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勞動”中學習自我管理
浙寧專欄
徐浙寧
五月,是一個贊美勞動的月,“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就在五月的第一天,所以這個月就讓我們來談談“勞動”吧。在看下面的文字之前,請先根據(jù)孩子現(xiàn)在的情況回答以下的若干問題——
l 您的孩子是否能自己順利地吃下每一頓飯?
l 您與孩子外出游玩時,孩子是否都能自己行走?
l 您的孩子是否能熟練地穿脫衣服?
l 您的孩子是否能堅持自己洗臉、洗手?
l 您的孩子是否能獨立地收拾起玩過的玩具?
l 您的孩子是否能幫您做些事情,比如扔掉垃圾袋?
l 您的孩子是否總是自己背自己的包包上下學(幼兒園)?
l 您的孩子是否會整理自己的包包?
l 您的孩子是否能記得自己的東西在哪里?
l 您的孩子是否能記得老師留的“作業(yè)”,如:帶小玩具或者抄寫等?
如果每一題回答“是”的就是1分,您的孩子能得多少分呢? 分
為什么要問這些問題呢,因為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所擁有的東西也多了,玩具、書籍、學習用品都比以前豐富得多,可孩子的“勞動能力”卻似乎有減無增:瞧,那個孩子一放學就將書包甩給了白發(fā)蒼蒼的奶奶,然后自顧自地走著;那個孩子都6歲了,還要外婆喂飯才吃;還有那個孩子,都上初中了,洗澡還會忘記拿毛巾;那個孩子就更出奇了,上了大學竟然都不知道煮飯要加水……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低勞動能力”的孩子呢,相信大家都會這樣同感:當然是父母(養(yǎng)育者)平時不注重其生活能力或者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了。是的,一點不假,只是我們成人常常會“明知故犯”,常常會認為“孩子不會這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如果您的孩子變得像下面的妞妞一樣時,相信您一定會很“頭疼”——
妞妞的故事
我女兒妞妞今年7歲,剛上小學一年級,她簡直就是“丟東西大王”。從鉛筆到課本,短短3個月,就已經(jīng)丟到了200支鉛筆、2本語文書和1本數(shù)學書。每天早上我都囑咐她:“長點記性,東西不要亂放,鉛筆用好了就放進盒子,書用好了就放進書包。”可她還是不斷地丟東西,現(xiàn)在我只好提前準備好鉛筆和書本,免得來不及買。上次就是她晚上做功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她語文書丟了,可書店都關(guān)門了,只好第二天請假去幫她買書,而她上課自然也要受影響。
其實,如果光丟一些東西倒也算了,關(guān)鍵是“丟東西”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都顯得“能力不足”。我女兒到現(xiàn)在都還會忘記抄老師留的作業(yè),而且大人不陪著就不做功課。簡直像“丟魂”了!好幾次我都懷疑她是不是腦子有問題,記性不好,前不久我還真帶她去做了智力測驗,結(jié)果還是優(yōu)秀,真是想不通……
妞妞亂丟東西的毛病顯然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所致,妞妞肯定覺得那些書本、鉛筆很麻煩,她并不是故意要“亂丟”,實在是沒有辦法管好,總是顧了這頭,那頭就要出事,簡直是應接不暇啊。當然,妞妞的毛病肯定不是上小學才出現(xiàn)的,讓我們回頭看看妞妞“亂丟東西”的背景資料吧——
? “亂丟東西”的滋生土壤
“妞妞從小就喜歡‘丟東西’。記得她3歲的時候,‘丟東西’的本領(lǐng)就很大了:玩具總是東一個、西一個,每天我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找玩具、揀玩具。有時我生氣了,硬要她收拾玩具,她就哭。結(jié)果一哭,外婆就過來了,不是幫她去收拾,就是安慰她‘寶寶不哭,外婆再給你買好的’,所以,家里的玩具、書等等真是多得不得了,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給買,孩子一玩起來,總是一堆一堆往外拿,結(jié)果反而孩子一點也不珍惜,不是弄壞,就是亂丟……”
這就是“亂丟東西”的滋生土壤——
1、“只給而不管”。
現(xiàn)在教育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只顧著去滿足孩子,而對孩子喪失了必要的管束或者要求”。比如,對于小孩子來說,玩具、書等等都應該有所限制地給予和滿足,這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孩子的認知,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眾多研究早就告訴我們,小孩子需要固定的東西來學習,太多的刺激不但不利于孩子學習,還會破壞孩子的注意力與創(chuàng)造激情。但妞妞卻被一家子大人“給足”、“給過”了,本該給的“空間”和“單一”卻變成了“堆滿”和“多樣”。面對這么多的刺激,孩子怎么可能愛惜,而且也無法循序漸進地學習“管理”。另一方面,妞妞的家人也根本不要求妞妞去“管理”,而“自我管理”畢竟也是一種能力,需要鍛煉才能有。妞妞不練不做,怎么會呢?
