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互為難,到相互理解
———親子溝通的改善
■陳鵬·天地自然
博友ZY,您好!前些天給您提出的建議,不知您是否做出了一些調整和嘗試,孩子有無起色,也期望您告訴我一些情況。目前,你要改變自己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形象,否則,孩子還會提出不斷翻新的“難題”來的,讓你應接不及。必須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他要對自己負責”,否則,他總是認為爸媽最后反正都能給我“兜”著,那事情就越來越難辦了。而這,正是你將與孩子交流的重要目標,而非被動地圍繞孩子的“打鼓”或“不打鼓”而與孩子交流。借與孩子商量是否去學打鼓這個機會,使孩子能夠重新看待您和他自己,及其他自己的未來。
一、父母不要急與交鋒,想一下擺平孩子,而要先調整和準備好自己,尤其要把自己的認識調整到位:
1、親子間,不要相互難為,而要相互商量。把談話變成“大人之間”的談話。
2、不要覺得這是孩子給你提難題,而視為改善親子關系、改善溝通的好機會。
3、充分相信孩子是通情達理的。當然,這需要您讓孩子發(fā)現您是通情達理的。
4、你必須從心底里認識到,打鼓也是一種職業(yè)和事業(yè)的選擇。
5、如果通過這次談話,孩子發(fā)現媽媽突然變了,變得理解他了,變得通情達理了,需要刮目相看了,那你就成功了!而孩子自然也會做出一個令你滿意的選擇,并且化為未來一段時間的行動。
6、一個多余而又不多余的“高招”:如果你在網上查一些資料,使自己對孩子要打的那鼓(是架子鼓嗎?)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說出個一二來,說出世界上誰打得最厲害,甚至找到那音樂聽聽,或者讓孩子給你找來聽聽,孩子會感覺媽媽很有“新意”??!并且發(fā)現母親很重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往的阻攔,那么,效果會出乎您自己的意料的。
二、試著跟孩子這樣來談,表達得越簡單越好:
1、首先表明您的態(tài)度:打鼓可以不可以,這由兒子你自己來做決定。你想去學打鼓,發(fā)現和發(fā)展自己的愛好特長,這是好事情。媽媽是支持的,家里目前經濟條件是能支持你的。但作為母親要對你負責,這一點我想兒子你是能理解的。所以,媽媽很希望聽聽你對自己未來的打算。你想學習打鼓,只是發(fā)展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呢,還是想成為自己的未來目標。
2、如果只是一個興趣愛好的話,有兩種安排。一種安排是暫時先不學,把精力放到高三學習和高考復習上??纪甏髮W,咱們馬上就去學。高三有多重要,媽媽不多說了。300多天,一咬牙就沖過去了。
3、另一種是現在就學打鼓。那么,時間上你準備怎樣安排。每天或每周,多少時間用來學習打鼓,多少時間放到學習上,而電腦電視是否可以放一下呢?
4、如果你想考藝術院校,將來走藝術之路,那么咱們就趕緊去學習打鼓,而且不止是打鼓,還有其他藝術課程也需要準備。這樣,才能使打鼓這個想法真正成為現實。完全靠自學成為一代優(yōu)秀的鼓手,肯定需要比考學、跟老師學付出更艱苦的奮斗,考學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你說是嗎?
5、你先琢磨一下吧,然后告訴我你的決定。無論你怎樣決定,只要你對自己負責的,媽媽就會支持你的。
6、孩子選擇了學打鼓,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希望兒子拿出一個對他自己負責的計劃,至少是作息時間安排表,并按此來執(zhí)行。如果孩子你沒有執(zhí)行到位,那父母只好協助你了,甚至取消學習打鼓的計劃。這是一個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