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過去了整整三十年。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神州深刻的痛。二十四萬逝者是我們的親人,時光不會忘記,生者永銘祭奠。然而,有人卻把“紀念”變成了“商機”:一家公司弄了座刻名收費的“地震紀念墻”,“正面每一姓名一千元,背面八百元”(7月17日《北京青年報》)。
你不能不驚嘆某些人發(fā)現(xiàn)“商機”的能力。年初的時候,在北京居庸關(guān)就出了個“愛情長城”刻名收費項目,情侶花九百九十九元即可認購一塊城磚刻字,結(jié)果被叫停了;而此前,那里就曾折騰什么“宣言墻”,銘刻所謂“英才宣言”,一塊磚面收費三千元。面對此等情形,被稱為世界上最會做生意的猶太人都要自嘆弗如,因為在耶路撒冷哭墻的建設(shè)中,他們是想不到“刻名收費”這一招的,建設(shè)資金來源主要是慈善捐助者或者基金會?!按壬凭柚笔翘湾X,“刻名收費”是賺錢,兩者霄壤之別。
與那個對準長城文化遺產(chǎn)挖掘“商機”不同,這個地震紀念墻,是赤裸裸朝著不幸遇難者的遺體“掘金”。他們那投入產(chǎn)出的算盤可以打得嘩啦響:“投入”的無非是幾塊花崗巖石板,而二十四萬人每人收你千兒八百,那是兩億多元的收入啊,想想也口水滴嗒響。對于如此“刻名收費”,有關(guān)方面理由很多,有“建紀念墻收費是商業(yè)行為,不是政府行為”、“免費刻名,誰也說不準什么時候會節(jié)外生枝”、“對軍人、五保戶等等免收和減收”云云,讓你聽著似乎要連喊“善哉善哉”。
但是,一百種理由也抵不上一顆良心!這個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變成商機、什么都可以拿來賺錢的。對于地震死難者的“刻名收費”,是一道劃在傷口上的傷口,這個傷口更細更小,但更深更痛,它是精神的創(chuàng)傷、良知的傷口。正如大仲馬所說的:“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有著這種特征——它可以被掩蓋起來,但卻不會收口,它永遠痛苦,永遠一觸及就會流血,永遠鮮血淋淋地留在心頭?!?
讓稀缺良心的商人們?nèi)绱擞袡C可乘,背后是公共職能的缺位和社會慈善的稀薄——這是看不見的“痛源”。地震紀念墻應(yīng)該是公共物品,它與商業(yè)無關(guān),它的公益性不容置疑。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非公益性的地震、戰(zhàn)爭等紀念墻的。美國著名的越戰(zhàn)紀念碑,是經(jīng)美國國會批準建立的,1982年建成,當時二十出頭的華裔女孩林瓔的設(shè)計方案在一千四百二十一個應(yīng)征方案中勝出:紀念碑的黑色花崗巖墻壁上銘刻著五萬八千二百九十六名陣亡和失蹤者的名字,那一截大理石墻,二十六個字母,便把這么多青年的名字嵌入歷史。
在美國,還有一個著名的“口碑”,它不是花崗巖、大理石建造的,而是無形的,那就是每年的“9·11”紀念儀式上,誦讀兩千八百零一名死難者名字,年年如此,一次不少。人的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樣的“口碑誦讀”,就是“把生命刻進聲音”的“口碑”。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第一屆“9·11”紀念儀式之前這樣說:“雖然他們死于悲劇,但他們不會白白送命。今天,整個國家向‘9·11’遇難者致敬。我們紀念每個名字、每個生命。”
陽光打在墻上,良知刻在心里。尊重死者,也就是尊重生者。如果我們從心里、從心靈深處紀念唐山大地震二十四萬死難者,那么,就應(yīng)該讓他們的名字安寧地刻入絕不收費的紀念墻,或者,在每年紀念儀式上誦讀他們的名字,每次誦讀兩萬四千人,十年就是一個輪回。 (<讀者文摘>2006/19)
相鄰博客
- 假病人與真醫(yī)生 [2007-06-26 14:15:00]
- 一語道破天機 [2007-06-26 14:22:00]
- 誠實大美 [2007-06-26 14:36:00]
- 確立生命尊嚴的文化 [2007-06-26 21:3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