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變化,本以親子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已在悄悄地向隔代教育轉(zhuǎn)變。
針對家庭教育結構的情況,在此對一中班 22 名幼兒進行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是從不同的幾個家庭成員入手: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分別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1 、您的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方式為主。
A 、親子教育為主(父母獨自承擔)
B 、隔代教養(yǎng)為主(祖輩主要承擔)
C 、全家參與教養(yǎng)(誰有空誰教養(yǎng))
D 、保姆帶養(yǎng)為主(請人分擔瑣事)
2 、您認為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最合適的方式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親子教育為主(父母獨自承擔)
B 、隔代教養(yǎng)為主(祖輩主要承擔)
C 、全家參與教養(yǎng)(誰有空誰教養(yǎng))
D 、保姆帶養(yǎng)為主(請人分擔瑣事)
3 、您每周一至周五與孩子的交流時間大致總計為__小時。
4 、您每周六日大致花費__小時與孩子度過,一般如何度過?
5 、在家庭中您主要承擔教育孩子的_______部分責任。 在第一個問題中選擇 A 方式為主的有 12 份( 55% );選擇 B 方式的有 1 份( 5% );選擇 C 方式的有 7 份( 32% ):選擇 D 方式的有份( 5% )。幼 21 家 21 兒童
在第二個問題中選擇 A 方式的有 17 份( 77% ),他的理由主要歸納如下: ① 容易溝通及培養(yǎng)感情; ② 易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③ 更具靈性、朝氣和活力,孩子會更開朗; ④ 傳統(tǒng)的文化。選擇 B 方式的無;選擇 C 方式的有 5 份( 24% ),主要理由為: ① 在生活照顧上老人經(jīng)驗豐富; ② 順其自然,多方面體驗; ③ 工作原因。選擇 D 方式的無。 第三個問題中的時間約為 1~3 小時。 第四個問題中的時間不等,少的只有 2 小時,最多到 10 幾小時。一般是去公園,書店,游樂園,在家看電視等。 第五個問題中父母親較多的是承擔教育方面的責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主要承擔的是生活上的責任。 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家長較贊同以親子教育為主,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為主。 很多家長就“隔代教養(yǎng)”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大多認為“隔代教養(yǎng)”這種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老人對孫輩的過分溺愛上,導致大多時候不能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問題,但老人也有他的細心和經(jīng)驗,在生活上起居照料得非常好,這也是不能否認的。 摘錄家長談“隔代教養(yǎng)” 段越父親:《關于隔代教育問題》 非常敬佩老師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 作為家長,也愿意為幼兒的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此談點個人的簡單看法,以供參考。 我認為,孩子應該是在完整的家庭里生活,受教育,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父母親自帶,老人帶,混合帶或者保姆帶。 在當今社會,特別是中年人面臨很多具體問題。比如,老人不在身邊,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工作忙碌,經(jīng)常出差,到外地學習等。 如果完全讓父母親自帶小孩,必然與工作沖突;完全讓老人帶,肯定會嬌生慣養(yǎng),而且缺少父愛母愛,在幼兒心理留下不好的痕跡。 所以正常情況下,如孩子父母及老人都在本地,且生活在一起,應該是大家共同帶孩子,各有分工。比如,老人可以多陪孩子逛街,認識事物,打點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孩子對老人的愛,讓小孩父母騰出時間多工作、學習;而父母親應該在孩子教育方面,如學習、教育等,較大的事情上操心,矯正孩子不良習慣,制定孩子的培養(yǎng)計劃,特別是不要讓老人嬌慣孩子;對于工作特別忙且家庭條件好的請保姆也是應該的,關鍵是請個好保姆。 現(xiàn)在很多孩子教育出現(xiàn)偏差,大多歸結為是老人帶,寵慣。我覺得也有這個因素。當孩子大一點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見家長把責任歸結為老人。我想問這樣的家長,你早干什么去了呢?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孩子的父母確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讓老人嬌慣,什么地方應該讓老人寵,什么時候該讓孩子多與父母在一起。 我近來也比較重視這個問題。但好的是,奶奶在我教育小孩的時候不會馬上去保護他,不能給他在錯誤的時候有逃脫責任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關鍵問題不在是誰帶,而應該是大人們?nèi)绾稳ソ逃⒆?,要特別關愛但不溺愛,要制定培養(yǎng)計劃,遵循他本身的條件去發(fā)展而不是拔苗助長。要多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但不能體現(xiàn)在天天泡一起。 小孩只有在爺爺奶奶的寵愛,嚴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賀瑞東家長:《隔代教育利弊談》 上海:目前 0 — 6 歲的孩子中有 50 - 60 %由祖輩教育 廣州:將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 全國:近五成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 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換言之,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xiàn)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爸媽在生活、工作壓力下,該如何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呢? 撫養(yǎng)教育的責任伴隨著孩子的出生而降臨,選擇由祖父母幫忙撫育孩子,大多是無奈之舉。顯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揚利除弊,充分發(fā)揮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是祖父母和年輕爸媽們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 隔代教育利弊談: 許多父母并沒有考慮清楚隔代教育的可能后果,往往在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缺點后,抱怨起祖父母來,這是不公平的。在選擇隔代教育之前,我們應該了解清楚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 ·祖父母具有撫育孩子的實際經(jīng)驗,對孩子在不同階段容易出現(xiàn)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很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的知識空白,發(fā)揮祖父母的經(jīng)驗優(yōu)勢。 ·祖父母在長期的社會經(jīng)驗中,累積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這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態(tài)上比工作緊張、壓力繁重的年輕父母要平靜得多,所以會比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話說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說老人自身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極易與孫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為教育孩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養(yǎng),年輕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致力于事業(yè)、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緩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從孫子女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大有裨益。 