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有怎樣的手表文化
2009.05.08 來源:報刊文摘
在舊中國,上海沒有像樣的手表廠,只有鐘廠和修理外國手表的小作坊,那里的師傅被人稱為 “外國銅匠”。 1955年春天,華東財政委員會在沙遜大廈的一個客房里成立了上海手表廠籌備處,次年沙遜大廈才改為和平飯店,店名出自上海副市長潘漢年的手筆。
也就在這一年,上海輕工業(yè)局調(diào)集了上海鐘表行業(yè)58位修表師傅,在河南中路一座破廟里開始試制,當時連起碼的設備、材料和資料都沒有,比如微型鉆頭,是用繡花針加工而成的,再比如軸頭,居然是用傘骨鋸下來車成的,創(chuàng)業(yè)者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而師傅們憑著為國爭光的志氣和聰明才智,花了數(shù)個月時間試制了18只細馬機械手表樣機,于國慶節(jié)前送到北京向中央領導匯報。
1958年上海手表廠正式建立,廠址就選在高安路19號。在這里,師傅們參考瑞士sellca (賽爾卡)AS1194機芯,完成了整套圖紙的設計工作,并定型為A581型(即1958年的第一種機芯),生產(chǎn)出第一批上海牌手表,改寫了中國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這,就是收藏家的掌上明珠A581。
記者在上海手表廠翻閱檔案時發(fā)現(xiàn),1958年7月1日,上海牌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貨商店上市,顧客排隊購買,許多國內(nèi)媒體以及新加坡、東德的媒體都刊發(fā)了報道,可見在當時,上海牌手表的誕生是一大新聞。
A581進入市場后,總理周恩來買了一塊佩戴,當時還是帆布表帶。在一次出國訪問非洲時,他還特意向幾內(nèi)亞總統(tǒng)展現(xiàn)了自己身上的衣服皮鞋到佩戴的手表,清一色的中國貨,以此來說明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只手表周總理戴了很長一段時間,現(xiàn)在作為革命文物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60年代后期,手表廠技術人員從毛澤東的手跡中選取了一個‘上’字和一個‘?!?,拼成毛體‘上海’商標,一直延用至今。
70年代末,谷牧副總理說,手表的成本只有9元錢,賣到一百多元,利潤豐厚,而且市場需求很旺,全國可以多搞幾個廠嘛。于是,上海手表廠的生產(chǎn)技術和工藝源源不斷地支援各地。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到80年代中期,上海牌手表是憑票供應的,而且相當緊張。票子發(fā)到單位里,優(yōu)先照顧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然后才是等著找對象結(jié)婚的小青年。手腕上沒有一只上海牌手表,談朋友的成功率就不高,結(jié)婚也沒面子。同樣憑票供應的還有縫紉機、自行車,它們與收音機一起構(gòu)成了風俗性很強的“三轉(zhuǎn)一響”,象征著城市的品質(zhì)生活,是組建一個小家庭的基本“裝備”。
到80年代取消手表憑票供應時,手表廠在全國遍地開花。很快,計劃經(jīng)濟模式的弊端顯露出來了,所有手表廠出現(xiàn)了庫存,而且越積越多。禍不單行的是,這個時候外國機械手表和電子表不可阻擋地涌入中國市場。短短幾年,電子表覆蓋市場70%以上。上海手表廠興旺時有員工60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表生產(chǎn)企業(yè),就在這波大風浪里破產(chǎn)了。
1999年,上海手表廠重組了上海表業(yè)有限公司。當時,大股東榮智豐(榮智健堂妹)在上海各個舊表店里瘋狂收購了數(shù)千只A581手表,拿到香港復刻了表面表殼,用原機芯整合成1000只經(jīng)典懷舊版的上海牌A581,每只賣到1980元。還有銀面和黑面的,每款限量500只,每只8880元,在市場露面后,毫無懸念地被香港“老克勒”一搶而光。
然而,上海牌手表的復興并再創(chuàng)輝煌,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據(jù)了解,在目前進口表和電子表及國內(nèi)低端、仿冒產(chǎn)品多面夾擊的情況下,上海牌手表中一半是不賺錢的,只有10%的中高檔表才有較厚的盈利。
中國自產(chǎn)手表的歷史只有幾十年。建國前是進口表一統(tǒng)天下,文化是外來的。而歐洲手表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培育文化,他們是將手表當作首飾來打造并佩戴的。中國人長期來將手表當作計時器,追求的是精確度和耐用性。歐洲人除了計時功能外,更講究血統(tǒng)、款式和美學價值,還有名表俱樂部,以此提升佩戴者的身份。歐洲人將名表擺在大城市最繁華地段的飾品店、古董店和拍賣行里出售,中國人將手表放在文具店、百貨店或超市里出售。一年一度的奢侈品展銷會上難見中國手表的影子。歐洲人一人擁有多只手表,輪換戴,這叫修養(yǎng)。中國人一只手表戴幾十年,這叫實惠。
上海牌手表在消費者概念里一直屬于溫飽型的,標價超過一千元就“走不動了”。不少消費者的心理就是,相似的價格,當然選擇外國品牌。但他們不知道,市場上有許多假洋鬼子。比如溫州商人悄悄收購瑞士休眠了上百年的牌子,在國內(nèi)加工成聞所未聞的“瑞士名表”,堂而皇之進入頂級商場,廣告做得也很有蠱惑力,不少人趨之若鶩。但這種牌子的手表在業(yè)內(nèi)被稱之為“溫瑞表”。戴著這種手表到歐洲旅游,招搖過市,常常被瑞士人笑話。你愿意買這樣的手表嗎?
如果中國有手表文化的話,也就是這個水平了。
上海牌手表,響當當?shù)拿褡迤放?,凝結(jié)了中國人民的光榮與夢想。它的發(fā)育與沉浮,折射出諸多問題,有體制、有觀念、有技術、有市場,更有國民心態(tài)和文化,很值得研究。
(摘自《新民周刊》第17期 作者 沈嘉祿)
相鄰博客
- 心理分析:開學后學生為何頻發(fā)自殺事件 [2009-03-09 11:19:00]
- 出家人的大善 [2009-05-17 20:20:00]
- 三段睡覺法應對沉重課業(yè)——不少中小學生晝夜顛倒令人擔憂 [2009-05-17 20:24:00]
- 一道小學奧數(shù)題難住國際著名數(shù)學家 [2009-05-17 20:4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