敵相見,水火不相容,多年來全依賴艾里斯的心理幫助,才得以維持弟妹之間的關系。
他的父母雖然都是老實人,卻不懂得如何照顧子女,他從小就學會照顧自己和弟妹,獨立地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生活,這些童年經(jīng)歷使他才七歲左右就形成了凡事靠自己解決的習慣,即使十一歲時父母離異,也沒有對他的心靈造成任何影響。
艾里斯在童年時期曾九次住院,病因是腎炎;19歲時又并發(fā)腎性高血壓;40歲時患糖尿病,但是他努力照顧自己,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傷,反而精力充沛地生活。
艾里斯自認為童年經(jīng)驗對他的影響之一是使他成為一個很會自救的人:在不快樂的時候努力想辦法讓自己減少一些不快樂。所以從某一角度來說,他認為他是自己的治療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童年時期常常為母親的遲歸而擔憂,他變得容易焦慮,這是他個性上的最大困擾之一。與焦慮相伴而來的是害羞。怕權威人物(如校長),怕在公開場合說話,后來則變成怕女孩。19歲時,為了戰(zhàn)勝自己,他強迫自己在布朗克斯的植物園里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100個女孩子說話。雖然他沒有因這些短暫的接觸而發(fā)展到跟任何一個女孩約會,但他逐漸變得不擔心被女人拒絕了。借著他自己領悟的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他逐漸克服了一些心理障礙。此外,他還學會了如何“享受”公開演講以及一些以前曾經(jīng)非常焦慮的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strong>
艾里斯所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的合理情緒療法可謂他一生自救的法寶,他不但幫助了自己而且?guī)椭嗽S多人,也養(yǎng)成了他樂觀開朗的個性。聽過艾里斯演講的人常會對他那精辟、幽默、燦爛的風格贊賞不已,他也了解自己在某些方面是相當幽默及令人驚訝的。在研討會上,他很樂于表現(xiàn)自己。他以工作為樂,這是他生活的重心。
艾里斯是精力充沛而多產(chǎn)的人,也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領域內(nèi)著作最豐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每星期要會晤80名個別治療的就診者,指導5個治療團體,每年對專業(yè)人員與大眾作200場演講與講課。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書及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內(nèi)容大部分是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應用。
合理情緒療法對人性的看法
艾里斯的合理情緒療法是建立在他對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的。人為什么會有情緒困擾與不快樂?他認為這與人具有以下特性有關。
人生來同時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zhì),既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他們就會是愉快的、富有競爭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當人們運用非理性思考時,則會帶來消極負向的情緒。
情緒是伴隨著人們的思維而產(chǎn)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的。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的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于語言而進行。人們?nèi)舨粩嗟赜脙?nèi)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就會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情緒困擾的持續(xù)是由于那些內(nèi)部語言持續(xù)的結果。艾里斯指出,那些我們持續(xù)不斷地對我們自己所說的話經(jīng)?;蛘咧苯泳蜁兂晌覀兊乃枷牒颓榫w。
艾里斯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思考似乎不合邏輯。因此,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話作為合理情緒療法理念上的起點:“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币詮娬{(diào)人們的不合理信念對情緒所起的作用。
比如有人認為:我應該是完美的,可是我剛剛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這就證明我是不完美的,因此是無價值的。正是諸如此類的不合理信念,導致了人的罪惡感、害羞、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
都是哪些不合理信念惹的禍
艾里斯認為,不合邏輯的、不合理的信念是一個人產(chǎn)生情緒困擾的主要原因,對它處理不當,就會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就不能快樂、滿足地生活。那么,主要是哪些不合理信念給人們帶來麻煩呢?艾里斯根據(jù)自己的臨床觀察提出了11種不合理信念,并一一與它們作斗爭。
1.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絕對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愛與贊揚。 艾利斯不反對人需要別人的稱贊與喜愛,而且認為能夠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與稱贊是一件好事。但他認為,如果把這當做是絕對需要的話,就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了。因為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假如一個人相信這個信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與時間曲意取悅他人,以求得對自己的贊賞。這樣不但會使人喪失自己,使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其他快樂,也會使人喪失安全感(如時時擔心能否被別人接納或接納的程度如何等),結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喪。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艾里斯認為,一個有理性的人,凡事會盡力而為,但不會過分計較成敗得失,因為重要的是參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過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為自己制定不能達到的目標,只能讓自己永遠當個失敗者,在自己導演的悲劇中徒自悲傷。
3.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邪惡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艾里斯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責備與懲罰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使事情更糟。所以對犯錯誤的人,要做的是接納、幫助他,使之不再犯錯誤,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價值,對其采取極端的排斥與歧視態(tài)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災難。一個有理性的人應該正視不如意的事,尋求改善之法;即使無力改變,也要善于從困境中學習。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與困惑。艾里斯認為,外在事物并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態(tài)度讓我們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只要我們嘗試改變自己有關的非理性思維內(nèi)容,就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6.對可能(或不一定)發(fā)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牢牢記在心頭,隨時顧慮到它會發(fā)生。艾里斯認為,考慮危險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計劃如何避免,或思慮不幸事件一旦發(fā)生如何補救,不失為明智之舉。但過分憂慮,反而會擾亂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變得沉重而缺乏生氣。
7.對于困難與責任,逃避比面對要容易得多。艾里斯認為,逃避困難與責任,固然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脫,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而且會因貽誤時機而使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所以,理性的人會通過實際的行動增加自信,使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而且依賴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艾里斯認為,由于社會的分工、個人經(jīng)歷的多寡、聞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他人的幫助,此時,如為了證明自己的所謂價值而拒絕他人的幫助,反而是不明智之舉。但這并不是我們時時事事都依賴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個體,在大多數(shù)時候,他需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所以,獨立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9.一個人過去的經(jīng)歷是影響他目前行為的決定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不可改變的。艾里斯認為,無可否認,過去的經(jīng)歷對人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影響還比較大,但這并不是說它們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現(xiàn)在與未來。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客觀地分析過去對現(xiàn)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機會,就可突破這種限制,使自己的現(xiàn)在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生機。
