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u/475b166401000aku
校園舞給人以美的感受
寧鑫雪王芃(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初一2班學生)
從6月6日第一次看老師演示,到面對鏡頭翩翩起舞,這短短的一周是“忙碌并快樂著的一周”。我們真正感受到了校園舞的美,覺得特別幸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確實很緊張,尤其是到和男同學做拉手的動作時,總覺得很難為情,我們對面的男生,似乎更緊張??蛇@種不適應很快就消除了,我們漸漸被舞蹈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在跳舞的過程中,男同學都像紳士一樣彬彬有禮,而女生則會盡量表現(xiàn)出淑女的氣質,感覺同學之間相處好像一下子就變得禮貌起來了。
其實校園集體舞的動作不像別人想象中那樣難學,主要都是些簡單的動作,很容易掌握。這套舞蹈對場地和服飾的要求都不高,如果動作到位,自然會流露出中學生應有的青春氣息,大家會在這套舞蹈中得到美的享受!
可能放不開去跳
思宇(北京科迪實驗中學高二學生)
男女生拉著手跳舞,我覺得,僅從中學男生的角度看,能接受的是少數(shù)。現(xiàn)在男女生是很開放的,但離大方進行肢體接觸還是有距離的,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放不開。不少男孩子并不愿意把又蹦又跳的形象展示在別人面前,尤其是不愿意讓本班的女生看到。男孩子往往希望給人以大大咧咧、對什么都不太在乎的感覺,在大庭廣眾之下認認真真地去跳舞,恐怕有點難。我覺得這種集體舞不適合中國的學生,因為在我國,本來就沒有男性跳舞的傳統(tǒng)。我看了最近的報道,參加表演的中學生們確實好看,可是你能要求所有中學生都穿著制服和皮鞋去跳?中學生通常每天都穿寬松的運動校服和球鞋,再加上動作不到位,這樣的“華爾茲”能好看嗎?
家長意見
孩子愛跳我們就支持
杜錫玲(北京內(nèi)燃機總廠工人)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心底里渴望和異性交流。雖說每天男女同學在一起上課,可是真正交往的機會卻不多,集體交流的機會更少。孩子最近回來說,學校可能會推廣一套集體舞,是男生和女生一起跳的,我認為這是好事,可以促進他們的交流。但是,不知道校園舞動作的設計是不是符合適齡學生的特點,對服裝、場地等等有沒有要求,我想這些都是直接決定孩子們能不能真心接受這種鍛煉形式的因素。舞蹈是一種美的運動,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數(shù)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訓練,希望學校能夠安排專業(yè)教師認真指導孩子們,不光幫他們糾正形體動作,還應該適當講些美學、禮儀之類的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舞蹈”的內(nèi)涵。這么多男孩女孩一起跳舞,肯定出不了事,只要孩子喜歡,家長肯定支持。
跳舞不反對,拉手不贊成
鄭遠(某省駐京辦事處公務員)
我的兒子上中學了,最近越來越愛跟家長“頂?!保瑩?jù)說是進入了青春期。過來人都知道,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家長的感覺基本上是“如臨大敵”,生了男孩怕學壞、養(yǎng)了女兒怕受害。實事求是地講,孩子們現(xiàn)在的課業(yè)負擔很重,絕對是需要加強課外活動的,可問題是開展些什么活動。我不是搞教育的,說不清跳集體舞有哪些好處,但這舞是那么多專家學者研究出來的,想必錯不了。孩子在學校跳舞我不反對,但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要拉手?還非得是男孩子拉女孩子的手?給這些本來就處在多事之秋年齡的學生們提供和異性接觸的機會,不是有意縱容他們嗎?舞蹈有那么多種,街舞、健美操、秧歌我覺得都挺好,但就是接受不了兒子和別的女孩子拉手,我認為這就是助長早戀。
校方觀點
實踐證明校園集體舞
打開了男女生健康交往的途徑
劉士明(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綜合素質教育部主任)
作為教育者,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學生之間,特別是男女生之間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這是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良性引導的。這套校園集體舞,不僅需要男女生肢體接觸,其實還要有眼神上的交流,是青春情感的互動。在推廣的時候,教育者應跟學生講清楚在跳舞時如何進行友好和禮貌的情感交流。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已經(jīng)堅持多年在學生中推廣各種舞蹈,實踐證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絕大多數(shù)學生喜愛這種活動,我們的各種舞蹈選修課全是爆滿的,并且沒有明顯的性別偏向。這次組織學生參加表演,我們在初一年級各班抽調了一批學生,他們排練回來,會有身邊同學自發(fā)地向他們學習舞蹈動作,同學們是認可這種交往方式的。校園集體舞,是全班甚至全校的男孩女孩一起活動,事實上,讓多名男生女生一齊交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他們和異性交往的需求,同時,還可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交往習慣。
