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的世界沒有改變,唯一改變了的是我們成人世界里的生活邏輯。我們審視世界時已經(jīng)失去了孩子那種超越功利的邏輯準則,對人生的規(guī)劃和事業(yè)的選擇不再依憑什么興趣和潛能,而主要看自己所從事的一切能否換來榮譽、地位和實力,我們甚至還有意無意地把這種價值取向遷移到孩子。有人說,選擇的自由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別人手里??墒?,對于孩子而言,選擇的自由則是小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半操控在大人手里。由此,長者的開明程度有時在某種意義上就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程度。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繪畫的天分很小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看漫畫、繪漫畫更是他從小到大不曾中斷過的事情。十五歲讀初二那年,他因成績欠佳而留級。這時,臺北一家出版社寫信給他,邀請他去為他們畫漫畫。于是,他決定輟學。由于父親充分了解他對漫畫深深的愛好,因此對他這一重大決定,毫不猶豫地頷首同意。
蔡志忠的父親對兒子的支持,不僅建立在對兒子愛好漫畫的充分理解上,更是建立在基于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上。一些父母其實也并非不知孩子的特長稟賦和興趣愛好,只是出于上述種種原因而不能容忍孩子自主地去規(guī)劃人生,自主地去選擇未來。他們希望的情形是子繼父業(yè),女承母業(yè),代代相續(xù),綿延不絕。一旦孩子的興趣背離了他們的希望,一旦孩子的追求不合世俗的“正道”,或規(guī)勸之,或告誡之,或懲罰之,然而由此而成功者并不多見,由此而演變?yōu)榉N種悲劇的倒不鮮見。
多年后,當蔡志忠以漫畫家的身份獲得臺灣“十大杰出青年”榮譽時,站在萬眾矚目的臺上,他淚滿盈睫地說:“我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沒有逼我繼續(xù)上學......也沒有逼我將他一生未完成的愿望要我去完成,因而才使我有機會畫漫畫,感謝爸爸!” 蔡志忠先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滿懷感激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夏正江先生說過:“讓兒童學會選擇,實為學會運用自由。學會運用自由應(yīng)成為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span>當然,家長關(guān)注孩子的未來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指導(dǎo)的責任和義務(wù)也是責無旁貸的,只是不要包辦代替。要知道:主動的選擇才會帶來主動的學習,提供主動選擇的教育才是有效而成功的教育。
相鄰博客
- 小資料 [2007-08-14 11:20:00]
- 今天的孩子有權(quán)利選擇嗎? [2007-08-14 11:22:00]
- 《做個慧心好媽媽》(7)(觀察了解) [2007-08-14 19:40:00]
- 重新檢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2007-08-14 19:5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