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自然實驗法, 考察了中班和大班幼兒對于公有玩具和私有玩具的分享意愿和分享行為, 結果發(fā)現(xiàn): 1.中班幼兒對玩具的所屬不太在意。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輪流, 忽視同伴以及霸占和爭搶玩具的情況較明顯。在私有玩具分享上主動性較高, 樂于交換。分享行為受成人的引導與暗示較明顯。2.大班幼兒對玩具的所屬有所顧慮。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共同游戲, 出現(xiàn)自主的利他行為。在私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將交換作為一種手段, 道德行為受外界評價的影響較多。研究者據(jù)此提出, 只有在尊重幼兒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 提高幼兒的道德水平, 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其分享行為。
【關鍵詞】玩具所屬;幼兒;分享行為
分享是指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 它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形成道德感的基礎。
關于分享的研究, 最有代表性的是Ugurel-Semin對4~16歲兒童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的發(fā)展狀況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 被試在與他人分享5~15顆堅果時,“吝嗇”傾向在4~6歲達到高峰。另外,Damon在概括4~8歲兒童分享觀念發(fā)展水平時指出, 5~6歲的幼兒處于平等分配水平, 他們懂得,當資源較少時,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數(shù)量相同的資源。他的平等分配水平觀點的提出很有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這些都是西方研究的結論, 其研究結果是否只適合于西方文化背景不得而知, 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 幼兒的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也有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變化。近期國內(nèi)也出現(xiàn)了較多關于兒童分享的研究。不過單純從分享物的所屬性出發(fā)研究兒童的分享行為尚未見之于文獻。
在幼兒園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 幼兒的分享物主要有兩種所屬性: 幼兒園集體所屬和幼兒個體所屬。那么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否有“公”“私”之分呢? 幼兒所謂的“小氣”和玩具的所屬有關嗎? 王海梅、陳會昌、張光珍將分享物分為“偶得物品”與“擁有物品”進行過研究, 但研究中的“擁有物品”(小貼畫) 是實驗者給予幼兒答對問題的獎品, 與一般的幼兒擁有的物品情況有所區(qū)別。本研究關注的是幼兒早中期對“公”“私”物品的分享情況, 并試圖通過研究揭示出我國幼兒早中期的分享觀念及其規(guī)則, 以期為幼兒道德教育提供心理學依據(jù)。
考慮到幼兒口頭表述與實際行為往往存在差異以及小年齡幼兒理解能力欠缺的特點, 本研究的個別訪談選擇在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上較成熟的大班幼兒, 并通過對中大班兩個年齡段帶班教師的相關訪談, 了解幼兒的分享意愿及觀念。考察和分析幼兒的分享行為, 最終目的是希望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 因此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自然、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觀察。但自然觀察的不足之處是觀察點比較散, 而且比較被動, 所以我們選擇的是自然實驗法, 既通過實驗讓被試表現(xiàn)出具體行為,又盡可能保證氣氛的真實自然。
一、自然實驗
實驗條件1: 公有玩具分享情景。
實驗地點: 幼兒園內(nèi)一個單獨、安靜的房間。
