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與家長
一、 家長的使命
蒙特梭利相信,家長的重要使命是為兒童在社會中建立一個正當?shù)淖√?/b>。凡是兒童所需要的事情必須列為優(yōu)先,因為人類要求進步,必須將希望寄托在兒童的身上。可惜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不但將兒童列為第一,反而把金錢投注在不必要的奢侈品及技術的開發(fā)上,不僅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又使地球上的人口過密。
家長們另有一項重大使命:將自然所交托的使命銘記在心,因為孩子是上帝的恩賜,家長必須拯救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正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
我們有許多孩子家長為適應社會而掙扎、努力。拼命掙錢,滿足自己的物質方面的需求。一味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充裕的物質環(huán)境,而忽略孩子真正意義的存在,視兒童為成人照顧的對象,把孩子教給一個學?;蛴變簣@,撒手不管,也不問這個幼兒園教育理念對孩子是否科學,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蛘哐匾u父輩教育我們的方式,直接而草率的把孩子帶入成人的世界,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成熟、自己的完美和正確,讓孩子使用自己的所謂正確經(jīng)驗。
蒙特梭利從科學的角度指出我們人類既然有很高的智商,能成為建筑家、設計家、生產(chǎn)者,改變環(huán)境,為什麼對待兒童卻比蜜峰、昆蟲及其他任何動物要差得多。
父母除了要為孩子爭取在社會中的權力外,還要對自己的孩子的生命與發(fā)展負重大責任。因為孩子出生后頭三年的發(fā)展,其強烈程度與重要性遠遠超過兒童一生中其他任何階段。在這三年中,兒童所經(jīng)歷的變化、適應、成就以及征服環(huán)境,從機能上講要比三歲以后到死的一生的總和還要多。這三年的發(fā)展,可以看作與一生同等重要。這與我們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道理。兒童在三歲之前是毫無排斥的吸收環(huán)境的一切東西。如果成人或略了這一點,將終生造成遺憾。
忽略比打罵更可怕。
二、 母親的重要性
蒙特梭利尤其強調母親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孩子剛出生的這一段時間。孩子剛經(jīng)歷里一種新生存方式,“在一生中再沒有其他的任何時候會有這麼大的沖突與變化,所以這時是在苦難之中?!彼阅赣H必須盡可能與孩子身體接觸,這種接觸有助于孩子適應世界。母親身上有一種看不見但為孩子所熟悉的力量,能使孩子度過這艱難的時刻。雖然孩子在母親的體外,但母親與孩子的天然的感情交流是不會中斷的。例:刨腹產(chǎn)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自閉、情緒不穩(wěn)、感統(tǒng)失調等。
蒙特梭利強調家庭之間要互相交流,母親的工作要社會化。大家同住一個地球,要為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就像當今社會,在交通部門有電車,電力部門有路燈,通訊方面有電話的貢獻一樣。母親的素質影響著整個家族的未來,母親要和幼兒園合作,和幼兒老師合作,共同努力才會使你的孩子發(fā)展好。
三、 父母的責任
蒙特梭利強調父母的責任,但并不意味著父母就有權利控制孩子。孩子有自己建構自我的方式,兒童必須靠自己建構自我。父母只有在孩子需要時進行幫助。父母所擔任的角色是監(jiān)護人,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父母必須承認兒童要成為成人,必須靠他自己。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父母將更可以善盡自己的真正責任。父母的權威并不是來自于自食其力的尊嚴,而是來自于他們能給孩子的幫助。父母真正的偉大權力與尊嚴及賴于此。
父母的責任在于照顧兒童,并喚醒每一個兒童內在的導引能力。
這樣兒童就能獲得發(fā)展自己的能力,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應該從孩子那里學到自己該做些什么。比如:孩子的愛、孩子的執(zhí)著與專心。
因為兒童的發(fā)展是遵循自然法則發(fā)展,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不是操在我們手中。兒童擁有許多知識與智慧,只是因為我們成人不愿放棄我們固有的觀念,怠慢和不虛心使我們無法看到孩子心靈的奇妙,不肯向兒童學習。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艾利豪森強調成長正是一種為人文父母所必須體驗的成長。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首先,要發(fā)展孩子的觀察能力,喜歡和接納孩子。
成人必須相信孩子有內在的建構能力,而且必須能夠放慢自己的步調,學著不妨礙孩子緩慢的成長步調。我們經(jīng)常會禁不住地催促孩子、幫助孩子,“魯莽的拖著孩子做人生的跑步旅行”。(美:費雪。蒙特梭利母親一書)
我們一定要心平氣和,動作緩慢,這樣才讓孩子清楚的觀察到成人動作的全部細節(jié)。如果成人始終不放棄自己所習慣的迅速而有力的步調,那么成人不但無法啟發(fā)兒童;相反地,還會強迫兒童去銘記成人的性格,以成人的意見代替兒童的意見。
