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
——少兒期心理發(fā)展任務
少年階段,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首先是與父母完成親密分離,這種分離代表孩子從俄狄浦斯情結中出來,欣賞并喜歡父親,接納家庭的權利,并與父母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交流與言語交流模式。同時,孩子還要學習家庭的規(guī)則,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導的成長方式去發(fā)展自己。如果父母按照兩種模式來教導孩子,孩子也會學會用搖擺的應答方式來面對不同的家長。
然后,孩子開始嘗試從外界(鄰居、學校、社會)去尋找親密感,并試圖用一種家庭似的感覺去獲得安全感。孩子已經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開始對自己身體感興趣,形成身體邊界感的時候。心與身是相對應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屬。孩子照鏡子正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開始。
這個階段有三個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與管理。孩子在五歲以后已經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好奇,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自己的情緒類型。告訴孩子這是快樂,這是憤怒,這是敵意,這是委屈,這是傷心。鼓勵孩子體驗這樣的情緒,并鼓勵孩子與父母分享情緒的感覺。家長要告訴孩子,情緒本身是沒有好與壞之分的,情緒是受身體內部心理與生理共同影響產生的。但情緒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適當?shù)蒯尫呕虮磉_自己的情緒,如何選擇環(huán)境、情緒釋放的程度和時間,讓孩子了解男女之間在情緒類型、情緒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不要讓孩子壓抑情緒,或因為家長不喜歡某種情緒方式,如哭、撕扯東西、吵鬧、拒絕、怒目圓睜,就不管孩子感受如何,大加呵斥。先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情緒識別),也知道你內心很……(情緒體驗),不過,你可以用……(情緒表達方式)來告訴我你感覺到……(情緒),并且我已經知道你想……(情緒目的),那么,為什么你還要這樣無休止地……(情緒時間)呢?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孩子在一次情緒爆發(fā)中學到很多。不要讓孩子誤認為什么情緒是不好的,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樣的情緒發(fā)泄方式是不好的。
(2)自卑與自尊、自信與不自信。這個階段孩子的另一個重要心理任務就是社會化,社會化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社會認同的不足,競爭意識的受挫,羞恥心的產生,學習不順利等引發(fā)自信危機。突然感覺不那么相信自己了,自我懷疑了,有些孩子的心理可能會暫時“退化”到幼年時期,更多的依戀父母,想從父母那兒重新獲取自信的資源,和自我完美感。家長要及時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堅定的信任,并把社會化過程中的受挫看成是普普通通的事,減低孩子的焦慮。家長要努力幫助孩子尋找,建立一種個人優(yōu)勢,如體育、藝術、寫字、閱讀,不管哪一個方面,孩子覺得他是最棒的,這樣的感覺就會讓孩子獲得必要的自信與自尊。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夸大孩子的缺點,或因為孩子學習不夠好而全盤否定孩子。這樣會給孩子在建構自信自尊的心路歷程上增加沉重的負擔。鼓勵孩子勤奮學習、喜歡自己、接納社會是很重要的。
(3)性別意識與自體性。在這個階段要幫助孩子形成性別意識,心理學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性心理發(fā)展的潛伏期。其實,更多的資料顯示,孩子在這一時期一直或多或少伴有自體性愛,通過撫摸自己的身體來緩解社會化過程中的焦慮。他們對異性沒有感覺,卻在同性伙伴的交往中感覺興奮與快樂,并激發(fā)友情與親密感。家長要告訴男女孩子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
相鄰博客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系36講(7) [2007-05-07 18:47: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系36講(9) [2007-05-07 20:35: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系36講(11) [2007-05-07 20:51: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系36講(12) [2007-05-07 20:5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