隔代教育的劣勢 ·溺愛 許多老人家常會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將自己年輕時無法給予子女的優(yōu)渥生活照顧,全數(shù)轉(zhuǎn)移投射在孫子女身上,而這種寵愛往往很容易變成毫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什么事都一手包辦代勞,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結果。還有的祖父母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缺點因長期得不到矯正,遂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護下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膽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語、應變能力差、性格內(nèi)向;另一個極端則是放縱欲強、專橫跋扈、難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個小霸王,到了外面卻毫無獨立能力,碰到問題,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尋求保護。
·觀念陳舊 許多老一輩的觀念比較陳舊,與社會的聯(lián)系開始減少,所以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不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對科學的育兒觀念也不夠了解,仍沿用老觀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這可能不利于孩子將來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還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較低、思想陳舊,常會不知不覺地灌輸給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觀念,也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造成親子感情隔閡 平時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祖父母的袒護和遷就,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而對他提出嚴格的要求時,孩子便很難接受,以致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和情緒抵觸,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再加上,父母嚴格要求或懲罰孩子時,祖父母往往會出面干預,這更使得年輕父母無法及時矯正子女的缺失,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容易導致家庭關系失和。 良好的隔代教育,需要十條件 雖然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少,優(yōu)點也不遑多讓,關鍵在于由什么樣的祖父母來教育和怎樣教育;有一些祖父母之所以能把孫子女教育得很好,乃使因為他們具備了以下一些條件: 1. 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tài)年輕,樂于養(yǎng)育孫子女。 2. 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3. 家庭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 4. 了解幼兒的飲食營養(yǎng)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 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zhí)偏頗,對孩子有耐心。 6. 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7. 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 8. 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 9. 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 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以現(xiàn)代化的方式育兒。 隔代教育是一種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發(fā)揮其教育優(yōu)勢,認真克服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xiàn)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同時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選擇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間要互相理解,經(jīng)常溝通,年輕的父母要向長輩傳達現(xiàn)代育兒的觀念和知識,而祖父母也要勇于吸收新知識,雙方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才能為孩子的家庭教育扎下良好基礎。隔代教育與父母自帶的差別 父母親自帶孩子和隔代教育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 ·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 一般而言,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父母趨于理性,而祖父母則趨于感性。當父母教孩子一種知識,給孩子買一樣東西,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時,往往會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著眼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家對待孩子卻往往出于寵愛,凡事盡量遷就,以滿足孩子的愿望為出發(fā)點,較少理會這種滿足會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 ·生活方式的選擇 兩代間的生活方式一定會有較大的差異,年輕的爸媽往往傾向于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而老人家卻是延續(xù)多年不變的傳統(tǒng),甚至于有些落后的生活方式。而現(xiàn)在的孩子面對未來變化迅速且不可預知的世界,必須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倘若他從小就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習慣于老人們的生活,而祖父母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又落差極大,當他們回到父母身邊時,就會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甚而產(chǎn)生沖突,這對親子感情是極大的傷害。而且,幼年時期是孩子各方面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俗話說:“ 3 歲看大, 7 歲看老”,許多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將來是很難改過來的。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 撫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忙碌,不能作為把孩子丟給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一方面,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別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交給老人。 另一方面,老人該給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擺設;做好親子之愛的潤滑劑;喜歡孩子,但不溺愛;把知識和經(jīng)驗澆灌孩子時,但別把舊習慣、壞德性影響到孩子。
