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媽的苦惱
老師您好!
我女兒小名嘟嘟,現(xiàn)年七歲,識字較早,喜歡讀書,四歲開始彈琴,記憶力不錯,應付學校的課程比較輕松,她們班同學見到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嘟嘟,是我們班上年齡最小,學習最好的。這部分算是對女兒優(yōu)點的一個客觀敘述,最后這句話是我越來越不想聽的一句話。 之所以不想聽,是覺得前一任老師對女兒的這個評價讓她慢慢地變得有些敷衍了。學習沒有原來認真,上課不專心,做什么事都有這個感覺,盡管她功課一直很好,但我還是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擔心,我寧愿她學習不好,但一定不能敷衍。
還有就是愛哭、嬌氣, 這兩點像我,但卻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 ,當初是想要男孩的 ,就怕女孩這些毛病 ,她一哭,我就想訓她 ,而且告訴她:“什么事都好說,就是不要哭?!?/font>
就給您說說昨天吧,放學我去接她,她說她想吃冰激淋,我說:“今天不行?!?/font>她說:“好,然后就回家?!?/font>到家后,飯已上桌,告訴她洗手吃飯,但她已經(jīng)進她的屋開始玩像皮泥了 。我叫一聲,她就說馬上。往往這時候我會發(fā)火,也就是聲音提高了。昨天應該是沒發(fā)火,吃飯時,總想講笑話, 我們只好給她定時間 ,一頓飯磨磨蹭蹭吃完了,只要不催她,她是不會著急寫作業(yè).。一會過來看看我們說:“這個是什么呀?”或者瞅眼電視:“媽媽,那個人怎么了?” 我告訴她作業(yè)寫到七點半,完沒完都不能再寫了,七點半開始練琴。練琴時,被動是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 。彈琴時,我說先彈哈農,她說“啊”!,表示異義 。其實無論我說先彈什么,她都會如此.。彈時,昨天告訴她該注意的地方她又注意不到了,只要我情緒好,她就會老調重彈,我要是強調了,嚴肅了,能好一些。但她中間不是清嗓就是做小動作,要么就是渴,如果任她作為,一首兩三分鐘的練習曲會中斷兩三次。前天也就是周一下午的美術課要用的材料,上個周末就知道,但直到中午放學回來她才說。中午時間很緊張,回家就是吃飯,然后稍做活動就午休,她沒睡著。我們這里三點鐘上課,一般她們要求兩點五十到校。她按平時午休的時間起床,告訴我們她沒睡著,然后慢吞吞地穿衣服,說還得去文具店買刻刀和刀片。我生氣她沒睡著,也不著急自己的事,她可以自己先走,順便去買,就訓她了幾句。老公不高興了說:“本來高高興興地,我?guī)ベI就行了,你這一訓誰都不高興了?!?/font>下午放學時,我去接她,一出校門,撅著嘴,告我說:“媽媽,刻刀丟了,兩塊錢呢!”我問她下課是不是放桌子上?沒收拾到文具盒,放進桌兜。她說:“是?!?/font>我說:“那就沒辦法了,你不珍惜它,我有什么辦法?”然后又問她:“有沒有問旁邊同學誰拿了?”她說:“問了,都沒拿?!?/font>再問她:“有沒有告訴老師?”她也說:“告了。老師問同學也都說沒拿。”我說那你以后是不是該記著下課出去之前把文具收好啊?她說:“我根本就沒出去,一直在座位上呢?!?/font>我暈了,來了句“你怎么不把自己丟了呢?!” 當然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不好,她就不作聲了。回家后,給她爸訴說,老公倒好,來句“丟了再買唄!” 一聽到這句話,她馬上就不一樣了。我說:“好啊,那你就天天丟,讓你爸天天給你買吧。”她嗓門提高說了句什么,我沒太聽清,但能肯定的是頂我的,這下她爸聽不下去了,說了她一句,大抵是你怎么能這么給你媽說話呢,女兒來了句:“她已經(jīng)絮絮叨叨一路了?!?/font>
每天這些小細節(jié)上的磨擦都會有,而且大同小異,有時候心情好,不會發(fā)脾氣,如果心情差些,我發(fā)火,她哭鼻子,老公不高興,苦惱無比 !
