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擔憂也需要委婉 高三的壓力 我今年十八歲,正在上高三。每天壓力非常大,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都讓我覺得很累,我覺得爸媽一點都不理解我,他們總以為我沒努力學習,沒有緊迫感,總用他們的思維管我。我對此煩死了,可又都是我的父母,沒有辦法說,只能忍著。有時忍不住說兩句,他們就說我大了,不服管了,等他們老了,還養(yǎng)不養(yǎng)活他們呀之類的話。我覺得莫名其妙,怎么會牽涉上這個呢,難道我為自己解釋一下就是不孝順嗎?我真不明白他們怎么想的。還有,他們總拿別的孩子跟我比較,我最討厭他們這樣了,難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光榮嗎?我真的搞不懂。 其實我的學習還算可以,用不著這樣夸張,讓我都不愿意回家了,一回家就覺得腳步很沉重,甚至想離家出走。事實上我還是很愛父母的,只是受不了他們的嘮叨,你能理解嗎?我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呢?請幫幫我吧,我真有些受不了了。好了,先寫到這吧,高三生活節(jié)奏很快,分分秒秒都很珍貴,我得學習了。 女孩的煩惱是成長的煩惱。高三的孩子在學校壓力已經(jīng)夠大了,當然希望在家庭里面得到減壓而不是增壓,父母沒有搞清楚這個關(guān)系。如果家里繼續(xù)給他 們壓力的話,他們的生活等于沒有一點點輕快放松的時候,不利于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孩子面臨高考的時候,更需要家庭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支持和認同,給他們正面的情緒體驗,比如說夸獎、表揚、贊揚,尤其是歡樂融融的家庭氣氛,平衡學校里面緊張的氛圍。 當然,從整體的青少年心理來看,學習動力不像成年人那么強,目的性、自覺性也不強,父母需要擔心,也有督促的責任,但要看到孩子在成長,這些問題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大部分孩子在十六歲到十八歲的時候有很多的興趣,交友、藝術(shù)、看書,不僅僅是學課本知識,還有很多的欲望,欲望也很分散。家長的督促可能會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可以提醒孩子,處在高考的狀態(tài)不能像平時那樣過于松散,人過于松散后,突然要完全緊湊起來學習,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yīng)過程。所以我們主張高三的孩子不能完全放松,應(yīng)該有一點點的緊張性,要保持一種張力,這很重要。如果完全的放松,在家里面整天看電視,或者整天看小說,打游戲,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減輕緊張的學習壓力,但實際上可能會讓自己的智力狀態(tài)或者心身狀態(tài)出現(xiàn)變化,不再適應(yīng)高強度或快節(jié)奏的學習。家長適當?shù)亩酱偈强梢缘?,但這種督促應(yīng)該是正面體驗的,帶給他積極觀念的督促,讓孩子聽到有愉悅感。不是一種譴責的、批評的,而是一種關(guān)心的、提醒的或者是“共情”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游戲,媽媽可以說,“如果我是你也會想玩一玩,但媽媽知道這個時候玩游戲也是緊張的,閉閉眼,躺一躺也許更好”。這樣的話孩子會覺得父母在為他考慮,父母了解他的緊張和疲勞,清楚他渴望放松的欲望。 常常會有考生父母抱怨,“不知道是孩子在學習呢還是我在學習”,自己比孩子還著急。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是從小慢慢建構(gòu)的,這是雙方面的力量,不是家長一個人的力量。比如說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并沒有體現(xiàn)他的自覺性、計劃性和責任心,始終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心,家長就不敢撒手,覺得如果撒手的話,孩子就考不上大學了,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就慢慢形成了。到高三的時候,看起來爸爸媽媽對他不信任是不應(yīng)該的,因為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yīng)該信任他,讓他有一個空間自己管理好自己。但是從連續(xù)的時間來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任感,家長在關(guān)鍵時刻必然不敢放手,甚至還會再加一把勁,這是關(guān)系的慣性所致。 孩子必須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讓爸爸媽媽那么提心吊膽。如果主動表現(xiàn)出自覺性、自我管理性,爸爸媽媽對他的信任是否會增強。比如跟媽媽說:“我周末回來要休息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我做什么你不要管我,過了這半個小時我會非常認真的學習?!被蛘哒f:“在學校上了八節(jié)課,我回來要放松一下,可能要唱一唱,鬧一鬧,你們不要擔心,過會兒我會安心地學習?!比绻f到做到了,父母對他的管理自然就減少。所以信息是雙方面的,對這個女孩來說,首先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自我管理的色彩來,把她管理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并讓父母看到有效。如果每次孩子回來放松,必須爸爸媽媽催得不行了才去學習,那么催、嘮叨就會被固化下來,只能一直聽著爸爸媽媽的埋怨。 這個女孩還面臨一個問題,她反詰父母的時候,父母總是把問題上綱到孝順,這就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孝”為先的,孝道與不孝道的沖突在每個人內(nèi)心都很強。父母談到孝順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傳統(tǒng)問題,就是孩子應(yīng)該依從爸爸媽媽,尊重爸爸媽媽,或者說不能對父母不敬,不能對父母不從,不管他們對與不對,這是傳統(tǒng)觀念。現(xiàn)在這一代被傳統(tǒng)文化約束得少了,主張對父母也要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更多地會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引導的生活,不僅僅聽父母的。但孝順畢竟也是一個道德觀,雖不那么在意,仍怕人言。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利用它來作殺手锏,挫敗孩子合理的要求。這樣的話,父母就可以把不合理的事情通過這種推論變得合理化。 父母可能想當然的以為“從小看老,小時候你都敢對我都不敬,老了對我會更不敬”。實際上,這是沒有可比性的,孩子是否孝順主要是看父母這方,父母對自己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高三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安慰,需要家庭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里給他一個強有力的支持,他在學校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回到家里面最希望耳根子清靜些。