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1~2歲時,常常以自己的認知、情緒、意愿等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并判斷周圍環(huán)境中的一切。他們沒有也不能意識到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或多個角度去審視、理解和對待外在的人、事、物。
他們常常認為,夜晚月亮出來是為了給他們照明,他們所看到或拿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例如:媽媽與孩子玩滾球的游戲,媽媽在坡頂,孩子在坡下。媽媽問:“球為什么滾下來?”孩子會說:“球知道我在等它才下來。”當父母勞累需要安靜地休息時,他們卻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鬧鬧,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場體驗父母的感受。
心理學家朱智賢在他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說:“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經(jīng)過三個時期:自我中心期(8個月~3歲),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狀態(tài),稱生理自我。客觀化時期(3歲~青春期),是獲得社會自我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顯著地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是學習角色的最重要時期。角色意識的建立,標志著社會自我觀念趨于形成。主觀自我時期(青春期一成人期),自我意識趨于成熟,進入心理自我時期?!?br />按他的分期說,兒童3~16歲時尤其應(yīng)該重視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因為他們時刻感知、接受著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對他們個性和品格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原始的“自我為中心”與生俱來,無法選擇,后天的鐫刻是造就品性的關(guān)鍵,家長或老師不可懈怠。
自我中心行為的表現(xiàn)
處在“自我為中心期”的兒童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內(nèi)涵,喜歡幻想,常常不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對于玩具,“只要是我玩的,就都是我的”。為了捍衛(wèi)“所有權(quán)”,他們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們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所愛的玩具。
對這階段的兒童而言,玩具遠比朋友重要,寧舍朋友不舍玩具。要他們?yōu)橛颜x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們會難以忍受,至于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們則無法體會。其實看到別人的玩具就順手拿起來并說“我的”,其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歡它”。這是孩子發(fā)育過程中的正常表現(xiàn),只有過了這個時期才會走向成熟。
當家里來了客人時,孩子表現(xiàn)得特別活躍,搶著說話,跑來跑去,拿各種玩具給客人看,忙個不停(這就是俗話說的“人來瘋”),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種本能行為。孩子小時候出現(xiàn)這些行為可以諒解,但是若長大以后仍然要求大人過多注意,經(jīng)常糾纏客人,處理問題、辦事情總是自己說了算,以我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強加于人,稍不如意就大發(fā)脾氣,那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中心行為,需要認真及時地矯治。
自我中心行為的危害
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通常只能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這種原始自我形態(tài)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就會解除。但在“轉(zhuǎn)型”時,如果讓孩子“崇尚自我”的思維方式發(fā)展下去,就有可能變成一個自以為是、專橫霸道的人。這樣的孩子在伙伴中或社會上是極不受歡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會被人討厭。
自我中心現(xiàn)象幾乎人人都有,只是因受教育不同、性格不同而發(fā)展情況有所不同,表現(xiàn)也有個體差異。過于嚴重的兒童最容易與同伴分裂,產(chǎn)生爭吵和攻擊行為;最容易賭氣,被孤立,性格扭曲;長大后人緣差,很難與人和諧相處、共謀事業(yè)。家長和幼教工作者應(yīng)重視這些不同的差異,因人施教。
自我中心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味放縱
出于過分關(guān)愛與呵護,家長不斷認可和遷就孩子的自我中心行為。有時,家長也知道不應(yīng)該讓孩子這樣,但總認為樹大自然直,不忍心對孩子嚴厲。這樣會導(dǎo)致孩子的行為更放縱,他們的表現(xiàn)在“勝利”中得到強化。
過度滿足
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一定要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應(yīng)該有,以至于長輩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讓別的孩子玩一會兒,就會引得他大哭大鬧。孩子總生活在一種“人人讓我、人人為我、我說了算”的環(huán)境中,怎能不逐步養(yǎng)成“以我為中心”的行為呢。
教養(yǎng)缺失
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轉(zhuǎn)型”期的教育不細心,感覺不到其自我意識發(fā)生了異樣的變化,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變好的;有的則輕描淡寫地說一下了事。如:孩子看見家長為客人端上水果,想獨自占有,就在每個水果上咬一口。家長自然感覺很不好意思,就笑著說,“‘壞蛋’,那些你吃吧,我再端一盤。”客人走后家長也不再提及此事,孩子并不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家長的疏忽使孩子的占有欲越來越強。