何老師解答:
分析媽媽的苦惱:
從媽媽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媽媽的苦惱主要是以下方面:
1、是孩子學習不如以前認真了。做什么事都有不專心拖拉的感覺。
2、是愛哭嬌氣。
3、是孩子頂嘴。
孩子行為起因分析:
從媽媽的敘述中可以看出,這是個優(yōu)秀的孩子。但很明顯,媽媽預感到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媽媽煩惱的主要原因。不過,雖然問題的苗頭已有,但卻還沒有形成大麻煩。從我的角度看,孩子和媽媽之間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
1、是孩子游戲和交友的時間太少。
一個7歲的孩子,交友和游戲是她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友和游戲中,孩子可以建立起規(guī)則和相互妥協(xié)的意識,同時發(fā)揮和培養(yǎng)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并借此去設計和探索自己的世界,為感性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她之所以拖延和磨蹭就是這個愿望想迫切得以實現(xiàn)的表象。而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幾乎剝奪了孩子這兩個天性的發(fā)展。教育中不順利的因素也就隨之增多了。
2、是對孩子來講,讓她們有計劃的去做一個事,是很困難的。因為她們處在感性思維而不是理性思維中。
比如:在媽媽敘述中提到,孩子在一周前就知道要準備美術課的材料。卻要到課前才說。如果用一個成人的眼看孩子,我們肯定會得出這個孩子對自己的事情不認真或不負責任的結論。但如果從孩子正好處于感性思維發(fā)展階段來看孩子,這樣的責備就會消失。因為計劃和圍繞一個目標展開活動是理性思維的內容,孩子還發(fā)展到這個思維層次呢。所以這些事情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不然孩子會經(jīng)常出錯。
孩子之所以頂嘴、愛哭,其原因基本上也是來源于母親的錯誤判斷和批評。孩子們被自己的感覺所左右,他們不會去理智的分析家長的批評。所以只要家長說的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們就要鬧情緒。
3、是壓制孩子的情緒表達。
一個孩子不管她的情緒是什么,都是在告訴我們一些需要注意的信息,或希望得到我們的幫助。哭,被媽媽壓制,原因是媽媽不喜歡。爭吵和憤怒又被爸爸壓制。孩子正常的表達不能完成,就會通過一些其他的替代行為或被家長允許的情緒來表達。如孩子在不喜歡彈琴時清嗓子?!?/font>她其實是這樣來進行這一行為的,媽媽不許她因為不想彈琴而生氣,但媽媽允許她生病,那我就清嗓子,似乎我有點小毛病,這樣我就可以避免媽媽的責備。以此來取得自己內心的平衡。
解決問題的建議: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和家長的煩惱建議如下:
1、和孩子定好一個規(guī)矩,如果她在多長時間內完成作業(yè)和練琴,孩子可以去玩或要求爸爸媽媽和她一起玩。
2、如果家長對孩子不滿,要認真聽孩子說完后再下結論;避免針對孩子使用諷刺或侮辱的語言。如果很生氣,就要等自己平靜后再和孩子交流。交流過程中要就事論事,不要回憶孩子過去的錯誤和展望孩子將來會怎么樣?
3、讓孩子在自己不高興,不喜歡做的時候說出自己的情緒;不要壓制孩子的表達。并探究孩子情緒背后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是什么?更不可打擊孩子的情緒。如:孩子說:“媽媽,刻刀丟了,兩塊錢呢!”這時候我們要想,孩子在告訴我們什么?
孩子這樣說的意思是在告訴媽媽,刻刀丟了,我后悔難過;我喜歡這個刀等。媽媽說:“那就沒辦法了,你不珍惜它,我有什么辦法?”孩子聽到這話的理解會是什么呢?是:媽媽不理解我。所以回家后她給爸爸說并表示自己的不滿。如果我們探究到孩子所說的真實意思,并以理解的態(tài)度來回應孩子,那么孩子的情緒就不會由傷心、惋惜,發(fā)展到對媽媽的怨恨和不服管理了。
相鄰博客
- 過早的性是有害的---不得不說的事 [2007-03-11 10:20:00]
- 孩子不能和比他小得多的孩子友好相處怎么辦? [2007-03-11 12:20:00]
- 網(wǎng)婚僅僅是個游戲嗎? [2007-03-11 21:48:00]
- 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的特證 [2007-03-11 21:5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