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的家教秘密是什么?
哪些因素對孩子的成才很重要?
是狀元就一定是人才嗎?
什么是創(chuàng)新教育?
什么是創(chuàng)新人格教育?
如何才能使孩子順利走上成才路?
……
記 者:
王極盛:據(jù)我調查、分析,目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4種情況:
第一,有30%的家長屬于過分保護、包辦代替型。這些家長,衣服不讓孩子洗,家務勞動不讓孩子做,什么困難、委屈都不讓孩子經受。他們從小就給孩子灌輸?shù)氖牵骸皩氊?,只要你學習成績好,父母什么都能替你做?!?/span>
我在一所著名大學的新生入學處看到,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還要陪孩子在學校待一段時間。我問這些家長,為何還不回家?這些家長說,孩子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他們不會洗衣服,不會自己料理自己,還得在這里幫他們料理料理。我說,你們幫得了一陣子,幫得了大學4年嗎?為什么不早點教會孩子做這些事呢?這些家長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一直都很緊張嗎?
這些家長不知道,他們的過分保護、包辦代替嚴重束縛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發(fā)展,使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個除了會讀書,別的什么都不會的讀書機器。
第二,有30%的家長屬于過分監(jiān)督、過分干涉型。這些家長習慣給孩子畫地為牢,命令孩子干這干那,不給孩子任何思考的余地。這種家庭的孩子,沒有選擇權、隱私權、發(fā)言權,連發(fā)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權利都沒有。這就嚴重束縛了孩子獨立思考、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使孩子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三,有10%的家長屬于嚴厲懲罰型。這些家長信奉的是:哪個孩子不挨打?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
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我問在座的100多位家長:誰從來沒打過孩子,請舉手。當時,僅有兩位母親舉起了手。我在北京某中學為280位高三同學講課時,問他們從小到現(xiàn)在誰沒挨過父母的打?舉手的只有8人。
從傳統(tǒng)家庭走來的家長不知道,現(xiàn)在在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孩子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一事無成;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極為野蠻、殘忍,很多少年犯都是出自這樣的家庭。
第四,有30%的家長屬于溫暖、民主型。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個性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學習潛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獨立生活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的是文明、禮貌、平等、博愛,因為尊重別人,所以,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很多德才兼?zhèn)涞娜瞬?,都是出自這樣的家庭。
由此可見,目前的家教狀況不容樂觀,有70%的家長沒有達到合格家長的水準,他們還需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培訓才有可能勝任家長的角色。
記 者:您采訪了三四百個高考狀元,走訪了近百個狀元家長,從這些狀元及其家長身上您獲得了哪些家教秘訣?
王極盛:秘訣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長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天天叮囑孩子好好用功,爭取考高分。我問那些高考狀元,你們的家長最關心的是你們的什么?很多狀元異口同聲地說,父母最關心的是他們的做人。
1999年全國高考遼寧省文科狀元黃曉慶說:我考試成績不滿意,父母不會責怪我,但我做人出現(xiàn)問題,爸爸媽媽會嚴厲批評我,對我進行教育。
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生活有方向,有目標,學習才有動力,有自覺性。正直、善良的人運用高新技術會為人類造福;邪惡、自私的人運用高新技術卻會給人帶來災難。所以,家教的核心應該是做人的教育。
秘訣二: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
狀元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并不高。他們教育孩子并不是講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言教與身教相結合。1999年浙江省文科狀元陳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母親不識字,但他們非常勤勞、勇敢,總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他們的人格力量給了陳春仙很大的影響。陳春仙覺得父母非常了不起。父母這種人格力量一直鼓舞著她發(fā)奮圖強、刻苦學習,使她最終取得了高考狀元的成績。
秘訣三: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給孩子營造溫暖、民主的家庭氛圍。
多數(shù)狀元家長都沒有打過了孩子,他們都很尊重孩子的個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興趣、特長和愛好,相信孩子的學習自覺性。他們既不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也不對孩子的學習過分干涉。高考前,狀元家長不是給孩子加壓,而是給孩子減壓。他們一般都會對孩子說,只要盡力就可以了,考成什么樣是什么樣,父母絕不責備你們。父母的話使他們輕裝上陣,反而使他們超水平發(fā)揮,取得了狀元的成績。
秘訣四:好習慣決定好成績。
我曾經對1560名中學生進行了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影響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不良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不影響者占27.2%,有影響者占72.8%,其中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有輕度影響者占32%,中度影響者占20.1%,偏重影響者占13.2%,嚴重影響者占7.5%。
我曾經問過1999年北京理科狀元楊頌的母親
不少家長就重視孩子每天認多少個字、背多少首詩、做多少道題,而對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卻不加重視。他們看見孩子邊吃零食邊看書,邊玩邊做作業(yè)也視而不見,聞而不聽,使孩子養(yǎng)成了學習不專心的習慣。他們不知道,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比每天教孩子認多少字、背多少詩都重要。
記 者:每個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才,到底有哪些因素對人才形成起著重大作用呢?