5 、在家庭中您主要承擔教育孩子的_______部分責任。 在第一個問題中選擇 A 方式為主的有 12 份( 55% );選擇 B 方式的有 1 份( 5% );選擇 C 方式的有 7 份( 32% ):選擇 D 方式的有份( 5% )。幼 21 家 21 兒童
在第二個問題中選擇 A 方式的有 17 份( 77% ),他的理由主要歸納如下: ① 容易溝通及培養(yǎng)感情; ② 易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③ 更具靈性、朝氣和活力,孩子會更開朗; ④ 傳統(tǒng)的文化。選擇 B 方式的無;選擇 C 方式的有 5 份( 24% ),主要理由為: ① 在生活照顧上老人經(jīng)驗豐富; ② 順其自然,多方面體驗; ③ 工作原因。選擇 D 方式的無。 第三個問題中的時間約為 1~3 小時。 第四個問題中的時間不等,少的只有 2 小時,最多到 10 幾小時。一般是去公園,書店,游樂園,在家看電視等。 第五個問題中父母親較多的是承擔教育方面的責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主要承擔的是生活上的責任。 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家長較贊同以親子教育為主,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為主。 很多家長就“隔代教養(yǎng)”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大多認為“隔代教養(yǎng)”這種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老人對孫輩的過分溺愛上,導致大多時候不能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問題,但老人也有他的細心和經(jīng)驗,在生活上起居照料得非常好,這也是不能否認的。 摘錄家長談“隔代教養(yǎng)” 段越父親:《關于隔代教育問題》 非常敬佩老師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 作為家長,也愿意為幼兒的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此談點個人的簡單看法,以供參考。 我認為,孩子應該是在完整的家庭里生活,受教育,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父母親自帶,老人帶,混合帶或者保姆帶。 在當今社會,特別是中年人面臨很多具體問題。比如,老人不在身邊,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工作忙碌,經(jīng)常出差,到外地學習等。 如果完全讓父母親自帶小孩,必然與工作沖突;完全讓老人帶,肯定會嬌生慣養(yǎng),而且缺少父愛母愛,在幼兒心理留下不好的痕跡。 所以正常情況下,如孩子父母及老人都在本地,且生活在一起,應該是大家共同帶孩子,各有分工。比如,老人可以多陪孩子逛街,認識事物,打點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孩子對老人的愛,讓小孩父母騰出時間多工作、學習;而父母親應該在孩子教育方面,如學習、教育等,較大的事情上操心,矯正孩子不良習慣,制定孩子的培養(yǎng)計劃,特別是不要讓老人嬌慣孩子;對于工作特別忙且家庭條件好的請保姆也是應該的,關鍵是請個好保姆。 現(xiàn)在很多孩子教育出現(xiàn)偏差,大多歸結為是老人帶,寵慣。我覺得也有這個因素。當孩子大一點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見家長把責任歸結為老人。我想問這樣的家長,你早干什么去了呢?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孩子的父母確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讓老人嬌慣,什么地方應該讓老人寵,什么時候該讓孩子多與父母在一起。 我近來也比較重視這個問題。但好的是,奶奶在我教育小孩的時候不會馬上去保護他,不能給他在錯誤的時候有逃脫責任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關鍵問題不在是誰帶,而應該是大人們?nèi)绾稳ソ逃⒆?,要特別關愛但不溺愛,要制定培養(yǎng)計劃,遵循他本身的條件去發(fā)展而不是拔苗助長。要多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但不能體現(xiàn)在天天泡一起。 小孩只有在爺爺奶奶的寵愛,嚴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賀瑞東家長:《隔代教育利弊談》 上海:目前 0 — 6 歲的孩子中有 50 - 60 %由祖輩教育 廣州:將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 全國:近五成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 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換言之,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xiàn)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爸媽在生活、工作壓力下,該如何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呢? 撫養(yǎng)教育的責任伴隨著孩子的出生而降臨,選擇由祖父母幫忙撫育孩子,大多是無奈之舉。顯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揚利除弊,充分發(fā)揮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是祖父母和年輕爸媽們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 隔代教育利弊談: 許多父母并沒有考慮清楚隔代教育的可能后果,往往在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缺點后,抱怨起祖父母來,這是不公平的。在選擇隔代教育之前,我們應該了解清楚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 ·祖父母具有撫育孩子的實際經(jīng)驗,對孩子在不同階段容易出現(xiàn)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很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的知識空白,發(fā)揮祖父母的經(jīng)驗優(yōu)勢。 ·祖父母在長期的社會經(jīng)驗中,累積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這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態(tài)上比工作緊張、壓力繁重的年輕父母要平靜得多,所以會比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話說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說老人自身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極易與孫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為教育孩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養(yǎng),年輕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致力于事業(yè)、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緩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從孫子女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大有裨益。 隔代教育的劣勢 ·溺愛 許多老人家常會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將自己年輕時無法給予子女的優(yōu)渥生活照顧,全數(shù)轉(zhuǎn)移投射在孫子女身上,而這種寵愛往往很容易變成毫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什么事都一手包辦代勞,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結果。還有的祖父母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缺點因長期得不到矯正,遂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護下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膽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語、應變能力差、性格內(nèi)向;另一個極端則是放縱欲強、專橫跋扈、難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個小霸王,到了外面卻毫無獨立能力,碰到問題,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尋求保護。