10.一個人應該關心別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為此感到不安與難過。關心別人是人的一種美德,但我們無須為別人的困難與不安感到難過,需要的倒是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早日走出陰影。
11.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而完美的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這種完美的解決辦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頂。艾里斯認為,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沒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決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只能使自己自尋煩惱。
以上是艾里斯在1962年總結出來的自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常會導致各種各樣神經(jīng)癥狀的11種主要的不合理信念。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進一步把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歸并為3大類,即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和信念。
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艾里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diào)的是,合理情緒療法并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這是適當?shù)那榫w反應。而抑郁寡歡、一蹶不振則是所謂的不適當?shù)那榫w反應了。
對于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韋斯勒(Wessler)等曾總結出下列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第一個特征是絕對化要求。這一特征在各種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見的。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這種信念通常與“必須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如此絕對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是具有一定規(guī)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zhuǎn)。對于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而對于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也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當某些事物的發(fā)生與他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感到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并陷入情緒困擾。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人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作為教師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柱,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教師自己認識這些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xiàn)實之處,并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防止情緒障礙的產(chǎn)生。
第二個特征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艾里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據(jù)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是不合邏輯的。過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現(xiàn)在人們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上。一些人當面對失敗或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心理的產(chǎn)生以及焦慮和抑郁的情緒。過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別人稍有差池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進而產(chǎn)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按艾里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聰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來評價的,人的價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張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該只評價人的行為和表現(xiàn),即“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艾里斯指出,每一個人都應十分清楚,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人類中的一員。
第三個特征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發(fā)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將是非??膳碌?、非常糟糕的,是一場災難。這種想法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而難以自拔。當一個人覺得什么事情糟糕透了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對他來說這是最壞的事情,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糟透了,是一種滅頂之災。艾里斯指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可能有比它更壞的情形發(fā)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百分百地糟透了。假如一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性的不良情緒狀態(tài)之中了。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lián)系的,當人們絕對化要求中的“必須”和“應該”的事物并未如他們所愿發(fā)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忍受,他們的想法就會走向極端,就會認為事情已經(jīng)糟到極點了。合理情緒療法認為,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fā)生,盡管有很多原因使我們希望不要發(fā)生這種事情,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絕對不該發(fā)生。我們將努力去接受現(xiàn)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則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寫到此處,筆者腦海里突然閃現(xiàn)出契訶夫的散文《生活是美好的》,雖然契訶夫不一定懂得什么合理情緒療法,但品嘗一下他的這篇妙文,卻與合理情緒療法有異曲同工之效。因此我們暫且把“艾里斯”放一放,先來五分鐘的“奇文共賞”。
生活是美好的
(對企圖自殺者進一言)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難。為了做到這一點,光是中頭彩贏了20萬盧布、得了“白鷹”勛章、娶了個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還是不夠的──這些福分都是無常的,而且也很容易習慣。
為了不斷地感受到幸福,甚至在苦惱和愁悶的時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滿足現(xiàn)狀;(二)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來可能更糟呢”。這是不難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fā)白,而要喜氣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練鋼琴,那你不要發(fā)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者貓的音樂會。
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寇克的“小點”(寇克是19世紀德國細菌學家,“小點”指細菌),不是毛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阋吲d,因為眼下你沒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沒有看見債主在你面前,更沒有跟主筆土爾巴談稿費問題。
如果你不是住在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的地方去,你豈不覺著幸福?
