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凡是個3歲的小女孩。雖然才3歲,但她已經(jīng)會照顧媽媽了。媽媽有冠心病,如果上廁所時間過長,她就會敲門問:“媽媽,需要我?guī)兔??”小凡要出去玩,就把急救箱拿到媽媽身邊說:“這是急救箱,我出去玩一會兒就回來?!?
案例二:小紅長得很俏麗,但卻因為偷竊被送進工讀學校。她說:小時候,爸爸媽媽都很慣著她,想要什么,就得買什么。當時,她是在寄宿制幼兒園,媽媽每周末來幼兒園接她時,她都要求媽媽給她買一雙紅皮鞋,如果媽媽拒絕,她就大吵大鬧不回家,媽媽只好滿足她。后來,她才知道,原來有時候媽媽是把穿過幾次的鞋擦干凈,冒充新的來騙她。雖然家長騙過了關(guān),但卻養(yǎng)成了孩子想要什么就得得到什么的壞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紅想得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媽媽無法滿足時,她便開始了偷盜,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同樣是孩子,為什么反差這么大?這是由于她們所受的情感教育不同造成的。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何時對孩子開始情感教育?如何進行?
孩子未來80%%取決于其情商
有關(guān)研究表明,孩子的未來會怎么樣,20%取決于孩子的智商,80%取決于他的情商??梢哉f,情商的高低決定了他人生的成功和失敗,情感智力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所謂情商,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它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性、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良好的情感,應該包括關(guān)心和同情別人,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獨立性,適應能力強,能維系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能夠受到人的喜愛,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勇敢、善良等。過去,人們更關(guān)注孩子的智商、關(guān)注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大多數(shù)父母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開發(fā)其智力,認為孩子越聰明,成功的機會就越多。人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來自新西蘭的一個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個世紀20個百分點。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聰明的同時,情感和社會技能卻在急劇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許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這說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來。
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是想讓孩子將來考上大學,能有個好工作,可以過得更幸福。但如果不重視情商的培養(yǎng),則難以如愿。比如孩子考試,有的孩子平時成績很好,但一正式考試就發(fā)揮不好,反而平時學習一般的孩子在考試時會發(fā)揮很好。這就是情商在起作用,因為他們心理素質(zhì)不一樣、堅韌程度不一樣、承受壓力的程度不一樣。前者被擔心、恐懼、憂愁等情緒圍繞著,影響了他的發(fā)揮。這說明,智力還要靠非智力因素來調(diào)遣,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情感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孩子的情商。
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養(yǎng)的。這就意味著,無論你的孩子天賦如何,你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創(chuàng)造成功的人生。
讓孩子感受愛、回報愛
幼兒時期的孩子,一切都處于懵懂狀態(tài)。要培養(yǎng)孩子,尤其應該重視的問題是,培養(yǎng)孩子熱愛和尊敬父母及周圍親近的人。當前,家長單向地給孩子愛,使孩子產(chǎn)生錯覺,別人給他愛,是應該,并逐漸變得自私自利。因此,要讓孩子了解:人們之間是因為相互有義務,相互喜愛,相互尊重和關(guān)心而連系在一起的。孩子的情商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愿意奉獻自己。家長需要觀察一下,是什么給孩子帶來快樂,如果享有父母創(chuàng)造的幸福是他快樂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無情的人。
只有從小培養(yǎng)孩子會想到別人,他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做高情商的父母。只有高情商的父母才可能培養(yǎng)高情商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以表率。做父母的要注意對待周圍人和事的態(tài)度和對自己孩子的態(tài)度。對周圍的人和事,我們要做到誠實和尊重他人,要有責任感。在家庭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對對方的雙親要更關(guān)心和尊重。
