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問題,首先來源于家長的問題,是到該正視并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再晚,我們將耽誤不止一代人。
報載,英國政府計劃設(shè)立國家家長學院,教授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此計劃在英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適當與否,我們無從判斷,但是我感覺,中國倒是真該建至少一所這樣的學院。
隨著只生一個成為城鄉(xiāng)居民家庭繁育后代的主流,也隨著相當一部分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家長們,越來越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和養(yǎng)育孩子了。跟從前比較起來,現(xiàn)在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無論在時間精力還是在金錢上,都無疑要多得多。但是高投入換來的,卻往往是低產(chǎn)出,在大學擴招,上學相當容易的情況下,考不上大學,也不愿意工作,在家啃老者有之;上了大學,畢不了業(yè)者有之,畢了業(yè),不肯找工作,還回來啃老者亦有之,即使在大家看來還算是正常的孩子,其中有心理問題者,也不在少數(shù)。大人們比較普遍的感覺是,這一代獨生子女,比較多的缺乏責任感,不善于溝通,不懂禮貌,甚至缺乏愛心,一句話,不懂事。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是處于自然主義的放任狀態(tài),家長們或忙于生計,或忙于“革命工作”,比如沒完沒了地開會,或者家長兩地分居,很少有時間和心情管孩子,其實就是管,也沒有什么好管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學校連考試都沒有,孩子的成績好壞無從談起,如果管的話,多半是鄰居和老師找上門來了,所謂管就是一頓狠揍。好在那個時代,社會比較簡單,城市里黑社會性質(zhì)的犯罪組織沒有形成,各種名目的“不良場所”也沒有,孩子墮落為問題少年的機會相對少,而且,一個家庭,多半有好幾個甚至十幾個孩子,按概率講,有不好的,總會有相對好一點的,一句話,家長還輸?shù)闷稹?/span>
然而,現(xiàn)在我們的家長,有錢也有閑來應(yīng)付孩子的教育了,但是,家長的心境變了,因為每個人都變得輸不起了,只要一次失敗,似乎就意味著全盤皆輸,而且此生此世,不能翻身。不僅家長心理扭曲,孩子的狀況也不見佳,在缺乏同齡伴侶的環(huán)境里,孩子往往在早熟和晚熟兩個極端游走,既呈現(xiàn)早熟,又晚熟的兩極性特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多家長的心氣卻很高,鑒于自己幼年失學的經(jīng)歷,在社會上追捧貴族風氣的影響下,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貴族、大家情結(jié)死灰復燃,拼了命地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將自己過去的損失搶回來。于是,此階段中國孩子的教育,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呈現(xiàn)出人類教育史上奇特的面貌,深度有各種奧林匹克學校,教授小學、中學的孩子學那些連大學數(shù)學、物理專業(yè)的學生都算不出來的題,廣度則全面發(fā)展,中國孩子好像個個都琴棋書畫再加外語都應(yīng)該精通,有的家長還要加上馬術(shù)和高爾夫。
那些沒有條件安排如此“精英教育”的家長,在給孩子加壓的方面,其實一點也不差,中小學的各種假期和業(yè)余輔導班遍地開花,背后不僅有老師掙錢的沖動,也有家長們的推動。當然,如果高壓(也有哄誘)不成,那么家長在束手無策之余,就只好放任了,于是,社會上,“啃老”一族興旺發(fā)達,問題少年也不見減少。
其實,即使那些在家長高壓下成功的孩子,也不見得真的是成功,這些孩子中,有各種心理問題的比例,逐年在增加,高壓過程積累的問題,如果不能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消化的話,在日后成才的路上,終究會成為障礙。
孩子的心理問題,首先來源于家長的問題,是到該正視并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再晚,我們將耽誤不止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