要是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都痛。
你該高興,因為你居然可以不必讀《公民報》,不必坐在垃圾車上,不必一下子跟三個人結婚。……要是你給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該樂得跳起來,因為多虧沒有把你送到地獄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頓樺木棍子的打,那就該蹦蹦跳跳,叫道:“我多運氣,人家總算沒有拿帶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的妻子對你變了心,那就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國家。
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了。
讀了這篇文章,你是否會覺得,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從生活中看到的東西常常是你自己心態(tài)的映照。假如你的心態(tài)是暗淡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會是暗淡無光的。假如你的心誠是晴朗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會是充滿陽光的。如果一個人總是帶著無奈、懷疑、恐懼的心情去生活,那無疑是在煎熬生命。反之,一個人倘若能生活在充滿生之喜悅的安詳之中,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來是這樣的美好,他的心情就會一片寧靜。從這個角度來說,善于積極認知的人是會享受生活的;會享受生活的人是非常幸福的。
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艾里斯的合理情緒療法上來。
在人們的種種不合理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這三種特征。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而那些具有嚴重情緒障礙的人,這種不合理思維的傾向則更為明顯。情緒障礙一旦形成,他們自己是難以自拔的,那就需要進行治療了。
合理情緒療法的操作模式:ABCDE
ABC人格理論是艾里斯合理情緒療法理論的精華所在,它不但說明了人類情緒困擾產(chǎn)生的原因,也闡釋了消除情緒及行為困擾的心理治療之道。如果我們能夠透徹地理解這種理論,經(jīng)常有意識地運用這種理論,那么我們很難陷入自己設置的情緒陷阱之中。因此,本課題組在實施教育性心理干預過程中,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解釋這種理論,與教師同行一起嘗試著運用這種理論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何為ABC?其實完整的治療模式由ABCDEF六個部分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發(fā)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勸導干預。
E:effect,指治療或咨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療或咨詢后的新感覺。
人們面對外界發(fā)生的負性事件時,為什么會產(chǎn)生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們常常認為罪魁禍首是外界的負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認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緒反應或行為后果(C)之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釋)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們的不良情緒及行為,就要勸導干預(D)非理性觀念的發(fā)生與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觀念。等到勸導干預產(chǎn)生了效果(E),人們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心里的困擾因此消除或減弱,人也就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F)產(chǎn)生。
ABCDE模式在心理自助中的運用
合理情緒療法是艾里斯通過切身體驗感悟和總結出來、用于幫助自己同時幫助他人進行心理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
這種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yǎng)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并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其操作模式如下。
(1)找出使自己產(chǎn)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fā)事件(A),例如當眾講話、考試、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fā)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并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chǎn)生的緊張情緒(C)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fā)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D),動搖并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或?qū)嶋H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zhuǎn)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并產(chǎn)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松愉快。最后,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zhuǎn)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E)。
相鄰博客
- 如何回答孩子的 [2007-04-08 10:43:00]
- 咨詢案例001:孩子做作業(yè)慢怎么辦?(醉梅) [2007-06-25 23:41:00]
- 聊天咨詢008:孩子做作業(yè)慢 [2007-06-25 23:45:00]
- 快樂即成功 [2007-06-26 10:1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