家長應當注意不要溺愛孩子,要尊重孩子,正確評價孩子,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使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細膩的情感是愛、相互體貼、相互關(guān)心,是一種同情。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孩子都愿當個好孩子,愿意得到父母的喜愛,也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在發(fā)展的。那么我們對待孩子是和藹、微笑、欣賞的,去傾聽他的聲音,要抽出時間和孩子玩,溝通情感。在玩中我們不過多干涉孩子,而應欣賞他的獨立性。孩子有不足時也不必生氣,要知道,人人都有缺點,相信缺點是暫時的,是可以改正的。經(jīng)常給予孩子信任、鼓勵,他就會越做越好。
二、要引導孩子感知別人對自己的愛和奉獻。幼兒時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孩子會誤以為周圍人對他的愛和奉獻是應該的。還應引導孩子感知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所不在,否則,他會視而不見。要多提出問題讓孩子去關(guān)注,讓他參與我們的日常家務,比如:帶他一起買菜,知道菜買回后要洗干凈,做熟了才可以吃;要讓他知道夏天做飯是很熱的,讓他到廚房感知一下等;讓他知道自己的長輩是怎么樣關(guān)心自己的,自己的漂亮衣服是哪來的,在生病的時候和過生日的時候,親人都是怎么做的等,都要讓孩子去關(guān)注。讓孩子感知的范圍要從小到大、從近到遠、從身邊的親人擴展到社會上。通過感知,讓他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恩情;通過感知,讓他體會人們對社會、對別人的責任、義務和奉獻。要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包括父母、大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有物質(zhì)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等,這樣可以讓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F(xiàn)在,我們的家長一般都只關(guān)心孩子的需要,是渴了、餓了、冷了等,沒有讓孩子知道身邊的親人也是有需要的。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家長也都有喜、怒、哀、樂,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知道父母也一樣,也需要營養(yǎng),吃得好身體好。在生病的時候也需要別人的照顧。教育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孩子就會理解、同情、關(guān)懷他人,養(yǎng)成愿意幫助他人的習慣。
四、讓孩子學習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是要在感知別人的愛和知道每個人都有需求的基礎(chǔ)上,很自覺地愿意這樣做。這樣就會使孩子有一顆敏感、溫存、善良的心,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責任感、義務感,學會尊重、關(guān)心別人。
讓孩子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父母。首先是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關(guān)心父母等親人。三是讓孩子在家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做力所能及的事。四是讓孩子幫助關(guān)心更多的人———鄰居、小朋友等。
不正確的育兒態(tài)度
1、過于溺愛。這是親子關(guān)系中最可悲的一種。這種態(tài)度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不會懂得,在人與人共同相處之中還有可以與不可以、應該與不應該這樣的詞。對他來說一切都是可以,所以他就變得任性和自私自利,在生活中面對挫折沒有一點承受能力,也不知道對雙親還有義務,不會用自己的勞動照顧雙親,所以說是最可悲的。
2、家長不懂尊重孩子。對待孩子像對待物品一樣,給孩子很多限制,使孩子生活在陰影之中。用這種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膽怯、缺乏自信,或者變得逆反心理很強,對經(jīng)常的責罵無所謂,沒有上進心,缺乏競爭意識,變得冷酷。
3、家長對孩子表達的僅是金錢方面的愛。這樣的孩子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貧乏的,他的心靈沒有得到應有的關(guān)愛,那他將來也會成為一個情感上無知的人,因為他沒有得到這方面的薰陶。
4、家長對孩子忽冷忽熱。這樣做,孩子容易喜怒無常,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5、家長總喜歡橫向比較孩子。人與人各有長短,若家長總用孩子的弱項和別人孩子的長項比較,只會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要相信孩子是一個好孩子,他的缺點只是暫時的,應該找到他的優(yōu)點,給他以積極的暗示。
6、缺乏原則。高情商父母對孩子有積極的約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的準則是什么呢?就是不應該妨礙別人、不應該損害別人或集體的利益、不應該破壞我們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
孩子6歲以前的情感經(jīng)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響,所以,在幼兒階段培養(yǎng)其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情緒十分必要,這是奠定人生成敗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