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根據(jù)孩子天生具有的能力不斷調(diào)整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值。在每一個年齡, 孩子的能力會自然發(fā)生變化。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能力。如果孩子在某一個方面弱,他們就需要更多的幫助,而且,有時候需要父母對他們給予支持。不應(yīng)該讓孩子覺得犯了錯誤就說明他們有問題。太多令人羞愧的信息會使孩子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尊重,或者自己出了什么毛病。他們會覺得很失敗,并失去天生的動力和信心。
從純真無邪到承擔責任
小孩子在九歲之前無法應(yīng)付令他們羞愧的信息,而又不感到自己負有責任。作為對孩子所犯錯誤的反應(yīng),任何形式的懲罰、批評或者生氣,最終都會向孩子傳達出令他們羞愧的信息。當出了問題時,除非有其他人承擔起責任,否則,孩子會過分地自責。
在九歲之前,孩子無法區(qū)分“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和“我不好”之間的差別。九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進行邏輯思考。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如果我做了壞事,那么我就是壞人?!被蛘摺叭绻易龅貌粔蚝?,那么我就不夠好。”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時就沒有可以歸咎的依據(jù)。如果她犯了一個錯誤,那么她就是一個錯誤。當一個孩子承擔太多責任時,父母可以通過把責任攬過去來糾正這種傾向。當父母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承擔起責任時,孩子就不再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了。
很多成年人因為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以及感覺自己不值得尊重而倍受折磨,就是因為他們還不能區(qū)分行為和人之間的差異。當他們犯了錯誤時,他們認定是自己不夠好。盡管這些成年人能夠進行有邏輯性的思考,但他們在九歲之前沒有體驗過內(nèi)心的純真。他們甚至可能會理性地判斷出自己不壞,但內(nèi)心依然覺得自己不好或者不值得尊重。
擁有健康的自尊心的成年人會接受自己的錯誤,并且愿意從這些錯誤中學習。下面是一些有關(guān)健康的成年人如何理性地對待錯誤的例子。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而是因為我了解不夠。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我也做了很多好的事情。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現(xiàn)在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我可以改正、彌補。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我已經(jīng)盡力了。其他人也會犯錯誤,他們并不壞。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我不是故意那么做的。
?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不好,因為那只是偶然。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我正在學,很快我就會足夠好了。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沒人期望我完美。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今天我病了,感覺不舒服,或者今天很累。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今天的挑戰(zhàn)比平時的要難一些。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沒有人每一次都會贏。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后可以改正。
?如果我做的事情不夠好,我自己還是很好的,因為其他人也做不到。
上述每一個例子都能運用邏輯思考區(qū)分“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和“我不好”之間的差別。對孩子發(fā)展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年齡低于九歲的孩子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太看重孩子的錯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或者不合格。積極的養(yǎng)育技巧更關(guān)注對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明白了自己是好孩子之后,孩子就愿意聽從你的指導(dǎo),愿意合作了,而感到羞愧的孩子會封閉自己。
令人羞愧的信息總是會起反作用。在孩子九歲之后,可以用某種方式讓孩子承擔責任并彌補他們所犯的錯誤。孩子的頭九年應(yīng)該是純真無邪的,在接下來的九年里,孩子將學會承擔責任。在孩子到了九歲的時候,他或她才做好了通過彌補過失來承擔責任的準備。孩子不到九歲的時候,父母應(yīng)該忽略孩子的錯誤,或者采取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
如果孩子過早地被迫感覺到要為錯誤負責,他們就會開始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壞并且不值得尊重。沒有純真感作為堅實基礎(chǔ),孩子天生具有的自我糾正能力就得不到發(fā)展的機會。
不要用羞辱或者懲罰來糾正孩子的行為,要運用積極養(yǎng)育的五個新技巧。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問題上,只需要提出你的希望。不要盯著問題不放——要面向未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打翻花瓶時,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錯誤上一點用也沒有。只需要說一些關(guān)心、熱情的話就行了,例如:“哦,這個漂亮的花瓶打碎了。在花瓶周圍活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小心,它們很容易打碎。我們先停下所有的事情,把碎片收拾一下吧?!?/span>
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心煩意亂不會提高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只會讓孩子更加困惑,阻礙孩子的發(fā)展。當孩子打碎花瓶時,母親可能會覺得:“我必須要讓他知道這樣不行,他要聽我的話?!狈e極養(yǎng)育的新技巧讓這種令人羞愧的信息顯得多余。母親真正想要的結(jié)果是讓孩子更加合作。五種技巧可以幫助實現(xiàn)這個目標。
要孩子承認打翻了花瓶甚至都不重要。因為害怕懲罰或者責備,有些孩子會否認事情跟自己有關(guān)。在這個例子中,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對父母的恐懼,而不是他的否認。特別是對于年齡低于九歲的孩子而言,把他置于被告席上反復(fù)盤問,以證明他有罪,這樣做一點價值也沒有。這種做法把太多注意力集中在了問題上,而不是對問題的解決上。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辦法激勵孩子更加合作。
孩子不需要通過懲罰或者說教來認識到花瓶多么昂貴或珍貴。在六七歲前,孩子甚至還不理解金錢的價值。對孩子來說,五元,五百元,或者五千元,都是一回事。如果父母運用積極養(yǎng)育的五個技巧,孩子將來自然會更加小心,更加周到,不僅僅是對花瓶如此,對其他一切事情也會如此。聰明的父母不會用羞辱或者懲罰來削弱孩子合作的意愿,而會忽略錯誤,注重錯誤之后的解決工作。
即使是九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他或者她犯了錯后否認錯誤,那么盯著錯誤也沒多少用處。十多歲的孩子通常相信,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做了什么,那么就好像他們真的沒做過一樣。聰明的父母不是試圖去證明孩子的錯誤,而是認識到了更大的問題:十多歲的孩子覺得自己做出解釋是不安全的。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能簡單地向孩子解釋如果她對打碎的花瓶負責會怎樣,然后就讓這件事過去。當孩子意識到她只需要清理一下花瓶的碎片,而不會有更大的懲罰,或者不會失去父母的愛,那么她會更容易感覺到自己負有責任,以后她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
誰的錯?
