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精神勝利法”正名
中國剪報 2008-2-18
魯迅先生在小說《阿Q正傳》中刻畫了一個生活在舊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物阿Q。他生活無著,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受盡欺凌。唯一支撐他活在世上的“法寶”就是自我麻醉。由于這篇小說的深遠影響,不知從何時起,在我們的詞匯中就有了“阿Q精神”這個詞。體現(xiàn)“阿Q精神”的方法則被稱為“精神勝利法”?!鞍精神”和“精神勝利法”都是貶義詞,含義就是愚昧無知,自欺欺人,即使在稍為肯定的意義上,充其量也是指毫無意義的聊以自慰。
本來,在字面意義上,“精神勝利”應(yīng)當是很正面的說法。非常遺憾的是“精神勝利”被“阿Q精神”“拖累”了,更使人遺憾的是這一“拖累”竟然為社會所接受,以至人們對精神勝利法盡管自己很可能天天都在用,一天要用若干次,但對這種方法卻總表示不屑一顧,報之于鄙視的目光。
人是有力量的,包括物質(zhì)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在很多事情上,人是可以運用精神力量取勝的。老子的《道德經(jīng)》說“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保ǖ?9章)這里說的“哀”是什么力量?就是精神力量。如果運用精神力量取勝的方法叫“精神勝利法”的話,那么,“精神勝利法”不是應(yīng)大力提倡嗎?
“勝利”通常是用來說明打仗的詞。精神勝利就是在精神的戰(zhàn)場上打贏了。想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戰(zhàn)場呢?是在頭腦里的戰(zhàn)場。頭腦里有敵對的兩方:一方是幸福的積極感情,一方是痛苦的消極感情。于是就“打”起來了。那兩方的“指揮官”是誰呢?都是你自己。既然是你自己讓兩邊打起來,本意肯定是想讓積極感情這邊贏的。但也可能你愿意這邊贏,打來打去,卻讓那邊贏了。這就叫做思想斗爭。打這個“仗”有什么意義?應(yīng)當說意義非常之大。幸福感情這邊贏了,精神勝利了,這個人活得就很有精神,生活很有樂趣,身體也健康,工作也順利;痛苦那邊贏了,這個人活得萎靡不振,精神壓力很大,身體也容易垮掉,工作也大受影響。如果長時間分不出輸贏,那就是精神折磨。
我說要為“精神勝利法”正名,就是總覺得這個方法太重要了,意義太大了。當然,要正名,首先要消除過去對這個方法的貶義認識。
我說要為精神勝利法正名,毫無嘩眾取寵的意思。其實,現(xiàn)存正在升溫的快樂心理學(xué)、幸福心理學(xué)、積極心理學(xué),內(nèi)容都是有關(guān)精神勝利的。我只是覺得,將精神勝利和“阿Q精神”等同起來,被作為諷刺嘲笑的對象,又在我們的社會上得到廣泛認同,是社會心理層面上宣傳、學(xué)習、運用幸??鞓沸睦韺W(xué)的無形障礙。要減少這種障礙,的確要在大眾層面上為精神勝利法正名?!尽稄V州日報》1月30日】□張尚仁
相鄰博客
- 四個“差不多” [2008-02-23 21:13:00]
- 希拉克的兩頁家產(chǎn) [2008-02-23 21:22:00]
- 未成年犯零花錢明顯高于同齡人 [2008-02-23 21:46:00]
- 初三5班家長會發(fā)言 [2008-03-05 15: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