專家評說
校園集體舞是緩解
青春期壓力的好方法
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吳若梅(青春期問題專家,《中國中學生報》高級編輯)
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校園集體舞的舉措,對今天的中小學生具有特別的意義,可以有效地緩解青春期壓力,并進行多重掃盲。
進入青春期,男生女生總是要想辦法交往的,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接觸異性,包括身體上的接觸,這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曾經(jīng)有一位初三男生坦言,就想握一下女生的手,體會一下是什么感覺,這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最正常不過的反應,卻被許多人看成是錯誤的,甚至是違反道德的。然而,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和壓力,科學的說法叫青春期性緊張。
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呼喚“陽光法性教育”,但目前中小學通常的活動方式還很難滿足男女生交往的需求。跳集體舞這種方式,是緩解青春期壓力的一種好方法,可以給少男少女提供一個在陽光下交流的機會,比如大家要手拉手,可以滿足孩子們接觸異性的需求。
有的父母擔心會不會由此造成孩子早戀,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實集體舞這種方式可能對早戀帶來更積極的作用。因為進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為割斷的,如果強行阻止,他們就會選擇一種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形式來接觸,而這才是不安全的。早戀是一種封閉的關系,而友誼是開放的關系,在跳集體舞的過程中,大家不能壟斷舞伴,而是不停地交換,這就在同學之間構成了一種廣泛的接觸,既可以緩解青春期的躁動不安,也不會造成男女同學之間封閉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規(guī)避男女生單獨相處可能造成的風險。
另外,跳舞也有健身的作用,經(jīng)常跳舞的人腰板都非常挺直,同時還會培養(yǎng)孩子們的文明氣質,會使他們舉止文雅,落落大方??梢哉f,跳舞既是舞蹈掃盲,也是文明交往的掃盲,雖然不是所有同學都喜歡跳舞,但是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至少他可以從中了解跳舞是怎么回事。
校園集體舞不必片面追求民族化
潘志濤(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有人對第一套校園集體舞中的第七個舞蹈即《校園華爾茲》有看法,認為華爾茲是一種歐洲宮廷舞蹈,讓孩子們跳華爾茲有歐化的嫌疑。
我認為,對于舞蹈本身來說,如果第一套校園集體舞就直接選擇那些非常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素材,不一定合適。因為這些民族舞蹈普遍難度比較大,像藏族舞蹈、新疆舞蹈、蒙古族舞蹈,都有一定的難度。相比之下,在第一套集體舞中引入比較普及、比較大眾化的舞蹈可能更合適。同時需要明確的是,華爾茲目前已經(jīng)不是某一個國家和某一個民族所獨有的舞蹈,而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財產(chǎn)。歐洲人能跳,我們同樣也可以跳。
對民族的問題,的確應在創(chuàng)編中非常重視,要堅持科學性、群體參與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但我們不能片面或單一地來認識這個問題,我們的民族既然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有特色的民族,那么對待校園舞蹈時也應有必要的兼容性和廣闊胸懷。
(原載6月13日光明日報 記者李玉蘭等)
相鄰博客
- 獄中的江青 [2007-06-17 13:08:00]
- 曾蔭權:“做好呢份工”,香港人的專業(yè)精神 [2007-06-17 13:12:00]
- 音樂陶冶心靈,培養(yǎng)高尚情操 [2007-06-24 15:21:00]
- 轉:《菊花臺》歌詞賞析 [2007-07-12 11: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