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見到多家媒體報道,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shù)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70%以上,是為令人擔憂的“十五六歲現(xiàn)象”。這與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初中教育階段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學生比較“乖”,初二的學生比較“散”、初三的學生比較“壞”(有些初三的學生還會對剛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護費等違法行為),在初二、初三學生身上所體驗到的種種躁動、種種心理扭曲,確實令人十分憂慮?!笆辶鶜q現(xiàn)象”中人,有多少在學校就是問題少年,是否可以從人格缺陷角度來做一番分析呢?
嚴格來講,這個年齡才處于一個人人格形成的萌芽期(人格構建畢竟是終身的事情)。對于即將來臨的成人世界,他們是帶著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來對待的,已有的或多或少的知識儲備、角色轉換足以使他們開始重新認識和質疑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權威。相比小學生,他們已開始具有強烈的成人意識,渴求獨立、平等、公平,但經濟上的難以獨立,思想上存留的對父母的依賴,又讓他們倍感壓抑,他們始終覺得自己處于受管制、被約束的地位,不經社會檢驗又難以意識到缺乏成人的監(jiān)護自己其實難以獨立應對問題。外界不同尋常的誘惑和熏染,與相對枯燥單調的日常學校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教式、保育式、棍棒式、填鴨式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已令他們生厭,日常所灌輸?shù)牡赖掠^念、價值標準在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中是那么的倍受沖擊。一邊是初二課業(yè)負擔的猛然加重(有語文、代數(shù)、英語、物理、政治、地理、歷史、生物計8門文化課)、初三升中考試的沉重壓力,一邊是五花八門的娛樂、享受、玩耍的誘惑,初中生中出現(xiàn)了分化。
在諸多類型的人格障礙中,個別學生的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傾向尤其令人憂慮:
其特點是固執(zhí)多疑,自以為是,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好爭辯,神經過敏,總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沒有責任感,遇事好以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為標準,將責任推給他人,從不自我檢查,一旦遭到別人批評,立即想方設法予以還擊,傷害了別人還泰然處之。與同學、老師關系易于出現(xiàn)緊張。
有這樣一個學生。該生從初一年級進校開始,便經常頂撞各科老師,好爭辯,喜歡對別人指手劃腳,一旦師長批評,便不分場合、不顧分寸加以頂撞,頗有順我者服帖,逆我者反擊的氣勢。初時只是自以為是,不顧他人感受頂撞頂撞老師、欺負欺負弱小同學,或者貪玩起來偶有遲到、曠課,后來發(fā)展到對任何批評建議都聽不進去,唯我獨尊,學校紀律、自身義務均不屑一顧。升入初三年級,功課壓力驟然增大,其以前聊可自我安慰的長項----數(shù)學成績開始慢慢滑坡,迷上網(wǎng)吧后干脆全盤放棄,因頻繁曠課受到學校紀律處分,從此更破罐破摔,自命為異類,長期混跡于網(wǎng)吧,同時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膽氣更勝。此時任何批評、教育、說理對他而言只是講“耶穌”,并自命自己最能分辨是非(包括言稱決不會吸毒、包括言稱決看不起那些小混混)、分辨誰對自己好與壞,其思維方式已退化為:今晨我問媽媽要錢——我媽不給、反而講了20分鐘的“耶穌”給我聽——你不滿足我的要求還“修理”我——我就不讓你滿意——偏不去上學,甚至離家出走、甚至揚言還要帶女孩子回家示威。該生一段時間玩下來,頗有放浪形骸意味,眼光散漫、無所謂做派明顯,后來連正常的上學都不能維持,終日在校外游蕩。
這種多疑、固執(zhí)、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給教育、矯正帶來了相當難度。更可笑的是他還會依據(jù)“九年義務教育”告訴老師“你無權開除我”(就是不見他看到義務教育的另一半規(guī)定:青少年有受教育、好好學習的義務)?,F(xiàn)行的升學體制也給他開了綠燈,因為職業(yè)高中、成人中專以及社會上其他的一些民辦學校不需升中成績便可就讀,學習對他哪有約束力。究其偏執(zhí)成型歷程,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家庭管教的缺陷:目標構建不明
其父是某公司部門經理,其母暫無業(yè)在家炒股。