2、“不勞而獲”。
古語道“不勞無獲”,可妞妞卻是“不勞而獲”,每次她都不需要去整理玩具,她只要玩好就行了。行為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種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也就是說,如果一種行為出現(xiàn)后,我們給以積極的肯定或獎賞,這種行為就會延續(xù);反之,則可能消退。相信從小到大,妞妞肯定也有過自己整理玩具,或者將玩具、書放回固定位置的行為,至少在幼兒園或?qū)W校里有過。但因為大人不但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或者給以特殊的鼓勵,反而助長她“不整理”的行為,結(jié)果使妞妞更愿意去“不勞而獲”了?,F(xiàn)在妞妞媽媽忙著給她補買書本,不也是這樣的強化嗎——妞妞丟了書本,不但不承擔責任,反而能坐等新的課本。
3、“從小就丟慣了”。
任何一種良好的習慣,都需要不斷反復才能定型。相對“丟東西”而言的良好習慣自然是“管好東西”。孩子越小越可能容易塑造。妞妞從小到大都依賴慣了,什么都不用她來整理,上學后她自然也難以做到“管好自己的書本”了。
勞動的價值
“勞動”并不是遙遠的事情,更不是多么“艱巨”的任務,“勞動”從其最初的意義來講就是“自我服務”。對于孩子來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勞動”。從妞妞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勞動的價值不是簡單的“身體鍛煉”,更重要的在于培育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自我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項。在眾多學業(yè)不良的個案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學業(yè)不良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亂丟東西”不過是一種最外顯的特點,另外諸如缺乏時間觀念、無法有效安排課業(yè)、難以獨立完成功課、思維過度依賴成人等等都是這些孩子的典型表現(xiàn)。分析這些孩子的成長歷程,也總是能發(fā)現(xiàn)類似妞妞的“嬌生慣養(yǎng)”,類似妞妞的“缺乏勞動”。
因此,如果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妞妞一樣被“亂丟東西”折磨,那么請一定要給孩子“勞動”的機會,還記得文章開始的10個問題嗎?對于3~7歲的孩子而言,理論上應該得到10分,如果您的孩子在5分以下,那可要多多努力了,而且不要忘記是你和孩子一起的努力,因為可以肯定地說,你在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上也只能得5分以下(不及格)。
“五一”長假,如果您帶孩子出門,請記得讓孩子體驗“勞動”——
1、 讓孩子自己整理行囊,或者有指導地教孩子整理行囊;
2、 讓孩子自己背行囊;
3、 讓孩子帶走自己制造的垃圾;
4、 鼓勵孩子堅持自己行走;
5、 讓孩子和你一起排隊買票;
6、 ;
7、 ;
8、 ;
9、 ;
……
如果不出門,孩子當然也一樣有很多“勞動”的機會:
1、 幫毛毛熊洗個澡;
2、 清理一下玩具與書籍;
3、 擦擦自己的床頭與桌臺;
4、 畫張漂亮的畫美化“我家”;
5、 給花兒澆澆水;
6、 ;
7、 ;
8、 ;
9、 ;
……
請記住,雖然“勞動”的類型很多,但其意義是相通的:都是在培育孩子自我服務,乃至為他人服務。所以,對于妞妞的父母而言,如果想改善妞妞的“丟東西”毛病,不單要針對她這一點,更重要的是注重平時對妞妞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當然,針對“丟東西”,我們也還是有幾個直接的辦法的——
改善“亂丟東西”
1、從觀念上全家重視“丟東西”的問題