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擔憂和焦慮,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都拼命地說孩子,自己倒是舒服了,孩子卻很難受,豈不是南轅北轍?尤其對學習不順利的孩子,關(guān)鍵時刻家長完全不能批評,寧肯自己內(nèi)心焦慮,也一定要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對他信任,給他動力,讓他覺得自己還不錯,這樣他才能夠跟得上學習。 到了高三面臨高考的時候,不管老師、家長、孩子,他們眼中看到的都是學習。豐富的世界已經(jīng)變得黯淡和狹窄了,所以孩子在學習上得到認同感、成就感就很重要。十七八歲的孩子需要兩個重要的心理體驗:一是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錯,當然也包括自控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綜合起來他覺得自己不錯,能夠認同自己;第二就是成就感,別人覺得他不錯,老師、同學、家長覺得他不錯。兩個心理體驗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講是必需的,如果沒有,像這個女孩,得不到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就會很痛苦,想逃離現(xiàn)實,實際上她只想和現(xiàn)實離得遠一點,并不是真正想走開?;旧纤械娜硕加刑与x現(xiàn)實的幻想,因為人的精神層面和現(xiàn)實總有一定的距離,每個人內(nèi)心想象或思維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能不能去做,能不能去實現(xiàn),常常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內(nèi)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異。內(nèi)心世界相對自由,現(xiàn)實中還得按照現(xiàn)實的原則生活。 對這個孩子的父母來說,要客觀評價孩子在學校的位置。自己孩子在努力,別人的孩子也在努力,孩子可能在這樣的一個團隊里,她的位置就在這兒,如果爸爸媽媽總是挫敗她,利用她的位置嘲笑她或諷刺她,就會把她搞得很慘,父母應(yīng)該想別的辦法來補償孩子對認同感和成就感的需要。可以把視覺從孩子的位置拿開,比如移到學習的主動性上,移到她生活中的主動性上,移到個人愛好啊、藝術(shù)啊,或者個人的一些能力方面,孩子對人對社會的熱愛方面。盡可能去尋找可以認同孩子的地方,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很愛她,很喜歡她,一看到她就特別愉快。這樣的話,孩子會慢慢從別人眼睛里看到自己可愛,也相信自己盡管學習不盡如人意,但總體來講是不錯的,這樣她才會有繼續(xù)投入學習的熱情。 父母要意識到,對一個可愛的孩子來說,學習只是一部分而已,盡管這個部分現(xiàn)在很重要、很關(guān)鍵,但就整個生命來講它還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如果孩子感覺到不管他的學習怎么樣,他都是一個可愛的、健康的、完美的孩子,他就得到了成長的動力,最終會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孩子自我認同不能實現(xiàn),家長不想辦法來補償他的心理需要,反而進一步剝削他,利用他的弱點來實現(xiàn)作為父母的權(quán)力,孩子就容易自相矛盾,會在自己內(nèi)心分離成兩個面,互相打仗,這邊是“我不學了,破罐子破摔”,那邊是“不行,我聽父母的,努力提高學習”。這兩個思想老斗爭,精力被消耗了,學習效果自然沒有內(nèi)心沒有干擾的孩子好。 一個孩子本身在學習上很受挫敗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幫助、支持、鼓勵,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評。他已經(jīng)把自己罵死了,這個時候家長還要趁火打劫,結(jié)果會使孩子雪上加霜,引發(fā)他在學習上面的創(chuàng)傷體驗。當然有的孩子“響鼓要用重錘,越打越響”,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弱,需要父母支持。家長不妨對孩子說,“我們覺得你是有能力的,你可以改善一下學習的方法,或者調(diào)整學習時間,一定還能上去”,那么孩子就會充滿新的期望、動力和信心。 即便家長要把擔憂說出來,也要等孩子自己度過了考試的沮喪期。孩子因為考的成績不好或者排名不好,會有一個很沮喪的過程,起碼要三天以后,家長在那時候把自己的擔心委婉地說出來,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因為到那時,孩子的情緒已經(jīng)調(diào)整好了,對批評不再會是對立、反抗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很懊惱的時候批評他,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反抗的結(jié)果會讓孩子形成“你越說我就越不干”的想法,反倒不好。 學習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長的事,盡管在東方文化里家長特別替孩子著想,在學習上也是這樣,總是認為孩子就要做到這樣那樣,但心理學并不認同家長這樣是對的。從功利色彩來看,家長是對的,他通過逼迫孩子,終于讓孩子學習上進了,好像是在幫助孩子,但這種幫助只是一個短時的利益。因為這種幫助是通過挫敗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來獲得的,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或者空間來服從家長的安排,才能得到成績的增高,這樣的成績提高是一個假象,不見得是真正的獲益。從實用主義來講,父母眼睛看到的就是孩子分數(shù)提高了五分,或者排名提高了一位,看起來好像是有效的,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許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比如說,孩子小時候貪玩,不管理自己,不想學習,他自己摸索著學會了自我管理,之后他會主動需要學習,想學習。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一直支持他,夸獎他,贊揚他,認可孩子在學習上的快速進步,那么,孩子就會自然發(fā)展到符合并超越他智商和能力的位置,成為杰出的人。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揠苗助長,替代性的剝奪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就不太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反而永遠都會是一棵柔弱的小樹,需要父母的蔭庇和滋養(yǎng)。 |
相鄰博客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guān)系36講(29) [2007-05-11 18:25: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guān)系36講(30) [2007-05-11 18:27: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guān)系36講(32) [2007-05-11 18:31:00]
- 《陪孩子長大》親子關(guān)系36講(33) [2007-05-11 18: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