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自取其害:沒有做錯事的正確方法
恐嚇:不端行為的邀請函
對于孩子來說,恐嚇會刺激他們重復做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當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這件事……”時,他聽不到“如果你”這三個字,他聽到的只是“再做這件事”。有時他會把這句話理解為: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會失望的。這樣的警告——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很合理——不但無用,而且后果更糟糕。孩子肯定會再犯那些讓人討厭的行為。警告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zhàn)。如果他有一點點自尊的話,他就會再次違紀,以此向別人展示他不懼怕任何挑戰(zhàn)。
奧利弗五歲,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戶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無效。最后他的父親說:“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戶上,我會把你打得眼冒金星,我保證。”一分鐘之后,一陣玻璃碎裂的聲音告訴奧利弗的父親他警告的后果:球最后一次扔在了玻璃上。在這一系列的威脅、保證以及不端行為之后,后果很容易想像。下面的事件正好相反,處理不端行為時并沒有訴諸威脅,讓我們看看效果如何。
彼得的媽媽覺得為了保護嬰孩,她做了自己必須做的,同時又能夠支持她對可接受行為的標準,她的兒子在自己沒有受到傷害的前提下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后果。媽媽暗示的選擇很明顯:要么朝靶子射擊,要么沒得槍玩。在這起事件中,他的媽媽避免了通常父母們會犯的錯誤,她沒有走那條很顯然會失敗的路:“彼得,停下來!除了朝你弟弟射擊,你就想不出更好的玩法了嗎?你不是有一個更好一點的靶子嗎?如果你再這么做,你聽著,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見不到這支槍了!”除非孩子很溫順,否則,對于這樣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復被禁止的事情。接下來的場景就無需再描述了,任何一個父母都能很容易想像得到。
賄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么”的謬誤
同樣會自取其害的方法是明確告訴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或不再做某事,那么他會得到某種獎賞:
“如果你對你弟弟好,我會帶你去看電影?!?/span>
“如果你不再尿床,圣誕節(jié)我會送你一輛自行車?!?/span>
“如果你學會這首詩,我會帶你去航海?!?/span>
這種“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爾會激勵孩子為了眼前的目標努力,但是很少會鼓勵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從來不會。我們的每一句話傳達給孩子的信息都是對他們能不能變好的能力的懷疑?!叭绻銓W會這首詩”,意思是說“我們不確定你能”?!叭绻悴辉倌虼病币馑际牵拔覀冋J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卻不想。”
對于這種用來賄賂的獎賞還有幾個道德上的反對理由。有些孩子會故意犯錯,好讓父母為了讓他們變好而提供獎賞。這樣的推理可能會很快導致討價還價和勒索,甚至為了讓你跟他的“好的”行為交換,他對獎賞和利益的要求會日益增長。有些父母已經(jīng)習慣了孩子這樣的要求,以至在購物旅行結束時,不敢不給孩子帶禮物就回家。孩子迎接他們時說的不是問候“哈羅”,而是“你給我?guī)Я耸裁矗俊?/span>
如果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才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
許諾:為什么不切實際的期望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
既不能給孩子許諾,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出許諾。為什么要禁止許諾呢?我們跟孩子的關系應該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當父母用許諾來強調他們說的話的意思時,就無異于承認那些“沒有許諾過”的話是不值得信任的。許諾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孩子得到許諾要去動物園玩,她會認為是這樣承諾的:那天不會下雨,車子會在車庫里,她不會生病。但是,因為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意外,如果發(fā)生意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欺騙,會認為父母不能信任。相信父母們都很熟悉這句不留情面的抱怨“但是你保證過的!”父母真希望自己沒有保證什么,但是后悔已經(jīng)晚了。
父母們也不應該要求孩子為將來的好行為,或者停止過去的不端行為作出保證。如果孩子作出保證,卻不是發(fā)自內心的,那么就等于她在銀行簽了一張沒有戶頭的支票。我們不應該鼓勵這種欺騙性的行為。
挖苦:學習的嚴重障礙
具有挖苦天賦的父母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有如此語言天才的父母是有效溝通的嚴重障礙: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復多少次才行?你是聾了嗎?要不你怎么聽不進去?”
