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進行了近兩年的《城市幼兒入園焦慮與干預研究》課題研究,最初對三所幼兒園新入園的105名幼兒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觀察,記錄表明:有100名幼兒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不適應的表現(xiàn),約占95。23%。完全沒有問題的孩子極少,但情況嚴重的也不多。一般情況下,兩周時間后,孩子基本能適應。個別較為嚴重的,老師也摸索出較為有效的對策。
專家小結(jié)幫孩子順利渡過“斷奶期”
●文/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高級講師魏敏
對兒童來說,從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guī)則的集體環(huán)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極易產(chǎn)生不確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們?nèi)雸@的不適與焦慮感,除了哭鬧、拒絕、發(fā)脾氣,食欲變化和睡眠結(jié)構(gòu)紊亂、排便習慣改變等都是非常突出的表現(xiàn),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
此外,對于個別孩子,由于處于一個新環(huán)境,可能會再現(xiàn)嬰兒期的行為,如吮手指、易哭、摔打東西、說兒語等,家長對此要表示理解。3歲兒童,成長的速度可能減慢,食欲會下降,特別是又換了新環(huán)境。孩子還常會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尤其是想趕上其他大一些能力強的孩子時,更是這樣,所以睡眠時間會紊亂;喜歡抓住自己熱愛的東西不放等等。家長對此還要適當?shù)靥峁椭槕⒆拥奶煨耘c需要,如提供機會讓孩子練習自理技能,實現(xiàn)幫助成人做事的愿望等。
一定的焦慮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這也正是許多家長所擔心的。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所以,要有效緩解孩子入園的焦慮,家長首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師手上,
相關鏈接
入園焦慮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
入園適應性問題:對環(huán)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guī)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等的不適應。
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過分照顧、過分依戀、期望過高、自由放縱、隔代教養(yǎng)等。
幼兒園的教育教養(yǎng)方式:教師的經(jīng)驗、幼兒年齡偏小、入園與升班同時進行、全托制等。
溫情提示
- 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當他哭時,給以安慰,當他害怕時,消除其疑慮,設法減輕孩子的恐懼。
- 做好思想準備工作告訴孩子長大了,要上幼兒園了,那里有許多小朋友陪他一起玩,有許多好玩的、好吃的,爸爸、媽媽下班了就來接他回家。
- 與孩子一起準備入園用具陪孩子一起買新書包,家人贈送文具,祝賀孩子長大進入幼兒園。
- 陪同孩子參觀幼兒園在教師的安排下,可以參與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在幼兒自由游戲過程中,教師與家長可以親切地交談,讓幼兒感到父母與教師很熟悉,以促使幼兒放心地與教師交往。
- 結(jié)伴入園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家長有意與其他家長交談,幫助自己的孩子主動與其他孩子交朋友,入園時見到有認識的小朋友,幼兒會比較容易且愉快地融入集體。
- 為孩子提供機會練習生活自理技能會自己吃飯、穿衣,自己收玩具;告訴孩子有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辦的,要會請求大人幫忙。
孩子觀點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到了每年新生入園這一天,無論你到哪家幼兒園,哪怕已是中午時分,依然會看到為數(shù)不少的家長在幼兒園周圍往里張望,他們肯定都是新入園幼兒的家長,因為不放心自己的寶寶,偷偷地跟蹤觀察。面對入園問題,家長比寶寶表現(xiàn)得還要焦慮。
到了兩三歲,孩子總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從爸爸媽媽的懷抱進入幼兒園這個小集體。對于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群中生活,肯定會有不安全感,入園焦慮由此產(chǎn)生。這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jīng)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tài)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借口不回幼兒園。