正如妞妞媽媽所認識到的,“丟東西”的意義已經(jīng)不在“東西”本身了,而是在“丟”的習慣。愛丟東西的孩子,不但是對東西的輕視,更是“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現(xiàn)。因此,這樣的孩子才會從管不好鉛筆、書本,到管不好學習、生活。所以,必須從觀念上重視“丟”的問題,而且需要全家的一致認識,否則肯定難以改變。
2、從行動上給孩子“丟東西”的懲罰
很多父母都會反映,我越是給孩子準備得充分,孩子丟得越厲害,就像妞妞媽媽遇到的尷尬一樣。在這里要特別提醒“準備”的家長放棄“準備”,因為你的準備,孩子更會無憂無慮地丟下去,所謂“有備無患”嘛。因此,要想改善孩子的“丟”,就要讓孩子嘗到“丟”的滋味。比如:讓孩子面對沒有書的狀況——寫不成作業(yè),被老師批評,無法正常上課等等,寧可少聽一天課,也要讓孩子體驗“丟”的滋味。而且家長要讓孩子一起去彌補“丟”的行為,比如:去學校找、到書店去買,而且最好用孩子的零用錢,讓孩子體驗到因丟而帶來的麻煩與損失。這些過程都將幫助孩子從內(nèi)心認識到“丟”,而且讓孩子懂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學學下面這個媽媽的做法——
“我兒子4歲那年,有一天晚上搭積木,搭得太晚了,他就不想收拾了。我叫了他兩遍他還是不肯,于是我干脆將所有積木裝進了塑料袋,然后鎖到了我的柜子里。第二天,兒子又想玩了,可是找不到積木了,他來問我,我說:‘積木就像小朋友一樣,它們陪你玩,你當然也要對它們好。你昨天玩好就只管自己睡覺了,它們傷心得躲起來了?!瘍鹤硬幌嘈牛教幷?,可就是找不到,都快哭了。于是我告訴他:‘好了,看你這么想這些玩具,這次它們就原諒你了,可下次也許它們就真得生氣再也不回來了?!又野逊e木還給了他。從那以后,兒子照料玩具更細心了,睡前總是先把它們安頓好。當然,我也不時地給以甜言蜜語,讓他感覺特別好……”
3、從細節(jié)上給孩子“不丟”的引導
“懲罰”是不當行為發(fā)生后的矯治,而“引導”卻是良好行為的塑造或者說是不當行為的預防。如果能從小抓住孩子自我管理的細節(jié),及時給以肯定,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用“我可以做……”的準則來要求自己了,而不是非要受到懲罰才用“我不可以做……”的規(guī)矩來限制自己。因此,建議父母在孩子“少丟”的時候,要立刻給以獎賞,比如:孩子一直想要的粘紙或者卡通畫,當然要有度。而這樣做的前提是孩子沒有得到“過度滿足”。否則,孩子肯定不稀罕你的獎賞了。學學下面這個媽媽的做法——
“在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大概就六七個月吧),我就讓他“明白”東西的位置。比如,我專門準備了一個玩具盒子,里面有搖鈴、小撥浪鼓、積木、小球,還有卡片等。每次兒子醒來,我都會把那個盒子打開,從里面取出一兩個玩具逗他玩。而每次玩好后,我又會將這些玩具一一放回那個玩具盒,而且還念念有詞,‘小寶寶要睡覺,小鈴鐺也要睡覺了’。后來兒子只要醒來,就會有意識地指那個玩具盒,而我也慢慢讓他學著從里面取以及玩好放回去。等兒子二三歲的時候,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玩具盒”,里面都是他喜歡的寶貝,而且基本上都能玩好就放回去……現(xiàn)在他5歲了,對自己的東西管得很緊,玩具、圖書、音樂磁帶等等,他都很愛惜,在“管東西”方面
真是很讓我們自豪!”
來源:徐浙寧<為了孩子>
http://www.modern-family.com/forthechildren(b)/article.asp?id=1081
相鄰博客
- 孩子玩“騙術(shù)”,如何應對 [2007-10-03 09:02:00]
- 玩的時候該不該讓著孩子——規(guī)則VS關(guān)系 [2007-10-03 09:11:00]
- 小細節(jié)VS大教育 [2007-10-03 10:29:00]
- 請別這樣對孩子說 [2007-10-03 11: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