父母管教情形:父親工作、應酬相當繁忙,沒有時間對其進行管教,特別不主張責罰小孩;母親認為小孩相當聰明,只是喜歡任性、犯錯,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小孩,總是會進行較嘮叨而有保留的批評。
該生家庭條件較好。父母可以滿足其生活上、學習上的物質要求(如名牌衣服、鞋子、文曲星、電腦等等)。對這一切該生均覺得是理所當然,不覺珍惜和感激,甚至還運用初中二年級學的法律知識告訴父母:你們生了我,就得養(yǎng)我(這也是其慣用的一招:只找對自己有利的“依據(jù)”)!與父親相處時間較少,較缺乏成熟男性沉穩(wěn)形象的家庭示范,母親的無微不至關懷、說不到點子上的嘮叨和護犢傾向更縱壞了他和讓他膩煩。雖然一進入中學老師已經發(fā)現(xiàn)了該生性格上的缺陷并及時要求家長予以重視,但家長只是以為那是小孩子任性、調皮,是“小事”,只要長大一些就會懂事的,有時老師講得多了還有抵觸情緒。因此該生更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連父母都不覺得有什么,可見就是老師小題大做。當學校給與他必要的校紀處分時,還抱著不理解、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最需要家長共同教育的時候錯失良機。
終于有一天,父母發(fā)現(xiàn)該生已經無可管教了,動輒與父母爭吵、狡辯,還經常曠課、離家出走、帶玩伴回家留宿,不讓他通宵上網(wǎng)還砸掉家里的電腦鍵盤,才傷心起來,宣稱“再也不管你了”!甚至揚言要把他送到少管所去、要與他脫離親子關系。父子、母子之間冷對抗。從此他每天干什么、悉聽尊便,反正養(yǎng)到18歲算數(shù)。
二、個人性格因素:問題行為的主因
他聰明、敏感好沖動,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溫柔、順從的情感,從來不會“就事論事”,總把老師對其行為的批評理解為對他人身的攻擊。好爭辯,從激怒別人、從狡辯中獲得無窮樂趣,覺得自己的所有作為都是極有道理的,善于抓住別人言語中一星一點的錯失來大做文章。以不屑偽裝來表現(xiàn)自己的敢作敢為、來掩飾自己的肆意妄為。
其個性發(fā)展有這么一個特殊過程。他小學階段在內地就讀,從初一開始在深圳讀書。據(jù)說在小學表現(xiàn)、成績尚可。到了深圳后,因為非常明顯的內地方言口音,在課堂發(fā)言時經常受到同學善意的哄笑,又因為小學沒學過英語,英語一塌糊涂。下意識地他要奪回在同學面前失去的這個面子,敢為人所不為(如不聽從老師的學習安排、公然與老師頂撞)是最容易最簡單的選擇(要想在學習上爭先畢竟要經過艱難的努力和漫長的過程),初時同學覺得上課有人斗嘴還蠻好玩,有時也湊熱鬧跟著哄笑兩下,他便像得了鼓勵似的變本加厲起來,不良習氣是很容易根深蒂固和迅速發(fā)展的,一次、兩次、三次,終于養(yǎng)成了一種“霸王”脾氣,同學避之唯恐不及,再加上他本身反應又靈敏,一般的老師講歪理還講不過他,驟然間,他感到自己威力無比、風光無限。
三、學校教育:難現(xiàn)初衷
初期老師的經常鼓勵和安撫縱容了他的自大,老師們抱著惜才、不讓學生掉隊的心態(tài)希望能發(fā)掘他的優(yōu)點,盡量避免嚴厲的批評,經常想哄著他學,結果他的“自信心”是培養(yǎng)出來了,并借著自己數(shù)學成績還過得去(而且是在只聽幾分鐘課、只偶爾做一點作業(yè)的學習狀態(tài)下)而自鳴得意,借此也向家長交交差;進入初二,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他的學習成績,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在急劇退步,同時老師們更要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學生們也更希望能夠在一個沒有干擾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他的吊兒郎當變得更加明顯。課堂爭論、課后批評激發(fā)了他的逆反斗志,同學的不明朗態(tài)度讓他覺得很有市場,他變得具有攻擊性,變得更愛擾亂課堂、影響他人,任何教育、輔導、幫助都聽不進去。同時“物以類聚”,與校內的其他問題少年多有接觸,彼此沆瀣一氣,互相影響,互壯聲氣,厭學、泡網(wǎng)吧、吸煙,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十分反感主流教育。當學校給予他紀律處分之后,更借此破罐破摔,其間還被動參與勒索事件一次,最后勉強完成初中學業(yè)。要知道,他才剛剛15歲。
這種偏執(zhí)型人格,不加遏制地發(fā)展下去,很可能發(fā)展成為反社會傾向,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打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普通中學的現(xiàn)有教育方式、教育機制,難以對此進行強有力的矯治。而在整個深圳市,又確實找不到一個能夠對這樣的孩子進行集中管教的場所。少管所管制的是已經有嚴重違法或犯罪行為的青少年,育新學校需要這孩子“自己愿意就讀才能接收”,家長也聯(lián)系專業(yè)心理輔導未果。普通中學只能教育、引導他三年,而其后,他將走向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又有誰來有效地管教他,約束他,“十五六歲現(xiàn)象”中人又有多少曾經走過這么一條初始道路呢?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一個時代在各個方面所存在的社會問題的集中反映,對于這種有人格障礙的青少年,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幫教體系。
