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獨生子女”也變成年輕人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借口了?,F(xiàn)有的資料顯示,我國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約有3.4億人,其中獨生子女的數(shù)目更是超過了9000萬人,幾乎占到了四分之一。而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出生,這個比例也會隨之越來越高。由此而引發(fā)的關于獨生子女問題的討論,在社會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獨生子女”這四個字,到底代表什么樣的意義呢?
一般人想到獨生子女,大概會聯(lián)想到的形容詞包括了,嬌縱、懶惰、自我中心、缺乏責任感、缺乏學習動機……聽來一無是處。然而,獨生子女真的那么令人“慘不忍睹”嗎?其實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過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獨生子女的確符合刻板印象的描述,可是也有一些資料顯示未必如此。例如學者風笑天在1988年和1998年分別對數(shù)千名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進行了調查,研究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的比較和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總體上來看,這兩類孩子在性格上,相似性多過相異性。不過,調查中倒也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在個性上比非獨生子女較為懶惰,同時也揭示出了獨生子女的一些其他弱點。
獨生子女的特性
在現(xiàn)在這個“非常6+1”的家庭模式當中,兩家三代的6個長輩,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著孩子轉,對孩子呵護得無微不至。
孩子從小長大受到過多的關注,這個狀況有可能造成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缺乏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這“6+1”的“6”代表的是六重壓力,每個大人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所以孩子的心理也可能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而心理學上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教導獨生子女不當?shù)脑?,就容易讓孩子出現(xiàn)一些負面特性,比如說:
1. 低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一個人對成就感的欲求強度。簡單地說,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企圖心。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87%的獨生子女,其成就需要是在中低水平。低分組居然有32%,而只有13%的獨生子女說自己是有高成就需要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孩子都缺乏對成就感、抱負心的追求。
2. 攻擊性強
調查顯示,有超過88%的獨生子女有攻擊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好主動出擊,喜歡公開批評別人,好開別人的玩笑,拒絕與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歡報復,易為小事發(fā)怒,等等。也就是說,他們和別人的相處大有問題。
3. 懶惰懦弱
在調查中,獨生子女們承認自己學習不夠努力的占31%;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占20%;很少幫助家長干活的占28%;膽小的占34%;不愛提問題的占38%;愛花錢的占33%,等等。
該如何進行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被分為四大類,哪個方法才最適合獨生子女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請父母來做以下的測試吧!
孩子答應晚上9點前回家,卻無故晚了一個小時,也沒有事先打電話……
你的反應會是……
A. “這么晚才回來!你死到哪里去了?又去跟誰混了?”(接下來便拳腳相加)
B.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下次這么晚的話我們去接你?!?/span>
C. 瞪他一眼,不置可否。
D. “你已經超過了所說的回家時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答案A——控制型;
答案B——放縱型;
控制型父母:
這類父母完全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教育孩子,他們的邏輯是:“你是我生出來的,我有權安排你的生活?!币虼藭⒆犹岢龊芏嗟囊蠛拖拗疲⑵谕⒆咏^對地服從,而且不做解釋,為什么孩子該這么做。行為方式比較沒有靈活性,萬一小孩不聽話,就會嚴厲地懲罰。
控制型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了:
“我說了就算!”
“你不聽我就打!”
“孩子不打不成器!”
如果孩子在控制型父母面前表達了一些負面情緒,比如傷心、憤怒等等,父母的反應往往是嚴厲的責罵,造成孩子的自尊受挫,同時,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也較容易出現(xiàn)以下的一些狀況:情緒不穩(wěn)定,對周遭的人懷有敵意,很容易被激怒。成年后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都極可能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
控制型的父母處心積慮地為孩子安排一切,結果未必能如愿以償,卻往往先賠上了親子關系的和諧。
我從小在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中長大。爸爸的一位好友也是醫(yī)學院的主任,年過30喜獲獨子。從孩子3歲開始,他所有的玩具都跟醫(yī)生工作有關,比如聽診器、注射器等,而在5歲生日時,他老爸就對眾人宣布:“我兒子以后也將是個名醫(yī)?!?/span>
然而這個男孩本身在理工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但為了完成父親的愿望,高考考了3年,卻仍沒能進入醫(yī)學院,而勉強進了生物系。本想進入后再轉到醫(yī)學系,可后來也事與愿違。由于課業(yè)不勝負荷,他總是神情憔悴,在我的印象中,從未見他開懷地笑過。在他30歲那年,父親終于妥協(xié)放手,事業(yè)上比大伙晚起步許多年的他,現(xiàn)在是名快樂的廚師。
放縱型父母:
放縱型父母一味地去遷就、縱容孩子。他們努力為孩子塑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一旦孩子不滿意了,他們就想盡各式各樣的方法,幫孩子把快樂的世界修補好。例如孩子因為沒有某樣東西而不開心,父母就會馬上去買給他,讓孩子立刻開心。這類父母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取悅孩子,不讓他們感到一絲的委屈不快。
放縱型父母的想法包括了:
“我就這么一個寶貝孩子,我不對他好,我對誰好呢?”
“他畢竟還是孩子嘛,就隨他去吧?!?/span>
有次在餐館吃飯,鄰桌的一家人認出我,于是很熱情地過來跟我打招呼,我正在點頭致謝時,大約小學六年級模樣的孩子把手機晃到我眼前:“你看,我要我媽媽買的最新手機!”看著她寫滿得意的小小臉龐,我心中不禁愕然,這么小的孩子居然有這么好的手機,這對父母真是寵愛孩子,有求必應。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是父母在用心呵護孩子,但事實上教育專家認為,放縱型父母是在不知不覺中放棄自己做父母的責任,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對孩子做一些教導。孩子長大之后,往往會出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狀態(tài),沖動而缺少自制力,并缺乏換位思考的人際能力。
忽視型父母:
忽視型的父母基本上無心或無能回應孩子的需要和發(fā)展,通常這類家長比較缺乏做父母的意識。當孩子需要父母協(xié)助、安慰、關心的時候,忽視型的父母因缺乏敏感度,或無暇回應,所以未能挺身而出,以及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就認識一個父親,他說自己的兒子現(xiàn)在已經19歲了,然而從兒子出生至今,他從未抱過一次,而且他也不覺得這有什么大不了的。
也有一些父母因為忙于工作,對于孩子的照顧,除了能把食物端上桌以外,也就無暇他顧了。
這些狀況都是忽視型父母的做法。
他們的想法是:
“我能讓你不挨餓已經不錯了。”
要不就是: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span>
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差,不容易相信別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也不佳。因為自幼在情緒上受忽視,甚至受虐之故,心中累積許多創(chuàng)傷,長大后也就容易敵視別人,嚴重的話,可能出現(xiàn)反社會的行為傾向。
相鄰博客
- 張博士點評:獨生子女教育(2) [2007-07-17 20:43:00]
- 張博士點評:獨生子女教育(3) [2007-07-17 20:57:00]
- 綜合游戲:1個月寓教于樂 [2007-07-25 22:39:00]
- 綜合游戲:2個月寓教于樂 [2007-07-25 22:4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