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破壞是有理由的(轉)
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破壞大王,爸爸媽媽也需要時刻迎接孩子的“破壞場面”——輕 則是撕得亂七八糟的圖畫書,重則是摔得粉碎的花瓶??粗@樣的場面,你可能會生氣 ,也可能會一笑置之。但是爸爸媽媽可有想過,孩子為什么要搞破壞呢?讓我們來看看 他們的“破壞理由”。
場景一:跟水彩筆一樣的口紅
2歲半的天天把玩具統(tǒng)統(tǒng)搬出來玩了一遍。玩膩了,看看家里還有什么其他的好東西 吧!轉來轉去,天天發(fā)現(xiàn)了媽媽的一管口紅。他把蓋子打開扭了扭,口紅便冒出來了, 天天試著在地上畫了畫,跟水彩筆一樣,真好玩!等媽媽發(fā)現(xiàn)時,這管口紅早已面目全 非,地上則全是天天的“作品”。
理由:“我在研究這是什么呢!”
這幾乎是孩子搞“破壞”的一個大前提,孩子想弄明白一切他感到新奇的東西。當 然,這些“破壞”常常考驗著父母的忍耐力。我們很想大大地發(fā)作,但是又必須保持應 有的耐心。
措施:因為我們也清楚,孩子不是故意搞破壞,他們哪里能知道那么多呢?既然不 能阻止這種探索行為,只能想辦法把損失降到最低。我們可以把珍貴的東西收藏起來。 或者,我們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試圖明白他們究竟對什么感興趣。弄明白之后,提供 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場景二:兔八哥不會說話了
舅舅送了小雷一個會說話的玩具兔八哥,剛開始,小雷很喜歡聽兔八哥說話,可聽 了幾百遍之后,實在有點膩煩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新的玩法呢?小雷把兔八哥丟進了水 盆,當然,電池一沾水,金屬接頭一生銹,兔八哥再也不能說話了。
理由:“我在嘗試新的玩法!”
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寶寶最喜歡的玩具,不是那些商場里售賣的、早已經(jīng)設計好 了玩法的玩具,而是那些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怎么玩的玩意兒,比如一只紙盒子,既可以 裝東西,又可以當帽子——這就是為什么孩子要嘗試新的玩法的原因。
措施:給孩子提供的玩具,最好能滿足上述的需要,還要足夠結實,這樣就會減少 “破壞”的發(fā)生了。而且爸媽在給孩子玩具時,還應該教會他們什么叫愛惜。比如,當 孩子想試一試小叮當能從多高地方跳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告訴他,如果這個玩具摔 壞了,是不會有新的在等著他的。
場景三:鑰匙轉一轉門就開了
每天回家時,爸爸都會用一把鑰匙把門打開,這個動作深深吸引了胖胖。于是這天 回到家后,爸爸媽媽忙自己的事,胖胖就拿了一把小鑰匙,塞進了臥室的大鎖里頭,再 學著爸爸的樣子轉一轉……鑰匙就這么斷在了鎖里。
理由:“大人就是這么做的!”
孩子希望自己能像爸媽那樣做很多事情,像開鎖、倒牛奶、削蘋果等等。小家伙喜 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并且樂于給爸媽提供幫助。雖然這些行為可以促進孩子的生長和發(fā) 育,但并不一定總能給父母帶來快樂。
措施:盡管你憤怒得想大吼一聲,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給孩子一個友善的表情 。然后,帶他到門口去,告訴他一把鑰匙只能和一把鎖相配,大小不合適都不行,等他 再長大一些就會學會怎么樣開鎖。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怒火可能就慢慢熄滅了,而孩子 也學到了知識。
場景四:大大的積木城堡
樂樂在地板上搭積木,今天他居然完成了一個大大的城堡,樂樂興奮地喊:“媽媽 ,快來看我的城堡!”但忙碌著的媽媽卻沒搭理。“媽媽,媽媽!”樂樂又叫了兩聲, 媽媽還是不理他,樂樂急了,把旁邊花盆里的花揪了一把,這下媽媽可注意到他了。
理由:“你不搭理我,我就搗亂哦!”
對于孩子來說,對他的關注和給他吃好穿好一樣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就會采取搗亂的方式來吸引注意。只要爸爸媽媽稍微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當孩子處在安靜的狀態(tài)時,成人經(jīng)常不聞不問;而孩子表現(xiàn)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馬 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發(fā)現(xiàn):“喊了那么久他們都不理我,干脆搗亂吧,這樣他 們就會來看我的城堡了!”
措施:在責怪孩子破壞行動的同時,要小小地反省一下,是不是給他的注意不夠多 。要多關注孩子,如果你確實太忙,也得告訴孩子一聲:“好的,寶貝,媽媽做完現(xiàn)在 手中的工作馬上就來。”當然你不能食言,否則孩子不信任你了。最好的辦法是,不是 十萬火急的事情,還是停下來聽孩子說,陪孩子看。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