實驗對象: 大班和中班各四組幼兒,共八組,每組六人。
將幼兒帶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無人打攪的房間,讓他們按小組分坐在一張桌子周圍。桌子上放四種益智玩具(大班為:插粒、三角球體、魔球、計算板;中班為:飛機拼版、七巧板、智力拼圖、數(shù)字釣魚。這些玩具幼兒以前沒玩過,幼兒對此有新鮮感。)
指導語:“小朋友,這里有一些幼兒園的玩具,你們可以玩一玩?!?/span>
待幼兒開始活動后拍攝10分鐘的錄像。一次只拍攝一組幼兒。實驗結束后對拍攝內(nèi)容進行整理,將最先拿到玩具的幼兒確定為被試,記錄其分享玩具的情況。
實驗條件2: 私有玩具分享情景。
實驗地點:幼兒園內(nèi)一個單獨、安靜的房間。
實驗對象:事先通知幼兒“愿意帶玩具到幼兒園來玩的小朋友,明天可以帶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到幼兒園來,最好是需要動腦筋的玩具”。
把四個帶玩具兩個未帶玩具的幼兒組合為一個小組。
同樣,將幼兒帶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無人打攪的房間,讓他們按小組分坐在一張桌子周圍。
指導語:“有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玩具, 請他們向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介紹一下他們的玩具,好嗎?”待幼兒一一介紹完畢后,教師說:“現(xiàn)在你們可以玩玩具了?!蓖瑯?,用拍攝錄像的方法觀察幼兒分享玩具的情況,時間也是10分鐘,每次只觀察拍攝一組幼兒。
實驗過程中如果有未拿到玩具或沒有玩具的幼兒向教師求助,教師提示他:“自己想想辦法啊”“問問其他小朋友啊”。
同樣的實驗間隔兩星期重復進行,以檢驗重測效度。
二、訪談
對大班幼兒進行分享意愿的訪談。將訪談幼兒的問題分成主客觀兩個方面來進行,內(nèi)容涉及:公、私有玩具中有一個要分給別人玩,你會選哪一個?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你覺得他會怎么做? 并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進一步詢問他對“自私”的理解。
分別對兩個班的帶班教師進行訪談。詢問該班幼兒分享自帶玩具的情況以及平時如何進行幼兒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方面的問題。
三、結果分析
1. 4~6歲幼兒公有玩具分享行為
根據(jù)觀察,我們歸納出幼兒表現(xiàn)出的兩種分享行為:實質性分享(主動將自己手中的玩具給別人,允許別人使用或暫時使用自己手中的玩具,允許別人與自己共玩或互玩玩具), 感官分享(只允許別人在一旁看而不允許碰)。
從分享水平看可分為四個層次:
主動實質分享:看到他人沒有玩具,主動給予;或看到別人喜歡,主動謙讓。
被動實質分享:接受同伴的共同游戲;接受同伴的玩具交換;同意給同伴玩,但必須等到自己玩好;同伴想玩馬上給他,等他玩好了再自己玩。
被動感官分享:接受同伴長時間的目光注視,但沒讓同伴動手操作;長時間接受同伴的語言指導或和同伴討論與該玩具相關的話題,卻沒讓同伴動手操作。
不分享:獨占玩具,即便其他小朋友想一起玩,想交換玩或想輪流玩都不同意,甚至發(fā)生爭搶,產(chǎn)生暴力傾向。
根據(jù)以上分類,我們對被試幼兒出現(xiàn)的各類分享行為作了統(tǒng)計分析,列出中班和大班幼兒公有玩具分享行為的水平差異表。
中班、大班幼兒玩具分享水平差異表
|
主動 |
感官 |
被動 |
不分享 |
人數(shù) |
中班 |
0 |
4 |
12 |
12 |
大班 |
4 |
1 |
15 |
7 |
頻數(shù) |
中班 |
0 |
10 |
19 |
20 |
大班 |
5 |
1 |
31 |
10 |
百分比 |
中班 |
0% |
25% |
75% |
75% |
大班 |
25% |
6% |
94% |
44% |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班幼兒能主動把自己手中的玩具讓給同伴玩,而中班幼兒則沒有主動分享行為的發(fā)生。關注自己,忽略同伴是他們普遍的特點。
在同伴提出分享要求后,大班94%的幼兒、中班75%的幼兒出現(xiàn)過對同伴的積極回應; 同時,大班有44%的幼兒、中班有75%的幼兒出現(xiàn)過不愿分享的行為。中班幼兒在玩具分享上沒有太多的“積極”“消極”傾向,幾乎處于“中間”水平。大班幼兒不管從人數(shù)還是從頻數(shù)上看,他們對于玩具的分享行為表現(xiàn)得都更積極。
在感官分享方面,中班幼兒明顯高于大班幼兒。
中班、大班幼兒公有玩具分享策略差異表