嚴格來講,這個年齡才處于一個人人格形成的萌芽期(人格構建畢竟是終身的事情)。對于即將來臨的成人世界,他們是帶著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來對待的,已有的或多或少的知識儲備、角色轉換足以使他們開始重新認識和質疑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權威。相比小學生,他們已開始具有強烈的成人意識,渴求獨立、平等、公平,但經濟上的難以獨立,思想上存留的對父母的依賴,又讓他們倍感壓抑,他們始終覺得自己處于受管制、被約束的地位,不經社會檢驗又難以意識到缺乏成人的監(jiān)護自己其實難以獨立應對問題。外界不同尋常的誘惑和熏染,與相對枯燥單調的日常學校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教式、保育式、棍棒式、填鴨式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已令他們生厭,日常所灌輸?shù)牡赖掠^念、價值標準在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中是那么的倍受沖擊。一邊是初二課業(yè)負擔的猛然加重(有語文、代數(shù)、英語、物理、政治、地理、歷史、生物計8門文化課)、初三升中考試的沉重壓力,一邊是五花八門的娛樂、享受、玩耍的誘惑,初中生中出現(xiàn)了分化。
在諸多類型的人格障礙中,個別學生的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傾向尤其令人憂慮:
其特點是固執(zhí)多疑,自以為是,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好爭辯,神經過敏,總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沒有責任感,遇事好以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為標準,將責任推給他人,從不自我檢查,一旦遭到別人批評,立即想方設法予以還擊,傷害了別人還泰然處之。與同學、老師關系易于出現(xiàn)緊張。
有這樣一個學生。該生從初一年級進校開始,便經常頂撞各科老師,好爭辯,喜歡對別人指手劃腳,一旦師長批評,便不分場合、不顧分寸加以頂撞,頗有順我者服帖,逆我者反擊的氣勢。初時只是自以為是,不顧他人感受頂撞頂撞老師、欺負欺負弱小同學,或者貪玩起來偶有遲到、曠課,后來發(fā)展到對任何批評建議都聽不進去,唯我獨尊,學校紀律、自身義務均不屑一顧。升入初三年級,功課壓力驟然增大,其以前聊可自我安慰的長項----數(shù)學成績開始慢慢滑坡,迷上網(wǎng)吧后干脆全盤放棄,因頻繁曠課受到學校紀律處分,從此更破罐破摔,自命為異類,長期混跡于網(wǎng)吧,同時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膽氣更勝。此時任何批評、教育、說理對他而言只是講“耶穌”,并自命自己最能分辨是非(包括言稱決不會吸毒、包括言稱決看不起那些小混混)、分辨誰對自己好與壞,其思維方式已退化為:今晨我問媽媽要錢——我媽不給、反而講了20分鐘的“耶穌”給我聽——你不滿足我的要求還“修理”我——我就不讓你滿意——偏不去上學,甚至離家出走、甚至揚言還要帶女孩子回家示威。該生一段時間玩下來,頗有放浪形骸意味,眼光散漫、無所謂做派明顯,后來連正常的上學都不能維持,終日在校外游蕩。
這種多疑、固執(zhí)、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給教育、矯正帶來了相當難度。更可笑的是他還會依據(jù)“九年義務教育”告訴老師“你無權開除我”(就是不見他看到義務教育的另一半規(guī)定:青少年有受教育、好好學習的義務)?,F(xiàn)行的升學體制也給他開了綠燈,因為職業(yè)高中、成人中專以及社會上其他的一些民辦學校不需升中成績便可就讀,學習對他哪有約束力。究其偏執(zhí)成型歷程,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家庭管教的缺陷:目標構建不明
其父是某公司部門經理,其母暫無業(yè)在家炒股。
父母管教情形:父親工作、應酬相當繁忙,沒有時間對其進行管教,特別不主張責罰小孩;母親認為小孩相當聰明,只是喜歡任性、犯錯,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小孩,總是會進行較嘮叨而有保留的批評。
該生家庭條件較好。父母可以滿足其生活上、學習上的物質要求(如名牌衣服、鞋子、文曲星、電腦等等)。對這一切該生均覺得是理所當然,不覺珍惜和感激,甚至還運用初中二年級學的法律知識告訴父母:你們生了我,就得養(yǎng)我(這也是其慣用的一招:只找對自己有利的“依據(jù)”)!與父親相處時間較少,較缺乏成熟男性沉穩(wěn)形象的家庭示范,母親的無微不至關懷、說不到點子上的嘮叨和護犢傾向更縱壞了他和讓他膩煩。雖然一進入中學老師已經發(fā)現(xiàn)了該生性格上的缺陷并及時要求家長予以重視,但家長只是以為那是小孩子任性、調皮,是“小事”,只要長大一些就會懂事的,有時老師講得多了還有抵觸情緒。因此該生更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連父母都不覺得有什么,可見就是老師小題大做。當學校給與他必要的校紀處分時,還抱著不理解、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最需要家長共同教育的時候錯失良機。
