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上實施三維度教學目標的一點體會
上海市閔行區(qū)華漕中學 丁洪海(郵編:201106)
二期課改方案要求全面落實地理課程目標,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立的地理教學目標。全面落實教學目標是很久以前就提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素質教育的要求?,F(xiàn)在提出的三個維度確立的地理教學目標是不是新瓶裝舊酒?是不是換湯不換藥?究其實質可以這樣認為,以前強調,要讓學生掌握“雙基”即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要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就是要關心學生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技能的,是“理解識記”呢還是“死記硬背”,是“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呢還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呢?是“授之以魚”呢還是“授之以漁”?在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品質,也就是要“德育滲透”……然而,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思想、素質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地方并沒有體現(xiàn)。人們只局限在“雙基”這一個層面的要求上且只關心哪些知識點會考到,哪些知識點反復學過、背過、練習過……此即很多年前大家批評的“應試教育”,這樣的著眼點在現(xiàn)代的很多人看來非常低矮、非常狹隘,也有不少人在為此抱怨無奈的情況下隨了大流,甚至也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二期課改的三維度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實際就是對“應試教育”指導思想的再反動,在教學的操作層面上作出比較切實可行的限定性的強制要求,不光是要人們轉變思想觀念,更是在教學實踐上的具體推動。
初一《世界地理》老教材里《世界海陸的變遷》一課在新教材里已經(jīng)沒有。在過渡時期如何自覺體現(xiàn)二期課改的要求呢?課本里編排了“大陸在漂移”、“六大板塊”、“海底的擴張”三部分內容,且正文只有“大陸在漂移”、“六大板塊”兩部分18行文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我認為主要不應該是讓學生知道關于海陸變遷的三大學說各自講了哪些內容,而是要著力引導學生形成與科學家一道去觀察思考地理現(xiàn)象的興趣,培養(yǎng)對科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探索、思考的精神,了解理論學說形成發(fā)展的一些基本過程和方法,消除對待科學理論的神秘感等。于是我的教學設計就是在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文字和有關地圖時去關注三大學說提出的背景、三大學說發(fā)展演變的思路,在此過程中,體會“科學理論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發(fā)展”的哲學命題。
上課之初,由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后提問導入新課:“世界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一直會這樣保持下去嗎?”有的學生看著書上標題說:“不會,因為海陸會變遷?!庇械膶W生舉出例子說:“有的地方在隆起,有的地方會塌陷,比如人們發(fā)現(xiàn)在喜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不斷抬升?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大陸離我們中國的距離是越來越近呢還是越來越遠?”“印度洋海嘯是由什么引起的?(學生:海底地震)震中位置在哪里?為什么這里容易發(fā)生地震?”這些問題學生一般都感到難以回答,于是我說:“學了這一課,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就覺得小菜一碟了。”學生們精神振作,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
接著,我引導學生讀書思考:“關于海陸變遷的原因,在不同時期人們有很多種說法,我們課本里向大家介紹了三種學說,第一種學說是大陸漂移學說。這種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大約在二三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塊大陸,他的周圍是廣闊海洋。后來大陸逐漸發(fā)生分裂、漂移,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海陸分布。)這種學說是誰最早提出來的?(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他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他的想法的?(他躺在病床上觀察世界地圖發(fā)現(xiàn)南美洲東部向海洋凸出的部分與非洲西部凹進去的部分正好吻合,…….他就開始想世界上的陸地原本是不是就是連在一起的?”我問:“光憑這一個事實能不能就使這種學說讓人信服。”同學們接著看書又提出了其他依據(jù):“人們發(fā)現(xiàn)南美洲和非洲大陸上的巖石,古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
至此,我問;“大陸飄移學說是1912年創(chuàng)立的,現(xiàn)在還流行嗎?”由這個問題引入“板塊構造學說”的學習。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六大板塊是:亞歐板快、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快。太平洋板快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大陸的移動,并不是陸地獨自在海洋上漂移,而是大陸與附近的洋底組成的板塊一起在移動。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而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較不穩(wěn)定,火山、地震活動頻繁?!蔽姨崾緦W生特別注意這樣一些文字表述 ,“全球的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大陸的移動,并不是陸地獨自在海洋上漂移,而是大陸與附近的洋底組成的板塊一起在移動?!蔽已a充給學生講了巖石圈的范圍,不僅僅在陸地上,也不僅僅是指地殼部分,而是包括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巖漿所在位置)以上的部分等知識。通過比較兩張地圖“海陸分布圖”和“六大板塊圖”指導學生觀察“六大板塊的分布位置”,提示他們觀察六大板塊交界處的板塊移動方向箭頭注意有的板塊與板塊之間是相互碰撞形成造山帶和海溝(消亡邊界),有的板塊與板塊之間是相互張裂,軟流層的巖漿由此向上涌形成海嶺、裂谷(生成邊界)……..至此,我讓學生解釋諸如“哪些地區(qū)頻繁發(fā)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大西洋的寬度將會如何變化?”等問題,學生感到迎刃而解。
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及其應用,我問“科學家是根據(jù)什么明確地告訴我們板塊移動的規(guī)律的?”由此問引入學習了解“海底擴張學說”的有關發(fā)現(xiàn)材料……..學生明白“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的維度看,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六大板塊的位置,學會用“六大板塊圖”分析解釋火山地震、海底擴張、造山運動等現(xiàn)象;從過程、方法的維度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
維度看,在于通過教學讓學生意識到關于“海陸變遷的三大學說”反映了科學家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研究、不斷完善發(fā)展理論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學習書本知識時沒必要把書本當作教條死記硬背、死搬硬套,而是要帶著研究批判的眼光去觀察、思考相關問題,從而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的質疑、思索、探究、論證能力。這樣,對知識的學習才會有持久的興趣,對技能的掌握才能夠舉一反三,由課內向課外遷移,由書本學習向實踐應用轉移,這才能體現(xiàn)“教書育人”的宗旨。
(2006年1月)
相鄰博客
-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實踐研究 [2008-06-12 15:49:00]
- 分使用圖冊和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 [2008-06-12 15:52:00]
- 地理教學與心理教育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 [2008-06-12 15:57:00]
- 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008-06-12 16:0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