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情感
孩子看著鏡子中自己的影像,從而得知自己長什么樣;通過聽到映射到他們身上的感覺,從而了解自己的情感。鏡子的功能就是反射影像本來的樣子,既不諂媚,也不挑剔。我們不希望鏡子告訴我們:“你看上去糟糕透了。你雙眼充血,臉頰腫脹,總之,你亂糟糟的。你最好收拾一下自己?!痹谶@樣的魔鏡面前露幾次面,我們大概會把它當(dāng)成瘟疫一樣避之不及了。對著一面鏡子,我們需要的是影像,不是說教。我們可能不喜歡所看到的影像,但是我們還是寧愿自己決定下一步的化妝措施。
情感的鏡子功能與普通鏡子類似,就是要把情感原原本本地映射出來,不變形。
“你看上去很生氣?!?/span>
“聽起來你非常恨他?!?/span>
“看起來你好像很討厭整件事情。”
對于有上述情緒的孩子,這樣的話是最有幫助的。它們清晰地顯示了他或她的情緒。透明清晰的影像,不管是在穿衣鏡里,還是在情感的鏡子里,都能夠提供機會讓本人自發(fā)地修飾和改變。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曾經(jīng)感到傷心、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這樣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么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對我們成年人是這樣,對孩子也是這樣。要用關(guān)心的交流取代批評、說教和意見,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去給予孩子慰藉,幫助他們康復(fù)。
當(dāng)我們的孩子感到苦惱、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時,我們很自然地會匆匆給出評價和意見,通常會明白無誤地說出來——即使不是故意的——“你太遲鈍了,不知道該怎么做?!边@簡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傷害。
第2章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dǎo)的更好方法
稱贊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
有時,孩子的不當(dāng)行為會發(fā)生在完全意料不到的場合。
這是感恩節(jié)周末過后的星期一的早上,一家人正開車從匹茲堡回紐約的家。在車子的后座上,六歲的伊凡靜靜地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像個天使。他的媽媽心里想,應(yīng)該表揚他一下。當(dāng)他們駛?cè)肓挚纤淼罆r,她轉(zhuǎn)過身對伊凡說:“伊凡,你真是個好孩子,你乖極了,我為你驕傲。”
片刻之后,伊凡拿出一個煙灰缸,把里面的東西一個個扔向爸爸媽媽,煙灰和煙蒂不停地扔過來,就像原子塵一樣。交通很擁擠,一家人都堵在隧道里,被煙灰嗆得無法呼吸。伊凡的媽媽恨不得殺了他,而最讓她心煩的是她剛剛夸過他。她問自己:稱贊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
幾個星期之后,伊凡自己說出了他那么做的原因。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擺脫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正靠在爸爸和媽媽中間。最后他冒出了一個念頭,如果車從中間折斷,他的爸爸和媽媽會沒事,但是他的弟弟會被切成兩半。就在這時,媽媽夸他乖,這樣的夸獎讓他覺得很慚愧,于是他就不顧一切地表現(xiàn)出自己不配那個夸獎的樣子來。他看了看四周,看到了那個煙灰缸,于是后來的事情就立刻發(fā)生了。
夸獎就好嗎?
大多數(shù)人相信夸獎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安全感。但是,實際上,夸獎可能導(dǎo)致緊張和行為失當(dāng)。為什么會這樣?許多孩子經(jīng)常會有針對家庭成員的破壞性愿望,當(dāng)父母跟孩子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時,他可能無法接受,因為他對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在他自己看來,他希望媽媽消失,或者希望哥哥下個星期在醫(yī)院里度過,這樣的他可沒法說是“好孩子”。事實上,夸獎越多,他的不端行為可能就越多,因為他想顯示出他的“真我”。父母們經(jīng)常說就在剛剛夸了孩子乖之后,他們就開始變野了,好像就是為了反對贊揚似的。行為不端可能是孩子對于自己的公眾形象表達自己的保留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被稱贊聰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大愿意接受負(fù)有挑戰(zhàn)性的學(xué)習(xí)任務(wù),這種情況并不反常,因為他們不想冒險而失去高分。相反,如果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夸獎,那么他們可能對于艱難的任務(wù)會更加堅持不懈。
相鄰博客
-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連載之六 [2007-04-29 15:42:00]
-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連載之七 [2007-04-29 16:28:00]
- 寶寶脾氣大, 父母如何應(yīng)對? [2007-04-30 11:10:00]
- 親子關(guān)系自測問卷 [2007-04-30 16: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