終于有一天,父母發(fā)現(xiàn)該生已經無可管教了,動輒與父母爭吵、狡辯,還經常曠課、離家出走、帶玩伴回家留宿,不讓他通宵上網(wǎng)還砸掉家里的電腦鍵盤,才傷心起來,宣稱“再也不管你了”!甚至揚言要把他送到少管所去、要與他脫離親子關系。父子、母子之間冷對抗。從此他每天干什么、悉聽尊便,反正養(yǎng)到18歲算數(shù)。
二、個人性格因素:問題行為的主因
他聰明、敏感好沖動,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溫柔、順從的情感,從來不會“就事論事”,總把老師對其行為的批評理解為對他人身的攻擊。好爭辯,從激怒別人、從狡辯中獲得無窮樂趣,覺得自己的所有作為都是極有道理的,善于抓住別人言語中一星一點的錯失來大做文章。以不屑偽裝來表現(xiàn)自己的敢作敢為、來掩飾自己的肆意妄為。
其個性發(fā)展有這么一個特殊過程。他小學階段在內地就讀,從初一開始在深圳讀書。據(jù)說在小學表現(xiàn)、成績尚可。到了深圳后,因為非常明顯的內地方言口音,在課堂發(fā)言時經常受到同學善意的哄笑,又因為小學沒學過英語,英語一塌糊涂。下意識地他要奪回在同學面前失去的這個面子,敢為人所不為(如不聽從老師的學習安排、公然與老師頂撞)是最容易最簡單的選擇(要想在學習上爭先畢竟要經過艱難的努力和漫長的過程),初時同學覺得上課有人斗嘴還蠻好玩,有時也湊熱鬧跟著哄笑兩下,他便像得了鼓勵似的變本加厲起來,不良習氣是很容易根深蒂固和迅速發(fā)展的,一次、兩次、三次,終于養(yǎng)成了一種“霸王”脾氣,同學避之唯恐不及,再加上他本身反應又靈敏,一般的老師講歪理還講不過他,驟然間,他感到自己威力無比、風光無限。
三、學校教育:難現(xiàn)初衷
初期老師的經常鼓勵和安撫縱容了他的自大,老師們抱著惜才、不讓學生掉隊的心態(tài)希望能發(fā)掘他的優(yōu)點,盡量避免嚴厲的批評,經常想哄著他學,結果他的“自信心”是培養(yǎng)出來了,并借著自己數(shù)學成績還過得去(而且是在只聽幾分鐘課、只偶爾做一點作業(yè)的學習狀態(tài)下)而自鳴得意,借此也向家長交交差;進入初二,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他的學習成績,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在急劇退步,同時老師們更要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學生們也更希望能夠在一個沒有干擾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他的吊兒郎當變得更加明顯。課堂爭論、課后批評激發(fā)了他的逆反斗志,同學的不明朗態(tài)度讓他覺得很有市場,他變得具有攻擊性,變得更愛擾亂課堂、影響他人,任何教育、輔導、幫助都聽不進去。同時“物以類聚”,與校內的其他問題少年多有接觸,彼此沆瀣一氣,互相影響,互壯聲氣,厭學、泡網(wǎng)吧、吸煙,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十分反感主流教育。當學校給予他紀律處分之后,更借此破罐破摔,其間還被動參與勒索事件一次,最后勉強完成初中學業(yè)。要知道,他才剛剛15歲。
這種偏執(zhí)型人格,不加遏制地發(fā)展下去,很可能發(fā)展成為反社會傾向,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打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普通中學的現(xiàn)有教育方式、教育機制,難以對此進行強有力的矯治。而在整個深圳市,又確實找不到一個能夠對這樣的孩子進行集中管教的場所。少管所管制的是已經有嚴重違法或犯罪行為的青少年,育新學校需要這孩子“自己愿意就讀才能接收”,家長也聯(lián)系專業(yè)心理輔導未果。普通中學只能教育、引導他三年,而其后,他將走向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又有誰來有效地管教他,約束他,“十五六歲現(xiàn)象”中人又有多少曾經走過這么一條初始道路呢?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一個時代在各個方面所存在的社會問題的集中反映,對于這種有人格障礙的青少年,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幫教體系。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論文參考24:中國與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較 [2007-12-14 10:51:00]
- 論文51:影響兒童心理的家庭因素 [2007-12-19 13:36:00]
- 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家庭原因分析 [2007-12-19 18:5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