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爸媽的人,最大的愿望是盼自己的孩子能快快長大成才。但孩子真長大了,父母卻又有些恐懼。長大的孩子會有煩惱,長大的孩子會有壓力,長大的孩子得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長大的孩子得承擔責任。
父母的焦慮當然還有一點點自私的成分,就是長大的孩子會飛走,會不再屬于自己。誰也不能拒絕孩子長大,關(guān)鍵是讓孩子怎樣長大。 原因分析
父母可能會阻礙孩子長大
人們可以借助各種現(xiàn)代化手段觀察和測試兒童的生理和心理,但卻不能預(yù)測兒童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其原因在于,兒童的精神世界是復雜和變化的。 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獨立性”是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隨著“獨立性”的發(fā)展,兒童逐漸要從依賴父母,到離開父母,最終走向社會。 然而,兒童的“獨立性”發(fā)展卻常常受到阻礙,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充當了阻礙兒童“獨立性”發(fā)展的角色。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成人忽視兒童“精神世界”的存在。他們不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只看到兒童發(fā)展初期的軟弱狀態(tài),錯誤地認為成人的責任就是提供兒童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各種物質(zhì)條件。還有些人把自己看成是兒童“精神世界”的建立者,致使兒童的“精神世界”缺乏真實的內(nèi)容。 其次,成人把自己活動的特點強加于兒童身上。成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和時效性。他們往往從這個特點出發(fā)來理解兒童的活動。他們看不慣兒童活動的非目的性和非時效性,總是想方設(shè)法幫助兒童做各種事情。甚至以“怕浪費時間”、“怕孩子累著”為由,來代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情。成人的百般辛苦,換來的是兒童“精神世界”的萎縮。 兒童必須依靠自己才能發(fā)展,沒有人能代替他長大。延長兒童的依賴期,只能助長兒童的依賴性。 改善辦法耐心等待放低姿態(tài) 家庭教育是分階段的。從0~12歲,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習慣。如果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一個很好的性格,長大一點時就能自己處理事情,讓家長少操很多心。 在孩子成長的時候,大人們不要對他過于關(guān)注,不要太刻意、不要太溺愛。同時,還要引導他為成長作好準備。讓他懂得感謝,懂得道歉。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非常重要。該他做的,就要他做,鼓勵他的獨立人格。有時候,父母要故意表現(xiàn)出一種軟弱,比如下雨時,把外邊的東西往屋內(nèi)收,可以對孩子說:“爸(媽)搬不動了,你能幫幫嗎?”他如果立刻過來,就要對他說謝謝。這樣做可以誘導孩子產(chǎn)生責任感。 在孩子12歲前,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關(guān)系。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多跟他說話。 一些家長面臨的難題是,一旦孩子長大,就很難再跟他找到共同話題。很多家長半道上才意識到要跟孩子做朋友,但已經(jīng)晚了。 這個時候,大人們不妨在孩子面前保持一顆童心,維持和拓展共同語言。沒有共同語言,孩子是不會信任父母的。很多時候覺得晚了,其實沒有晚。關(guān)鍵在于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并保持一種低姿態(tài)。 |
相鄰博客
- 應(yīng)對寶貝攻擊行為7大策略 [2007-07-19 09:30:00]
- 教育孩子沒有神秘配方 [2007-07-19 09:36:00]
- 孩子煩什么敢告訴你嗎? [2007-07-19 09:44:00]
- 父親如何給孩子以積極影響 [2007-07-19 10: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