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拙作已刊發(fā)于全國家教類核心期刊《家庭育兒》2006年第5期
兩歲的小男孩,想嘗試從冰箱里拿出一大瓶牛奶,可誰知瓶子太大太滑掉到地上,牛奶全撒了,廚房地板上頓時成了一片牛奶的海洋。母親來到廚房,被眼前一切驚呆了,但她卻沒有去責怪、教訓小男孩,相反卻微笑著說:“孩子,看你做了多棒的垃圾!我還從沒見過這么一大灘牛奶呢?我想,既然已經(jīng)這樣了,你愿意在我們打掃前在奶河里玩一會兒嗎?”小男孩一愣,但馬上就高興地在“奶河”里玩了起來。十幾分鐘后,母親和藹地說:“要知道,不管怎樣,你弄了一團糟,你得打掃干凈,對嗎?我們可以用海綿或者墩布,你喜歡哪一種呢?”小男孩選了海綿,和母親一起收拾好地板上的牛奶。
干完以后,母親又說:“今天我們做了一次失敗的嘗試,沒有能讓你的小手抓住這個大牛奶瓶子,現(xiàn)在我們到院子里去,給瓶子裝滿水,看著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怎樣抓得住、掉不了,你說好不好?”小男孩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要自己兩只手握緊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會掉了… …
這個小男孩就是著名的科學家斯蒂芬·格倫。據(jù)這位科學家后來回憶,也就是那時他才意識到不用去害怕錯誤。他說,“錯誤只不過是通向未知的大門,而那些未知是新知的源泉?!?
是的,今天已成為著名科學家的斯蒂芬·格倫可以說這樣的話了,因為他已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我卻以為能培養(yǎng)出斯蒂芬·格倫的母親卻更為偉大,盡管她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知曉。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斯蒂芬·格倫母親的行為吧!智慧的母親認識到孩子的錯是在“方法”而不是“想法”,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永遠無過錯。因此,她用“贊美”來取代對孩子的“教訓、呵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拿瓶子的嘗試并無過錯,或者就根本沒讓其意識到對與錯。孩子的這種探索欲望被母親很好地呵護起來,在其方興未艾之時,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掌握用手拿奶瓶的正確方法。也許在我們看來,這種作法簡單無奇,但其中所寓含的“家教精神”,卻成就了斯蒂芬·格倫這樣的一代“天驕”。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是您的孩子在未經(jīng)大人同意的情況下就去拿大牛奶瓶,其結果還打碎了瓶子,您會怎么樣呢?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才”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否則我們就可以培養(yǎng)出無數(shù)個斯蒂芬·格倫,但我們卻可以呵護“天才” 的成長,加以正確引航,使他舒展本性,讓其自由地翱翔。我們說,斯蒂芬·格倫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位呵護“天才”成長的“護才”使者。
無獨有偶,最近我在一本教育著作中又讀到了故事的另一版本------
在非洲的巴貝姆巴族中,至今保留著一種古老的生活儀式。當族里某個人因行為有失檢點而犯了錯誤,族長便會讓其站在村落中央,公開亮相,以示懲戒。每當這時,整個部落的人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從四面八方趕來,將這個犯錯之人團團圍住,然后按長幼依次發(fā)言,告訴犯錯之人,他今生曾經(jīng)為整個部落做過哪些好事。每個族人都必須將其優(yōu)點和善行,用真誠的語言敘述一遍。敘述時既不能夸大事實,也不允許出言不遜,而且不能重復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贊美。整個贊美的儀式,要持續(xù)到所有族人都將正面的評語說完為止。
我們說,用贊美來“教訓”犯錯之人是巴貝姆巴族人的智慧!----盡管你犯了錯,有了缺點,但我們依然愛護你、關心你、接納你。既然你曾經(jīng)做過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著那么多的優(yōu)點、長處。那么,我們也會堅信:你一定具備改過向善的信心與能力----請你認真反思,然后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成功的教育者也離不開對“巨人”的學習和模仿。無論是斯蒂芬·格倫的母親,還是巴貝姆巴族人的智慧,這些經(jīng)典的教育案例給與我們的都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模仿,更多的是“思想”中的領悟。為人父母者,當我們的孩子偶犯錯誤時,別忘了,試試用贊美來“教訓”孩子!或許,又會有一個天才誕生呢?
來源:http://blog.cersp.com/userlog4/73500/archives/2007/259989.shtml
相鄰博客
- 不做焦慮父母(2) [2008-03-17 19:58:00]
- 不做焦慮父母(3)--爸爸媽媽說焦慮 [2008-03-17 20:13:00]
- 了解孩子的自我中心(轉) [2008-04-20 23:27:00]
- 關于父母教育 [2008-04-22 10:3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