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失望、絕望
“你真的讓我很失望。”
當你聽到別人這樣講,心里一定不舒服,也許還會因此而生出幾分慚愧和自責來。如果你是說這句話的人,一定也不好受,往往帶著失落、懊惱,甚至有受騙上當?shù)母杏X。
在我學習心理治療以后,漸漸明白了,我對某人、某事的失望,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不切合實際的期望,遭遇到現(xiàn)實情況之時,給自己帶來的情緒后果。然而,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我們的很多期望,常常隱藏在潛意識里,不為自己所覺察。要想發(fā)覺它們,還得從容易被我們覺察的負面情緒入手,那就是失望。
我一生中有過兩大失望:其一,是對于人類大同理想的失望。生長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理想主義大環(huán)境之中,加上我追求真、善、美的本性,造就出我那刻骨銘心的理想主義情結(jié),很難徹底消失。盡管30多年以前,我就自以為“識破紅塵”了,但是每每遇到人心敗壞、互相殘害的事件,我還會感到痛苦。所以,我知道自己與理想主義的期望,依然藕斷絲連。其二,是對于方方的父親——被我開除婚姻的前夫的失望。由于我徹底看清楚了事情的本來面目,所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也隨之消逝,對于他的失望,也因此而掃蕩一空。為了讓大家看到一個人轉(zhuǎn)變的完整過程,還是從我對前夫的失望說起吧。
方方的父親Z比我大6歲,結(jié)婚以前我很得意地和朋友們開玩笑,說:“這一回,我可是找了個大哥哥,他得呵護我!”結(jié)果,事情并不那么簡單。
因為我們?nèi)ッ绹x書,方方留在北京爺爺奶奶的家里,直到他三歲半,才接到了美國與我們共同生活。見到兒子,我的心一下子撲到他身上,Z在一旁酸溜溜地說:“我小時候可沒有過這樣的待遇??!”我也不太理會。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他并不關(guān)愛兒子,而且,還處處和兒子爭奪我的注意力,根本沒有做父親的樣子,讓我第一次對Z感到失望。
剛剛認識Z的時候,他打動我的是擺在他的桌上的一張兩歲女孩的照片,那是他第一次婚姻中的女兒——小元。照片上的孩子眼神憂郁,和Z看照片時候的眼神一樣,看了讓人心碎。他說,因為孩子判給了母親,對方家里不愿意他和孩子接觸,我便想盡辦法接女孩出來見面。那時候,我還真以為他是一個鐘愛孩子的父親,就像我自己的父親一樣。
我可是真的喜歡小元,她是一個多么聰明、美麗、情感深重的孩子呀。每逢她的生日,我總要買一個好看的生日卡,并且以Z的口氣,擬好賀辭,讓Z照著抄上,寄給女兒。有人回國,我總希望能給孩子捎點東西,為此,還遭到Z的譏笑。幾年以后,我覺得不對味兒,想看看他這個做父親的人,是否還記得女兒的生日。結(jié)果,我沒有動作,孩子就什么也沒有收到。等到小元來到美國以后,Z的表現(xiàn)更加不堪。從來不扶養(yǎng)孩子,卻假裝以孩子撫養(yǎng)人的名義,欺騙美國政府,逃所得稅。我真的很傷心,Z怎么會是這樣一個人呢,他太讓我失望了。
我的父親逝世后,我在情感上出現(xiàn)了真正的危機。每逢Z辦一件令我失望的事情,我都會突然淚流滿面,痛不欲生地思念父親。這種狀況,直到我與Z分道揚鑣,才開始有了緩解。學習心理治療以后,我仔細洞察這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奇怪現(xiàn)象,終于明白了,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盡管我在思想、工作、經(jīng)濟上都是一個相當獨立的人,但是在情感上,長到30多歲了,我仍然是依賴父親的小女兒。當我走入與Z的婚姻的時候,在我的潛意識中,隱藏著一個自己不覺察的期望:尋找父愛,希望丈夫象父親那樣,成為我的情感依托。也就是說,我的情感,從來沒有真正地獨立起來。
這就是為什么,當我發(fā)現(xiàn)Z不愛孩子的時候,那樣地失望。特別是當父親離開人世以后,我一下子體驗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空虛,因為我的情感靠山倒了,我期望著Z能夠成為新的靠山,但是他不能。因為他本人是一個情感饑餓的個性障礙*患者。當然關(guān)于這一點,我是離婚若干年以后才明白的。所以至今想到他,雖然還有一點厭惡感,憐憫卻是主要的遺留物了。
那么絕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完全沒有希望的人,才陷入絕望呀?聰明的讀者,你大概要這樣問了。絕望的人可是痛苦不堪,甚至到了難以活下去的地步。那又是為什么呢?
作為一名出色的心理醫(yī)生,派克博士常常聽到他的來訪者如是說:
“我實在太愛他(她)了,沒有了我的丈夫(妻子、女友、男友),我不能再活下去。”
“哦,你搞錯了,你根本不愛你的丈夫(妻子、女友、男友)。”派克博士回答。
“你是什么意思?我剛剛才告訴你了,沒有他(她)我不能活下去。”來訪者很生氣。
于是,派克博士耐心地解釋說:
“你說的那是寄生,不是愛。當你需要靠著另一個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個寄生者。在你們的關(guān)系里,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愛應(yīng)該是自由的選擇。兩個人相愛,意味著其中的每一個人,完全有能力獨立生存,但是他(她)選擇與對方在一起。”
因此,當我說:“我愛你”,意味著我并不是不得不 對你有這樣的情感,而是我選擇對你懷有如此的情感。真愛是自由的選擇。
絕望到要去死,不是愛的明證。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絕望是心理沖突發(fā)展到了極至。這個沖突恰恰是,一個人明明感到了他(她)所祈求的事情是完全無可能性的,但是他(她)仍然沒有能力放棄這種欲求。這種“渴求”與“不可能”的沖突,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有的人選擇了死。所以,自殺,不是對他人愛的結(jié)果,而是一個人逃避自己內(nèi)心沖突產(chǎn)生的痛苦的結(jié)果。人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下意識中潛藏的期望(愿望、希望)的不合理性,最終放棄它,也就是做到了佛教所說的沒有執(zhí)著心,便擺脫了痛苦。這不是一個消極的過程,恰恰是心理治療之中,一個積極的過程,需要來訪者和治療師共同努力。當前,中國的心理醫(yī)師,如果自己從來沒有走過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不敢做一次徹底的自我心理剖析,就很難學會幫助他人。好像功夫師父一樣,如果自己沒有練就一身真功夫,怎么能傳授給他人呢?
* Personality Disorder 被翻譯做“人格障礙”不準確。因為在中文里,“人格”一詞通常有道德裁判的意味,人們常說:“人格高尚”,或“人格低下”。 現(xiàn)將英文的personality譯作“個性”,以還其本意。
相鄰博客
- 《我們都有心理傷痕》(8) [2007-07-04 00:23:00]
- 《我們都有心理傷痕》(9) [2007-07-04 00:30:00]
- 《學會對孩子說話》(黃莉) [2007-07-04 21:44:00]
- 《學會對孩子說話》(1)(序言) [2007-07-04 22:0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