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文摘2007/4/20
周末上午,突然電話鈴聲大作,來電顯示上是一個陌生的號碼。我拿起聽筒,里面?zhèn)鱽硪粋€稚嫩的聲音:“早上好,請問您有時間聽我給您講解一道數(shù)學題嗎?”
“聽你講數(shù)學題?”“是的,女士。我叫珍妮,現(xiàn)在上五年級。這是我這周末的作業(yè)。我要向3個陌生人講解一道數(shù)學題,用不了多長時間,您愿意聽嗎?”小家伙怯生生地問?!昂玫模贿^我數(shù)學很糟糕,可不一定能聽得懂啊?!蔽野腴_玩笑地說。珍妮倒是當真了,誠懇地說:“請讓我試一試,如果第一次不行我們還可以嘗試別的講法。即使您最后還是不明白也沒關系,您就把它當成一次有趣的經(jīng)歷好了!”看來她事前早就準備好了臺詞來應對各種情況,顯然這也是作業(yè)的一部分。
美國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文科課程就不用說了,就連數(shù)理化也不單純是公式和演算。
比如小珍妮的這個算術作業(yè),她不但要對數(shù)學原理完全理解,還需要有勇氣、口才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征得同意以后,珍妮開始一板一眼地講起課來。
小老師講解的過程中,我故作聽不懂,問了好幾個問題。珍妮非常耐心,回答得也不錯,看樣子是早有準備。最后我說聽懂了,問她怎么向老師證明作業(yè)完成了。“我要寫一個報告,詳細記錄我給每個人打電話的過程。結束之前,我也要問您一個問題:您對我的講解滿意嗎,您認為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一聽,不由得佩服起珍妮的數(shù)學老師來,這道作業(yè)題有交流,有反饋,設計得又全面,又實際。
在美國上學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亞洲留學生理論基礎好,筆試分數(shù)很高,但學期報告和課堂講演的分數(shù)卻比美國同學落下一大截,原因就是美國學生從小便開始接受這種訓練。(摘自4月11日《環(huán)球時報》 作者王悅)
相鄰博客
- 海倫·凱勒的“遺囑” [2007-05-26 10:31:00]
- 咳嗽和戀愛,誰能忍得??? [2007-05-26 18:26:00]
- “適可而止”讓人更輕松 [2007-05-27 13:10:00]
- 職場別學“小白兔” [2007-05-27 13: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