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3歲的妞妞,最近每天午睡時都要媽媽陪她、哄她、安撫她,才肯乖乖上床,直到她睡著為止。中途不得擅離一步,否則立刻放聲大哭,在床上翻滾,把床欄桿當鼓踢,敲得乒乒乓乓,鬧得全家雞犬不寧。當她大哭大鬧之際,只要媽媽一出現(xiàn),哭聲立止,臉露微笑,兩顆眼淚在眼角徘徊,還來不及流下來呢!(她的哭大半是假哭干嚎,眼淚不多。)這樣,媽媽
醫(yī)生分析: 很顯然,妞妞把哭當武器來要挾媽媽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在當代的獨生子女中很常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行為。問題在于家長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往往等到很嚴重時,才緊張地東求西問,謀求改善,但為時已晚。還有一些家長存在僥幸心理,覺得偶爾放縱孩子不會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但事實決非如此。所以,最有效且簡單的處理方式莫過于防微杜漸,凡剛形成或出現(xiàn)不久的偏差行為,可采取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消弱。 消弱的理論依據(jù)是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金納曾利用白鼠進行實驗研究,他把白鼠放在斯金納箱來做實驗,箱內(nèi)有一個杠桿和一個用來盛食物的杯子。開始時,白鼠在箱子內(nèi)隨意活動,當它偶然壓到杠桿時,食物會掉下來,白鼠得到食物,幾次后了解壓杠桿和食物的關系,會不斷反復這個動作,并且速度越來越快。 可是當白鼠壓了杠桿,卻得不到食物時,它壓杠桿的次數(shù)和頻率會大為降低。若始終都不給食物,則壓杠桿的反應將消失。斯金納另外用鴿子做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果。 就上面的例子,妞妞哭叫行為的增強物當然是媽媽的注意和關懷,用消弱的辦法來處理:在她午睡時,硬起心腸,把門關了,任她去哭。(斷其增強物)。 所謂的增強物是指足以改變兒童行為或行為頻率的刺激。例如,微笑、別人的注意和關心、安撫、獎賞、成功和成就本身等等。所謂消弱是指兒童的任何一種行為,一連發(fā)生多次,都沒能帶來滿意后果,無法獲得兒童想得到的增強物,其強度漸漸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發(fā)生。簡單的說,有意地忽視兒童的不當行為,對之不直接作反應稱為消弱。 具體建議: 用消弱的辦法去對待妞妞的反應。 第一天,她必然照??藿?,心里很有把握媽媽必來陪她。結果不然,媽媽沒來,法寶似乎失靈了。 她以為媽媽沒聽見,非加倍努力不可,于是氣灌丹田,把音調(diào)提高3個音階,把音量放大2倍,嗚嗚哇哇,聲震屋瓦,直到聲嘶力竭,才疲倦睡著。 第二天午睡,她照哭不誤,但哭聲顯然沒有那么高亢、哭的時間也沒有那么長。 第三天午睡,她只是嗚嗚干叫兩聲了事,意思意思而已。 第四天午睡,她不再哭了,連象征性的干叫也沒發(fā)出,不聲不響、安安靜靜地睡著。 至此,妞妞午睡時哭鬧的習慣完全消失,大功告成。 消弱的方法可以運用在以下情況: 1、孩子的不適當要求:不給予注意是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最理想的一種方法,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有效。例如,要求無休止的買零食、陪睡覺等。 2、不良習慣: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不理睬的策略很有效,例如,哭鬧、罵人等。對于吃飯的不良習慣,如果讓孩子來吃飯時他不來吃,或不肯吃,或是堅持要吃某種菜,不理睬也可以有效應用。 運用消弱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必須與正向增強作用配合使用,也就是說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我們必須予以強化。 2、必須應用于不良行為。兒童的許多行為需要我們予以關懷、注意,要加以正確評判。 3、必須保持一致。如果媽媽堅持不理孩子,爺爺奶奶卻暗地里安撫,就達不到理想效果。 4、不可使用間歇消弱。如果孩子這次哭鬧得不到滿足,下次哭鬧就得到滿足,那他的不良行為不會得以根除。(高壽巖) |
相鄰博客
- 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是這樣變壞的 [2007-08-09 23:09:00]
- 只說不做,培養(yǎng)賴皮(問題對策) [2007-08-10 19:31:00]
- 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語言能力 [2007-08-10 23:33:00]
- 孩子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高壽巖) [2007-08-11 00: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