父母焦慮不安的情緒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影響。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的分離焦慮癥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及早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以利于將來能力的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比您短期的陣痛和孩子的哭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后才能讓孩子安心。
生活實例:
寶貝越小入園越容易發(fā)生分離焦慮嗎?某幼兒園專門針對“寶貝越小入園越容易發(fā)生分離焦慮嗎?”的問題做了一個調(diào)研,他們追蹤了4個年齡段的寶貝:靜靜6個月、冰冰12個月、松松24個月、悅悅36個月。當這4個寶貝被媽咪送到幼兒園交給老師時,人們實在猜不出哪個寶貝分離焦慮將會最厲害?有經(jīng)驗的可以用經(jīng)驗判斷,沒經(jīng)驗的可以用理論判斷,但最后得出的結(jié)果應該是一樣的:既不是最小的寶貝靜靜,也不是最大的寶貝悅悅,而是正處于2歲的寶貝松松。
點評:
分離焦慮程度與寶貝的依戀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關。0-3個月的寶貝處于沒有差異的依戀發(fā)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誰把他抱走,他都不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3-6個月的寶貝處于有差別的依戀發(fā)展階段,他可以分開熟人和生人了,拒絕一面之交的不速之客,但對那些似曾相識的熟人他都接受,媽媽走了,爸爸也行,爸爸走了,奶奶、阿姨都行,要真是幼兒園老師,混上幾天臉熟,他很快就把她納入熟人圈,媽媽走了也不會產(chǎn)生明顯的分離焦慮;6-24個月的寶貝處于依戀關系單一化階段,并在24個月到達高峰,即寶貝在熟人圈里開始尋找跟自己關系最近的人,并對他產(chǎn)生強烈的依戀,這個人一走,他覺得仿佛天昏地暗,沒有安全感,交給幼兒園老師?不行!那媽咪哪兒去了?難道她不要我了嗎?一定是她不要我了!寶貝就是這么錯誤地判斷著,因此,他的分離焦慮最厲害。24個月以后,寶貝開始有能力把依戀對象伙伴化,能夠暫時容忍媽咪的一段分離,知道她走了還會回來的,并不是被媽咪拋棄了。長到36個月的寶貝對分離現(xiàn)象的正確判斷和適應能力就更強了,因此他們剛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建議:
由于現(xiàn)在的寶貝是獨生子女,也大多居住在比較封閉的單元樓房中,與成人相守的時間較多,與同齡人接觸較少。這種生長環(huán)境拉長了依戀關系單一化階段,很多寶貝到30個月才進入依戀對象伙伴化階段。所以,媽咪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要多帶寶貝出去轉(zhuǎn)轉(zhuǎn)看看,多給他提供接納新環(huán)境的鍛煉機會。
與寶貝玩捉迷藏的游戲。媽咪躲起來,爸爸牽著寶貝找,但是不要很快就被寶貝找到,培養(yǎng)他“媽咪走了還會回來”的意識,這樣以后他才會相信你在幼兒園門口說的一句話是真的:“寶貝乖乖,媽咪下班就來接你”。
不要給寶貝“煽情”。24個月后的寶貝已開始具備依戀對象伙伴化的基本,媽咪要主動引導和培養(yǎng)寶貝對他人產(chǎn)生信任和安全感,不要多情地故意“煽忽”寶貝母子相依不舍的情緒。
域外傳真:
伯克哈德博士減輕分離焦慮的建議
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美國紐約家庭醫(yī)學專家伯克哈德博士建議父母采取以下的方式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1。不要向?qū)氊悅鬟f媽咪的焦慮情緒。剛剛學步的寶貝和媽咪的感情息息相通,如果媽咪看起來不高興,那么寶貝也會很難過。因此,每天和寶貝道再見時切忌說上一長串“媽咪真的會非常想念你”之類的話,你只要簡短地說聲“再見”,然后說明實際情況就好了。
2。讓寶貝逐步習慣分離。為減輕寶貝的分離焦慮,可以在寶貝上幼兒園前進行一些特別的訓練:第一天,媽咪嘗試和寶貝說再見,然后離開寶貝1個小時再回來;第二天,和寶貝說“再見”之后過2小時再出現(xiàn),依此類推,逐漸延長與寶貝分離的時間。很快,寶貝就會意識到即使你和他說“再見”,你也不是永遠離開,到了一定的時間你還是會回來的。
3。給寶貝留下可以作為紀念的東西。讓寶貝上幼兒園的時候帶上一件媽咪穿過的衣服,可以幫助寶貝減輕和媽咪分開時的焦慮情緒。這樣,可以讓寶貝在和媽咪分開的時候仍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保持某種聯(lián)系。
相鄰博客
- 自我認知智能概述及發(fā)展 [2007-06-17 14:31:00]
- 親子沖突:家庭為何頻發(fā)“微型戰(zhàn)爭” [2007-11-18 14:13:00]
- 別把焦慮傳染給孩子(1) [2007-11-18 20:15:00]
- 成長的麻煩時段,怎樣幫助他 [2007-11-18 21:0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