與遺傳有關(guān)
專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與遺傳基因有關(guān)。自我中心期的原始表現(xiàn)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遺傳給孩子。
自我中心的矯正方法
幫助孩子正確的自我認識
要改變孩子的自我中心行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以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擔共享,并使其懂得應(yīng)該經(jīng)常關(guān)心他人。同時教育孩子懂得共享為樂、獨享為恥的道理,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這樣可以使孩子的自我中心行為逐漸減少。
教孩子為他人做些事情
如果孩子從小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家長給予太多的關(guān)注,那么這個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成人了,會對別人表現(xiàn)出很強的依賴性。他只考慮自己的存在,而不考慮他人的存在,只注意對自己有利的事,其他則漠不關(guān)心。他很可能認為他人的行為也應(yīng)以自己為中心。所以父母、老師首先要教會孩子時常為別人做些事情,比如把有趣的游戲介紹給別人,把好玩兒的玩具讓別人玩玩等。當父母遇到孩子獨占、搶奪別人東西的時候,應(yīng)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及時給予說服和指導(dǎo)。
不要過分地關(guān)注
獨生子女家庭容易對孩子有求必應(yīng),這樣會慢慢地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獨立性,不會處理人際關(guān)系。
學會冷處理
孩子在得不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可以“冷處理”,堅持不去迎合、不妥協(xié)。過一段時間后孩子會自己停止哭鬧,此時家長可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這樣經(jīng)過多次矯正之后,孩子就會明白采取哭鬧的方式達不到目的,慢慢會減輕自我中心的表現(xiàn)。
適當給予“劣性刺激”
所謂“劣性刺激”是指饑餓、勞累、困難和批評。家長應(yīng)適當?shù)亟o孩子制造這樣一個“四面楚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去經(jīng)歷挫折,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榮耀感。但這種辦法要點到為止,不要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不要大驚小怪
當孩子受傷或生病的時候,家長一方面應(yīng)采取科學的就醫(yī)態(tài)度,另一方面不要反應(yīng)過度。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大驚小怪、過度擔心。否則,孩子會從大人的反應(yīng)中得到暗示,誤認為自己的病特別嚴重,時間久了,會在心理上、行為上養(yǎng)成高度自我中心的習慣。
避免給孩子歸類
2歲左右的孩子適應(yīng)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家長適時幫助。首先,家長應(yīng)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或“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制造機會,并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dǎo),鼓勵其社交行為的發(fā)展。比如提供足夠的積木、黏土、色紙、顏料,在家長指導(dǎo)下,讓孩子做各種建筑和美化環(huán)境的游戲,避免因爭奪玩具而引發(fā)爭執(zhí),并借機讓孩子練習社交技巧。
教孩子學會分享
2~3歲的孩子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如果沒有大人的監(jiān)督,他們的游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孩子可以自己玩得很好,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dǎo),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社會能力。比如,老師可以跟孩子解釋:“玩具是屬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讓別的小朋友先玩娃娃?!辈⒔趟麄儐柶渌谕婊莸男∨笥眩骸拔铱刹豢梢院湍銈円黄鹜?”若孩子們堅持不愿意一起玩兒,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dǎo)孩子學會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有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dǎo),讓孩子多經(jīng)歷幾次成功的合作游戲,他們心中萌生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并學會體諒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玩具了。
給孩子過生日不要過分隆重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生日過分在意。每逢孩子生日,親戚朋友濟濟一堂,眾星捧月,讓孩子在生日宴會上出盡風頭,這無疑會強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好的方法是孩子生日時,給孩子買些玩具、添件新衣服或特意帶其去公園,既不失愛意又不膨脹自我。
相鄰博客
- 不做焦慮父母(3)--爸爸媽媽說焦慮 [2008-03-17 20:13:00]
- 贊美也可以“教訓(xùn)”孩子 [2008-03-21 21:41:00]
- 關(guān)于父母教育 [2008-04-22 10:30:00]
- 孩子的心理需求淺析(轉(zhuǎn)) [2008-04-23 13:1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