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放在哪里?
——依據(jù)兒童心理提要求
文/冉乃彥
讓孩子把東西放在規(guī)定的地方,特別是養(yǎng)成習慣十分困難。第一天剛剛教會了,第二天就忘掉,第三天再提醒,第四天照樣亂扔不誤。許多家長對這類事情往往是一籌莫展。
但是有一位農(nóng)村的家長把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巧妙,取得很好的效果。開始他們訓練孩子把鞋放在指定地點,也是采用了示范、督促、鼓勵、批評等等方法,但是總不見效。后來爸爸想了一個“畫鞋印”的辦法,從此孩子就再也沒有忘記過。
爸爸使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在門后應該放鞋的地方,畫上三對鞋印——兩對大的鞋印,一對小鞋印。然后告訴孩子他的鞋子應該放在小鞋印上。孩子看到這個要求,眼睛都放光了,立刻把自己的鞋放在小鞋印上。
從此,這個孩子回家后不但記住了自己的鞋子應該放在什么地方,而且常常指出爸爸、媽媽的鞋子放得不太標準,還親自動手幫助家長把鞋對準鞋印,一定要達到“嚴絲合縫”的程度。
為什么這位家長的辦法獲得成功呢?我認為是符合了以下四點規(guī)律。
1.對兒童的要求要明確、具體
如果僅僅說“把鞋放好了”,對兒童來說還不夠明確、具體。因為他可能理解為把鞋脫下來,放在地上就叫“放好了”。如果說“把鞋子放在門后面”,對兒童來說還是比較籠統(tǒng)。他可能把一對鞋子不分前后,不分左右堆在一起。而“畫鞋印”的方法則把要求表達得明確、具體,所以效果突出。
2.對兒童提出要求時要要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和想象能力
著名的幼教工作者康英老師曾經(jīng)變換方法,多次要求幼兒園的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效果甚微。而有一次康英老師一邊揀拾孩子們亂扔在各處的玩具,一邊喃喃地說:“??!小熊,小汽車,小朋友把你亂扔,你找不到家了吧,我把你送回家”。這時孩子們都睜大眼睛看著康英老師,很快,大家都來模仿。從此以后,每天孩子們都能自覺地收拾玩具,他們一邊收拾一邊也是喃喃地說“我?guī)慊丶摇薄?
這位家長的做法和康英老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孩子也會想象鞋子需要有個安身之處,不愿意讓鞋子“到處流浪”。
3.設法把對兒童的要求變得有趣、富有探索性 兒童天生喜歡快樂,喜歡新奇,喜歡探索。如果能把枯燥地執(zhí)行任務,變成一種有趣的游戲,使行動帶有一些探索性,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大大增加。當孩子把一雙雙鞋子“抓住”,然后“運送” 到它們的“家”或者“車庫”里,一個個全部就位時,恐怕會有不小的成就感呢!
4.對兒童提出要求時要和賦予他權力、擔當責任相結合
相鄰博客
- 無知的代價(案例) [2007-08-18 08:48:00]
- 問題學生的分類及對策 [2007-08-18 16:13:00]
- 面對孩子的“網(wǎng)癮”你該怎么辦? [2007-08-18 20:33:00]
- 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家庭原因分析 [2007-08-18 22:3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