·觀念陳舊 許多老一輩的觀念比較陳舊,與社會的聯(lián)系開始減少,所以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不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對科學的育兒觀念也不夠了解,仍沿用老觀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這可能不利于孩子將來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還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較低、思想陳舊,常會不知不覺地灌輸給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觀念,也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造成親子感情隔閡 平時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祖父母的袒護和遷就,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而對他提出嚴格的要求時,孩子便很難接受,以致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和情緒抵觸,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再加上,父母嚴格要求或懲罰孩子時,祖父母往往會出面干預,這更使得年輕父母無法及時矯正子女的缺失,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容易導致家庭關系失和。 良好的隔代教育,需要十條件 雖然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少,優(yōu)點也不遑多讓,關鍵在于由什么樣的祖父母來教育和怎樣教育;有一些祖父母之所以能把孫子女教育得很好,乃使因為他們具備了以下一些條件: 1. 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tài)年輕,樂于養(yǎng)育孫子女。 2. 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3. 家庭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 4. 了解幼兒的飲食營養(yǎng)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 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zhí)偏頗,對孩子有耐心。 6. 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7. 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 8. 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 9. 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 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以現(xiàn)代化的方式育兒。 隔代教育是一種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發(fā)揮其教育優(yōu)勢,認真克服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xiàn)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同時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選擇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間要互相理解,經(jīng)常溝通,年輕的父母要向長輩傳達現(xiàn)代育兒的觀念和知識,而祖父母也要勇于吸收新知識,雙方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才能為孩子的家庭教育扎下良好基礎。隔代教育與父母自帶的差別 父母親自帶孩子和隔代教育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 ·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 一般而言,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父母趨于理性,而祖父母則趨于感性。當父母教孩子一種知識,給孩子買一樣東西,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時,往往會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著眼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家對待孩子卻往往出于寵愛,凡事盡量遷就,以滿足孩子的愿望為出發(fā)點,較少理會這種滿足會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 ·生活方式的選擇 兩代間的生活方式一定會有較大的差異,年輕的爸媽往往傾向于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而老人家卻是延續(xù)多年不變的傳統(tǒng),甚至于有些落后的生活方式。而現(xiàn)在的孩子面對未來變化迅速且不可預知的世界,必須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倘若他從小就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習慣于老人們的生活,而祖父母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又落差極大,當他們回到父母身邊時,就會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甚而產(chǎn)生沖突,這對親子感情是極大的傷害。而且,幼年時期是孩子各方面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俗話說:“ 3 歲看大, 7 歲看老”,許多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將來是很難改過來的。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 撫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忙碌,不能作為把孩子丟給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一方面,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別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交給老人。 另一方面,老人該給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擺設;做好親子之愛的潤滑劑;喜歡孩子,但不溺愛;把知識和經(jīng)驗澆灌孩子時,但別把舊習慣、壞德性影響到孩子。
這樣,祖輩在隔代教育中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來源:浙江學前網(wǎng) 作者:李 蔓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2008-06-05 21:21:00]
-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14種 [2008-06-05 21:38:00]
- 兒童少年隔代撫育 [2008-06-05 22:03:00]
- 奶奶將孫子放進洗衣機甩桶 消防員拆開救人 [2008-06-06 14:1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