|
共同 |
交換 |
輪流( 先己) |
先人后己 |
人數(shù) |
中班 |
4 |
3 |
7 |
3 |
大班 |
9 |
4 |
4 |
7(3) |
頻數(shù) |
中班 |
4 |
3 |
8 |
4 |
大班 |
17 |
6 |
4 |
9(4) |
上表中,中班幼兒為被動分享情況分析,大班幼兒則為主動分享和被動分享兩種情況分析, 括號中的數(shù)字為被動分享情況。
中班、大班幼兒不分享玩具情況統(tǒng)計表
|
口頭拒絕 |
爭搶 |
人數(shù) |
中班 |
9 |
8 |
大班 |
5 |
2 |
頻數(shù) |
中班 |
10 |
10 |
大班 |
8 |
2 |
從上表可以看到,中班幼兒采用輪流的策略進行分享的人數(shù)最多,接下來是采取共同游戲策略、先人后己策略以及交換策略。大班幼兒選擇與同伴共同游戲占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 而頻數(shù)更是高達17次。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所有的主動分享幼兒皆采取了先人后己的策略,即看到同伴手里沒有玩具或看出了同伴對該玩具感興趣但沒有開口向自己要,就主動把手里的玩具給對方。另外, 關于交換策略,無論是中班幼兒還是大班幼兒均較少采用。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班幼兒在拒絕分享玩具時采取爭搶行為的人數(shù)和頻數(shù)基本與口頭拒絕同伴分享要求的情況持平,大班幼兒雖然也有較高的頻數(shù),但采取的策略有明顯差異, 選擇用爭搶解決問題的僅為2人次??梢?,大班幼兒在解決分享矛盾時更傾向于采用語言回應, 而不采用容易激化矛盾的爭搶方式。
2. 4~6歲幼兒私有玩具分享行為
(1)大班幼兒私有玩具分享行為表現(xiàn)
根據(jù)事前通知,30名幼兒中有12名幼兒表示同意帶玩具來幼兒園。當天,實際有11名幼兒帶玩具來幼兒園。
觀察情況表明,幼兒未出現(xiàn)對自己玩具的霸占現(xiàn)象,同伴之間交換玩具盛行,幼兒很樂于玩別人的玩具,樂于通過與同伴交換自己玩具的方式得到別人的玩具。對于共同游戲,玩具的主人總是在游戲中處于主導地位,接受其他幼兒注視的情況也比較多見。未帶玩具的幼兒會想方設法和同伴共同游戲,當他與另一名帶了玩具的幼兒同時想玩第三名幼兒的玩具時,他往往由于沒有可供交換的玩具而失敗。
當我們公開問幼兒應不應該把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時,幼兒都回答說應該。原因是小朋友要相互團結,這樣才會有更多朋友。當我們私下里問個別幼兒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玩時,幼兒的回答是因為他們纏我,我怕纏所以就給他們玩了。
(2)中班幼兒私有玩具分享行為表現(xiàn)
該班幼兒大多有每天帶玩具到幼兒園來玩的習慣,因此我們隨機抽取部分幼兒進行觀察。分組方式與大班相同。
觀察情況表明,幼兒未出現(xiàn)對自己玩具的霸占現(xiàn)象,相反很樂意與同伴交換玩具或與同伴一起進行情景表演游戲。與帶玩具的幼兒相比,未帶玩具的幼兒較易受到同伴的忽略。在教師的提醒下,其他幼兒能夠馬上將自己的玩具與未帶玩具的幼兒進行分享或給該幼兒提出如何玩的建議。
問幼兒會不會把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幼兒都回答會,而且不管是好朋友還是一般的朋友都會給。原因是如果不借就不大方了,要是不大方,好朋友就會越來越少了。
(3) 中班、大班幼兒私有玩具分享水平及分享策略
從觀察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大班還是中班幼兒,他們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時進行主動分享的比例均占到一半左右。對同伴提出的分享要求基本都能給予滿足,沒有發(fā)現(xiàn)對自己的玩具獨占或爭搶現(xiàn)象。感官分享依舊存在,中班幼兒比大班幼兒明顯,表現(xiàn)在對未帶玩具幼兒的忽略。不過在教師的提醒下他們能夠馬上表現(xiàn)出對同伴的分享傾向或給予同伴一定建議。
分享策略方面,幼兒大多選擇了交換策略且沒有發(fā)現(xiàn)年齡差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大班幼兒更多的是將自己的玩具作為一個“籌碼”,通過這個“籌碼”得到別人的玩具,因此若他們沒有其他玩具可玩時,很少會把自己的玩具給沒有玩具的同伴。而中班幼兒則更傾向于與好朋友(同性伙伴) 交換玩具或者共同游戲,他們在分享私有玩具時更愿意“擇友”,而不是“擇物”。共同游戲的分享策略較交換策略運用得少,而且也沒有發(fā)現(xiàn)年齡差異。輪流策略在私有玩具分享中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先人后己也出現(xiàn)得較少。
