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代教育的含義:
隔代教育即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監(jiān)護,不是由未成年人的父母進行,而是由未成年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進行的,我們把這種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二、課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進一步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許多青壯年甚至一些中年人都外出打工,農村剩下的以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為主,在農村流行這么一句口頭禪:今天的農村人口是一支“386199”部隊,這是什么意思呢?解釋為:“38”指的是婦女,“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61”指的是兒童即未成年人,“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99”指的是老年人,“九·九”重陽 節(jié),外出打工的年輕夫婦便把小孩交由老年人監(jiān)護和教育。而且現(xiàn)在農村的老年人中,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識字的,懂知識有文化的不多,他們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仍然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方法,加之,隨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農村的獨生子女增多,老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教育難免出現(xiàn)溺愛,把家中的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掌上明珠”一樣,有求必應,他們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無外乎是讓其吃飽,吃好,不凍著不餓著,不出事故就算萬事大吉,很少能以科學的方法教育和管理未成年人,從而使青少年身心都能健康發(fā)展。而且由于老年人自身缺少科學文化知識,對未成年人在學習上也無法進行幫助教育和管理。我們說:父母與子女之間因年齡差異會產生代溝,而隔代之間的年齡差異更大,則更會產生代溝,在思想意識等方面相同之處則更少,隔代教育在農村特別突出,也由此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如:學生在家不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成績下降,與不法青年鬼混,騙家里的錢物,好逸惡勞等等,對青少年產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由于隔代教育而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或糾正不當,結果導致一些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我校地處經濟較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經商的比例較大,隔代教育比較突出,對我校的教育教學也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把這個問題作為課題研究,不僅利于農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實驗研究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在北京景山學校曾題詞: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科技的發(fā)展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基礎在教育。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多,素質低,目前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農村人才的培養(yǎng),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所以,本課題的指導思想是發(fā)展農村教育事業(yè),特別是經濟較落后的農村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和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四、實驗的目的。
找出農村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提高農村家庭教育水平,提高農村未來勞動者的素質,發(fā)展農村教育事業(yè)。
五、實驗的原則
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驗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加之研究的對象多,對象分散,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分析不同情況,才能達到實驗目的。
2、系統(tǒng)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
3、持之以恒和求實原則。實驗目的要解決隔代教育的弊端,實驗的對象多而散,面廣,因此必須長期堅持研究,不能搞形式主義花架子,也不能走過場,必須注重實效,才能真正達到實驗目的。
4、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點與面相結合的原則。由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具體情況,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研究時不能“一刀切”。
六、實驗對象:我校初二00五級隔代教育的家庭及學生。
七、實驗期限:兩年(2003年秋期—2005年春期)
八、實驗的步驟:
1、成立課題實驗小組,確立研究成員,制定實驗階段的相應制度和措施,確立實驗方案,(2003年9月到10月)制定周期內的階段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申報。
2、實驗階段:2003年11月—2005年1月,全面開展實驗研究清理并登記研究對象的情況并逐一建檔,定期檢查各實驗小組的實驗情況,不斷總結經驗并收集相關研究資料。
3、總結階段:2005年1月—2005年6月,收集整理實驗階段的方案材料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寫出研究中發(fā)現(xiàn)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可行的科學方法,從而解決農村隔代教育的弊端的實驗報告。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立項參考:優(yōu)化隔代教育的課題研究 [2007-05-01 15:35:00]
- 隔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研究 [2007-05-01 15:42:00]
- 立項:隔代教育對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研究 [2007-05-01 15:47:00]
- 隔代教育困擾年輕家長 [2007-05-01 15:4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