從積極養(yǎng)育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七歲的孩子打碎花瓶時,那不是她的錯。她才七歲,不能期望她明白花瓶的價值。即使她能明白花瓶的價值,也不能期望她能記住。七歲的孩子在玩耍時,有時會打碎東西。即使父母告訴過孩子不要碰花瓶,那仍然不是她的錯,因為孩子在那段時間里忘記了你的話。從一種真正的意義上來說,她已經(jīng)失去控制了。當孩子失去控制的時候,發(fā)生的事情都不是她的錯。
如果汽車的剎車失靈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汽車失控了。不是因為你的錯誤才撞了車,因為你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汽車的剎車失靈了,就是你的錯。汽車是你的,當你撞入別人家的柵欄時,是你在駕車。從負責糾正錯誤的角度來看,就是你的錯誤。畢竟得有人賠償損失。
但責任還是不太明確??赡苁瞧囆蘩砉さ腻e,他沒有注意到問題,沒有修理。那么是由你來賠償,還是由你的汽車修理工來賠償呢?也許是汽車經(jīng)銷商的錯,因為他賣給你一輛有瑕疵的車。也許是汽車制造商的錯,因為那種型號的車應(yīng)該被召回。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過錯和責任是一件復(fù)雜的事情,往往需要很多專家律師和法官來判斷。如果成年人在沒有律師和法官的情況下都不能判斷是誰的過失,我們怎么能期望孩子能夠做到呢?
幸運的是,積極養(yǎng)育的技巧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不會為了使孩子以后更合作就逼他們?yōu)殄e誤付出代價。如果以這種方式來養(yǎng)育孩子,他們長大以后將會有更強的責任感、合作精神以及改正自己錯誤的動力,就可以減少對律師、法官和法庭的需要。
學習承擔責任
不要教孩子因為犯錯就覺得自己不好,我們需要教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承擔起彌補自己錯誤的責任。有些父母很樂意不再懲罰孩子或不再讓孩子為錯誤付出代價,但他們擔心孩子因此學不會承擔責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
不管怎么說,如果認識不到錯誤,就無法從錯誤中學習或者承擔起彌補錯誤的責任。對于成年人來說,這種責任對于自我糾正當然是極為重要的,但對孩子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孩子不需要通過承擔責任來從錯誤中學習。嬰兒完全沒有任何自我意識,但依然在不斷地學習和自我糾正。
責任感是指清醒地意識到“我犯了一個錯誤”。孩子在九歲前還沒發(fā)展出這種自我意識。九歲之前的自我糾正都是在不具有責任感的情況下自動發(fā)生的。孩子沒有“誰犯了錯誤”這種自我意識。純真的孩子能夠自我糾正,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事,而是為了模仿父母,為了跟父母合作。
當孩子被要求作出解釋并對自己的錯誤負責時,就限制了孩子通過模仿和合作來進行自我糾正的天生能力。這種自我糾正對學習和成長至關(guān)重要。生活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
對責任感和責任心的意識來源于對犯錯誤的正確認識,而不是因為犯錯誤感到不安。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也不會受到懲罰或失去父母之愛從而具有安全感的體驗,九年之后孩子就會形成承擔適當責任的意識。當犯了錯誤確實沒事的時候,那么孩子就可以安全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有意識地從錯誤中學習。
孩子天生具有自我糾正的能力
孩子犯錯之后能夠自動地進行自我糾正。孩子或者成年人犯錯之后不做自我糾正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覺得承認錯誤是不安全的。這種自然的自我糾正的反應(yīng)需要使犯錯誤者感到即使犯了錯誤,自己也是安全的。
如果孩子對犯錯誤感到害怕,他們就失去了自我糾正的天生能力。
對犯錯誤的焦慮只會增加犯錯誤的機會。因為犯錯而懲罰或者羞辱孩子,只會讓他們更緊張,并削弱他們天生的自我糾正能力。父母要記住,孩子來自天堂。自我糾正是一個自動的過程,主要靠模仿和合作來完成,而不是靠懲罰和羞辱來實現(xiàn)。
孩子的學習曲線 (略)
重復(fù)必不可少(略)
從錯誤中學習(略)
學會彌補過失(略)
不要懲罰,要作出調(diào)整(略)
孩子犯錯時作何反應(yīng)(略)
盡了力就夠了(略)
如果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略)
隱瞞錯誤,不說出真相(略)
離異家庭的孩子(略)
不設(shè)定高標準或冒險(略)
為錯誤辯解,或者責怪他人(略)
風險中的少年(略)
自我貶低和自我懲罰(略)
犯錯誤沒關(guān)系 (略)
相鄰博客
- 《孩子來自天堂》(消極情緒)(12) [2007-06-12 22:52:00]
- 《孩子來自天堂》(表達消極情緒)(13) [2007-06-12 23:00:00]
- 商量而不是遷就 [2007-06-13 14:02:00]
- 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 [2007-06-13 14: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