四、討論
1.分享觀念與分享行為的一致性問題
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與幼兒分享行為之間具有正相關,年齡大的幼兒較愿意分享,或顯得較為慷慨。艾森伯格在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指出,親社會觀念和親社會行為在有無沖突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關系。在無沖突( 或低付出) 情況下,親社會行為更多的是本能,而在沖突( 或高付出) 情況下親社會行為與親社會觀念才有直接聯(lián)系。因此,在玩具數(shù)量發(fā)生沖突的分享情景中,幼兒的分享觀念直接引導了他的分享行為。但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分享觀念可能與分享行為出現(xiàn)不一致,有時先于行為的發(fā)展,有時后于行為的發(fā)展。例如,中班幼兒樂于彼此交換自己的玩具,可以說分享得很好,但是他們真的獲得成熟的分享觀念了嗎? 沒有。他們僅僅是在學習成人給予的一種交流模式,正好這種模式很適合于滿足他們得到別人玩具的愿望。同樣,有些大班幼兒在交換自己的玩具時表現(xiàn)得很小氣,是他們沒有分享的觀念嗎? 不是。他們習得了基本的分享觀念,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某些顧慮放棄了觀念引導的相關行為。可以說,分享物所屬性的不同,對幼兒親社會觀念與親社會行為的一致性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玩具所屬性的不同是怎樣影響幼兒的分享觀念和行為的呢? 從一開始在幼兒園進行公有物品的分享,到后來的私有物品的分享,幼兒內(nèi)心對物品的擁有感是如何產(chǎn)生和轉變的? 外界環(huán)境又是怎樣影響他們的觀念和行為的? 這些問題還有待探索。
2.道德認知與分享行為
分享觀念是幼兒在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并隨著道德認知的發(fā)展而逐漸完善的,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對于道德認知,皮亞杰把幼兒的道德認知稱為他律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所謂他律是指幼兒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這一點在玩具的分享上已完全體現(xiàn)出來。中班幼兒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他們的道德觀念依舊離不開自我中心性、自我關注性。他們必須依靠成人的引導,最明顯的就是遵守成人賦予的規(guī)則。然而當外界刺激比較強烈,超過他們能承受的范圍時,他們便又退回到自我中心。好比自我受不了本我與超我的沖突又回歸到本我一樣。大班幼兒隨著社會觀點采擇能力、情感觀點采擇能力以及親社會道德推理水平的提高,已經(jīng)開始表現(xiàn)出某些自主的利他行為,具備了一些移情能力,同時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也不斷提高,他們對私物的分享有更多顧慮,也更在意同伴的負面評價。在他們的身上表現(xiàn)出道德判斷與隨心所欲之間的搖擺。他們想在同伴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苦惱的是有時又會與自己的意愿產(chǎn)生矛盾。
五、結論
1.中班幼兒對玩具的所屬性不太在意,他們更關注玩具本身的新鮮程度。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輪流,忽視同伴以及霸占和爭搶玩具的情況較明顯。私有玩具分享上的主動性較高,樂于交換。分享行為受成人的引導與暗示較明顯,完全處于他律的道德判斷階段。
2.大班幼兒對玩具的所屬性有所顧慮,個別幼兒出現(xiàn)對私有玩具的“小氣”現(xiàn)象。公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共同游戲,能關注到同伴的愿望,出現(xiàn)以同情他人成分為主的自主的利他行為。私有玩具分享上傾向于將交換作為一種手段。較關注同伴的評價,道德行為受外界評價的影響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