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文摘2007/7/6
有兩個“小人物”,讓我一直難忘。
一個叫張永,34歲,是橫店的群眾演員,被稱為“橫漂”。
他是2003年來的,來了就再沒回過家,因為缺少路費。本來嗎,橫店影視基地來的劇組多,每天跑跑群眾也可維持基本生存,但他心氣高,一心想演有臺本的角色,蓋因當年有位導演指著他的齙牙說:“這是你的特點。”他就為自己制定了目標———中國十大丑星之一。
張永胃口大,據(jù)說在拍攝現(xiàn)場吃盒飯時,他拿一盒菜和人家換一盒飯,掏出口袋里的生大蒜就白飯吃。在他月租金70元的朝北小屋里,我們看到一袋米,幾十筒干面,一堆大蒜,還有墻根一些菜葉,是農(nóng)貿(mào)市場里撿來的。
和他聯(lián)系上采訪是下午5時,我們商量,是先吃了飯再談,還是談了吃飯,或者邊吃邊談。
他爽快地接受了采訪,卻堅決拒絕了吃飯,怎么說都不行,他說他寧愿自己燒一鍋子面條就大蒜吃,據(jù)說他一頓可以吃5包方便面。
另一個叫吳丙繼,38歲,安徽黃山人,20年前被招聘到沿海城市造船,做的是悶艙里的披鏃工,用批槍打磨船體鋼板的活。前幾年他忽然覺得肺部不適,透不過氣,年紀輕輕喪失了力氣。他看了許多醫(yī)院,拍了許多胸片,無果。去年來杭州,找到我,我請熟悉的醫(yī)生看一下他的片子,醫(yī)生給他下的結(jié)論是:肺部有明顯病變,但上不了職業(yè)病的綱。
我在版面上以口述加整理的方式刊登了吳丙繼的經(jīng)歷,按報社規(guī)定,講述者也有報酬。可當我通知他來領(lǐng)150元稿酬時,他卻怎么也不肯拿,讓我費盡口舌。
吳丙繼和張永的反應(yīng)有點出乎我意料。吳丙繼有家庭有小孩,目前還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張永在接不到角色的時候幫人家串珠子,一小時只能賺到一元錢。錢(包括下館子吃一頓)對于他
們,是生存的基本需要,我事先絕對想不到他們會這么堅決地拒絕。
在我的周圍,大小不等的人物,“笑納”厚薄不等的紅包,收受名目多樣的錢,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誰也不會拒絕,誰也不會尷尬。
更有那些地位名利都不缺少的貪污受賄者,比起吳丙繼和張永,錢對于他們,真的還有那么重要嗎?要是不,為什么還要拿一生的名節(jié)去賭呢。(摘自6月26日《羊城晚報》 作者莫小米)
相鄰博客
- 音樂會臺下亂哄哄,法國音樂家傷心落淚 [2007-07-09 09:08:00]
- 一篇高考作文從及格變優(yōu)秀的背后 [2007-07-09 09:25:00]
- 位置轉(zhuǎn)換后的彭定康 [2007-07-09 09:42:00]
- 十年情話 [2007-07-09 09:4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