“你太沒禮貌了。你是在叢林長大的呀?是的,那才是屬于你的地方,你知道的?!?/span>
“總之你是怎么回事啊?你是神經(jīng)病還是就是蠢哪?我知道你的下場!”
這樣的父母甚至意識不到這樣的話是人身攻擊,只會導致孩子的反擊;這樣的話對溝通是一種障礙,只會惹得孩子專注于報復的幻想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最好要避免這樣的言語:“什么讓你覺得你知道所有的答案?你幾乎生下來就沒有腦子,你還以為你很聰明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不應該貶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眼中的形象,還是他在同輩中人眼中的形象。
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說起話來像家長”,這可并不是什么贊美,因為家長有一個名聲,他們喜歡重復自己,夸大顯而易見的事實。當他們這么做時,孩子就不會再聽他們的話,心里大喊:“夠了!”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學習回應孩子的經(jīng)濟的方法,這樣,小事故才不會變成大災難。下面的事件就是簡短的評論戰(zhàn)勝長篇大論的例子。
阿爾的媽媽在車道上跟客人說再見,八歲的阿爾跑過來,眼淚汪汪地控訴他的哥哥:“只要我有朋友在這里,特德總是找借口作弄我們,不停地打擾我們,你必須制止他。”
要是在過去,阿爾的媽媽會沖著特德嚷:“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去煩你的弟弟!少給我找麻煩,如果你再犯,我要限制你的活動一個月?!?/span>
但是這次,她只是看著特德說:“特德,你自己選擇,你可以像以前一樣聽我的教訓,或者自己處理你弟弟的控訴?!碧氐麓笮ζ饋?,回答說:“好的,媽媽,我會走開?!?/span>
下面的對話顯示了同情的、簡短的回答是如何阻止了一場瑣碎無效的辯論的。
八歲的魯思:媽媽,你知不知道初中是浪漫的學校?
媽媽:哦?
魯思:是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總是在參加聚會。
媽媽:所以你很渴望上初中?
魯思:噢,是的!
魯思的媽媽講,如果放在過去,她會跟她的女兒講道理,告訴她那樣是浪費時間,學校是用來學習的,不是浪漫的,而且她還太年輕,想這些事情還不合適。接下來就會是長長的辯論,導致情緒敗壞。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承認了女兒的愿望。
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萬語。十二歲的羅恩看到媽媽把新鮮的水果從購物車上卸下來,通常她都是放在廚房的柜臺上,羅恩苦笑著說:“媽媽,至少做對一次事情行不行,把水果放到冰箱里。”
“我做對了一件事,我生了你?!彼膵寢尰卮鹫f:“現(xiàn)在,幫我把水果放到冰箱里?!绷_恩咯咯地笑了起來,開始幫手。
對于羅恩的媽媽來說,說出那些挑起爭吵的話多么容易啊!“你什么意思,做對事情?你以為你是誰,可以跟媽媽這樣說話?”但是她沒有這么說,而是用幽默而簡短的話表達了她的權威。
一位父親講,當他聽到他的孩子用幽默來消除失望和憤怒時,他多么高興?。∈フQ節(jié)前一天,他和他八歲的女兒梅格安在努力組裝一棵人造圣誕樹。把所有的樹枝都裝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梅格安的父親漸漸地有點不耐煩了,最后,樹終于裝好,可以布置裝飾品了,可是就在他把一顆星星掛在一根樹枝上時,圣誕樹散了。梅格安的父親大發(fā)脾氣,嚷道:“我已經(jīng)裝好了!”梅格安走過來擁抱住父親,說:“爸爸,我打賭,你現(xiàn)在一定希望自己要是像猶太人那樣就好了。”
相鄰博客
-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連載之八( 憤怒) [2007-04-30 17:19:00]
-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連載之十 [2007-04-30 17:24:00]
-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連載之十二 [2007-04-30 17:34:00]
- 社交恐懼是對自己的恐懼(李子勛) [2007-04-30 18:3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