王極盛:任何人才都是4個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是遺傳因素。生物遺傳特征是人才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它為人才發(fā)展提供了客觀可能性。比如,嗓音條件好的人,比那些嗓音條件差的人成為歌唱家的可能性大得多;運動天賦好的人,比運動天賦差的人成為職業(yè)運動員的可能性大得多。雖然天賦條件不怎么好的人,笨鳥先飛,經過努力也能成為某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的時候,多考慮考慮孩子的遺傳、天賦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是社會歷史條件。人的成才是和社會的發(fā)展分不開的,任何人的成長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制約、影響著人才發(fā)展的方向和水平。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候,既不能以老眼光、老觀念限制孩子的發(fā)展,也不能在條件不具備、不成熟的情況下,讓孩子超前發(fā)展。比如,看到高考有弊端,就否定高考,否定孩子考大學;一聽外國的孩子都是接受愉快教育,就任由孩子上課不聽講、回家不做作業(yè)。這些都是不顧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莽撞、冒失行為,對人才的培養(yǎng)是有害無益的。
第三是教育在人才的發(fā)展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給孩子提供怎樣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為什么一些家長花高價也愿意為孩子選擇一所師資、各方面條件都好的學校呢?那是因為,好學校的好環(huán)境、好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家長們之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學校,是因為名校和非名校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是有差別的,不承認這種差別是不行的。
第四是個人素質在人才發(fā)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大體相近的遺傳背景、大體相近的社會時代背景、大體相近的教育背景下,各個孩子的發(fā)展程度不一樣,就是因為各個孩子的素質不一樣、努力程度不一樣。一些聰明孩子,家庭條件好,學校條件也好,但是,就是不肯用心學習,他們不能取得好成績,就只能怨他們自己;相反,一些先天條件不怎么好,又生長在西部貧困地區(qū)的孩子,他們沒有優(yōu)越的外在條件,卻以頑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成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就是他們自身素質起作用的結果。
人才的形成是很復雜的,有各種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但關鍵的因素還在孩子自己。要想孩子成才,家長盡量為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幫助孩子轉變觀念: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孩子有了責任感、自覺性,就會朝著人才發(fā)展的方向自我邁進。
采訪感言
每年,
提高學習成績的秘訣
記 者:很多學生都認為學習是負擔,是苦差事。那些高考狀元是怎么看待學習的呢?
王極盛:我從1999年開始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省級高考狀元進行面對面的訪談。在訪談時,我問他們是怎樣對待學習的,他們的回答幾乎完全一致:都是把學習看成一種義務、一種責任、一種欲望,而不是把學習看成一種累贅、一種包袱、一種苦難。
王極盛簡介:著名心理學家,高考狀元研究第一人,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研究專家。1962年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88年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潛心研究高考,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總結了高考成功規(guī)律,使眾多考生和家長獲益匪淺。其代表作有:《高考狀元的家教秘密》《王極盛高分學習法》等。
相鄰博客
- 保護孩子的秘密 [2007-09-18 10:17:00]
- 教育時機決定著孩子的成長(隨感) [2007-09-18 10:33:00]
- 學習不理想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浮躁 (林格) [2007-09-19 10:33:00]
- 培養(yǎng)思維力是早期智育的核心(王寶祥) [2007-09-19 22: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