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只是皇帝的新衣
扉言:人類文化特別需要自信、自尊這樣的詞來促進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以此獲得勇氣去面對并征服復雜的外部世界。不過,刻意去擯棄或貶低不自信與自卑可能會讓人類失去更多。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fā)生了什么事,讓你難過成這樣?” 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最近我開始有強烈的不自信,這很糟糕,快告訴我,我要做些什么來消除它?!眾W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發(fā)生了什么讓你如此不自信了呢?” 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故事告訴人們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謙讓的人更像是內心篤定的家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釋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語confidence(自信)的解釋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找到文化差異?!白约合嘈抛约骸笔且粋€比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英語的解釋要明確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擁有自信。討論自信需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在構建詞語的同時也構建了人的內心真實,因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的,語詞既幫助人也限制人對問題的分析。
自信與不自信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文化覺得有必要把這種心境割裂為兩個面:自信與不自信,這種割裂逼迫人們采用對立的思維,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觀察方法。于是自信不自信從一種原本統(tǒng)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兩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不自信的。事實上恰好是表現(xiàn)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不那么表現(xiàn)自信的人內心也沒有那么多不自信。
進一步想,自信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是人類為了掩飾對外部世界恐懼的一小塊遮羞布。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須假定這個世界是可知的,萬物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個,而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這個世界的。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類的一廂情愿。面對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對生命現(xiàn)象在恒遠的時空中瞬息而過,我們內心知道世界是難以把握的,萬物的有序性只是在無窮的復雜、混沌、多樣性和無序中少得可憐的東西,且必須在局限的時空中這種有序才有意義。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因為不同的文化會構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擁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夢想,類似精神的自慰。
自然世界被人類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們過于自信了。我們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資源的能力是無限的,于是便有了眾多的子孫,城市,有了經濟的繁榮,奢華的生活與浪費,現(xiàn)在我們要來為我們的自信承擔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資源耗竭的沉重負擔了。自信在國際環(huán)境中也有許多副產品,自信的文化總是要否定并兼并其他的文化,自信的國家總是要干涉侵略別的國家,因為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欲望。在人際環(huán)境里,自信的人比較獨立,更少依賴別人,更愿意各自為陣。自信者扎堆得地方,競爭和壓力也大,因為自信者更具有進取和攻擊性,更少的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團隊里,一個自以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自以為不自信的人去調和,不然團隊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不自信才是人類精神領域可靠的,賴以生存并維持生命張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類要保持謙虛地心態(tài),對不知的東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種內斂的力量,克己、節(jié)制、隨同、從眾由此而生,這些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重要的。由不自信引發(fā)的諸多情緒不適并不是不自信本身造成,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建構所致。文化讓人對不自信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lián)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構是“不自信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失去許多發(fā)展自己的機會,最終成為生活的失敗者?!蔽幕瘧镁€性的因果思維來定義某種心境的結果,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并與環(huán)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不自信的人不快樂、不可愛?!边@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tài),最終讓人遭致失敗。
同樣讓人迷思的還有自尊與自卑。修辭學說自尊包含獨立意志、自由、自信、樂觀、成就感與榮譽感。自卑是自我評價低,妄自菲薄,謹小慎微,甚至自暴自棄。心理學卻認為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心的作用,人尋求卓越正是對自卑的一種補償行為。在我看來并沒有自尊這種精神現(xiàn)實,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際社會中的面具,它像精神現(xiàn)實中《皇帝的新衣》。與自信與不自信一樣,自尊與自卑也是文化割裂與建構的產品。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莊稼。用一棵樹來形容,前者是樹,后者只是樹上結的果子,文化可能以果子的香甜來標定樹的價值,但沒有樹那有果。果雖然可以解人以饞,果人以腹,樹卻也陰澤土地,富庇眾生。
在某種意義上,自信與自尊意味著一種淺薄,很像無知者無畏。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讓我深感憂慮的是勵志類書籍泛濫,不停的夸大兩者間的鴻溝,以為只要擁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更有甚者,講學游說,辦班收錢,大發(fā)橫財,把人類心智世界搞得很亂。這些人要算知道很少,卻自以為懂得很多的人。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了要重新來定義,并反思文化建構的時候了。近代神經生物學家對人類認知系統(tǒng)的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信息接收、傳輸、采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信息,只讓允許的信息被意識感知到。知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觸及的真實只是被文化過濾后留下的真實,那么,當你高昂著自信自尊的頭時,真的還那么有底氣嗎?難道還不能稍許保留一點無知之心、謙卑之心、敬畏之心嗎。坦誠的接納不自信和自卑的心才可能使人們到達心境平和,樂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相鄰博客
- 內向性格漫談(精) [2007-05-01 17:34:00]
- 七個心理寓言(精) [2007-05-01 18:10:00]
- 先把泥點晾干 [2007-05-02 16:08:00]
- 意大利孩子的幸運:少年閱讀之家 [2007-05-02 17: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