其次為保證兒童能夠積極成長,父母必須為孩子預備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
1、 兒童的家必須是一個美的地方??諝狻⒐饩€、溫度和聲音都適合孩子成長。尤其是出生的頭幾天,家里的環(huán)境不要和母體內的環(huán)境差別太大。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世界,也就是他周圍的一切。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及家庭的成員,他要想學說話就得和會使用語言的人呆在一起,否則將無法學會。如索非亞狼孩的故事。要想學會心智方面的東西,就必須與經(jīng)常使用這些能力的人在一起。兒童必須與周圍人交往,才能得到這個團體的禮貌、習慣及習俗。如果孩子受到孤立,就好像孩子生病而被關進育兒室,除了護士外沒有其他伙伴,只有睡覺。。。那么他的成長與發(fā)展便會受到妨礙。
2、 家庭的氛圍必須是寬松的、充滿愛的。這個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體諒,性格溫柔,從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成員。他們遇事商量,從不爭斗、壓制別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互相間充滿愛意,互相給與對方能量。
四、 讓孩子參與成人的生活
雖然孩子會給我們父母惹麻煩,但是父母必須讓孩子參與父母的生活。不然我們的孩子太無聊了,無所事事,孩子就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在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只有挫折感,因而精神上處于空虛饑餓狀態(tài)中。不使孩子孤獨和無助,唯一辦法就是讓他加入社會生活。
當孩子長得越大時就越需要獨立。這會使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的沖突情況增加。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不能完全阻止孩子去看、去聽,通過感官去感知世界。。。。。當孩子會走路、會使用雙手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成人無論多麼愛孩子,總會有不可抗拒的本能想使自己避免孩子的干擾。這種感覺一方面是潛在意識中不愿一個蠻橫不講理的小家伙打擾,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自己的心愛的東西被孩子弄臟了或者弄壞了。(再如孩子打開一本圖書正在專注的觀察時,父母看到了,責任感驅使要給孩子講解,這就打擾了孩子正在建構的專注性,干擾了孩子的內在成長。)
所以,我們的父母雖然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有可能成為孩子生命奮斗過程中的第一個敵人。發(fā)生這樣情況的原因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與成人之間的不同。成人的自我早已形成,而孩子仍然在形成階段。孩子在發(fā)展走路的能力時,成人就可能不斷的干擾孩子,一方面是顧及他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愿意放慢或不能放慢自己的腳步來配合孩子。我們知道孩子的走路是處于一種內在的不可壓制的推動力以及因為它的勇敢與輕率,他像一個勇敢的戰(zhàn)士一樣,冒險犯難。勇猛的邁向勝利。正因為如此,成人才會給與各種保護上的限制,而對孩子來講,就是太多的限制和障礙。雖然孩子的腳已經(jīng)長得很健壯,成人卻不敢給與行動的自由。原因是孩子的腳步比成人小,長時間走路的耐力還不夠,成人又偏偏不改變自己的步伐以適應孩子。
兒童會走路就可以自己探索環(huán)境里的東西,這更是成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所以,成人不但不歡迎孩子的新本事,反而還要盡力限制他。
孩子第一次伸出小手去觸摸東西,這種動作沖動是代表幼兒想洞察世界的自我努力,應該是成人充滿驚奇與尊敬才對。兒童總是喜歡玩弄一下別人正在使用的所有東西。但成人卻害怕兒童伸出小手去動那些無價值、無意義的東西。為了保護這些東西,總是不斷地告訴孩子:不要動手,要安靜。
兒童不是毫無目的的跑、跳或是亂動東西制造混亂,甚至去破壞。兒童是因為看到別人所作的行為而引起建設性的動作沖力。(模仿沖動)他們想模仿的動作通常都是看到成人所做的事情的方法或使用工具的方法。比如:掃地、抹桌、洗餐具、洗衣服、倒水。自己洗澡、自己穿衣、梳頭等。
如果兒童非要動別人的東西,可以給一種替代物。媽媽的梳妝臺、爸爸的書桌、廚房的碗筷、刀子或是客廳的家具,這些地方都有許多迷人的東西,事實上孩子并不是非要某些特定的瓶子、書籍、刀子之類,只要它又可以做同樣動作的東西,他便或得到滿足。
成人容易了解讓孩子去探索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但是要兒童自己自由的探索、嘗試,那將是極其稀罕的事情。尤其是讓嬰兒自由的觀念很容易理解,但做起來就會遇到成人心中復雜想法的阻礙。常有成人雖然愿意讓孩子自由地動手觸摸東西,但總是無法抵抗含糊的沖動,結果變成支配兒童。
幼兒在探索環(huán)境時其實借著支配環(huán)境來達到自己獨立的目的。她靠成人允許他探索環(huán)境以及幫他整理環(huán)境,學習自己做事情,以發(fā)展能力。所以:
蒙特梭利在兒童之家給兒童提供了兒童可以自己動手操作的教誨性材料。(教具)成人應該盡早為兒童提供一些他可以操作、幫助她成長的材料。
這也就是說,兒童使用的可以照顧自己一切的東西都必須和他的身材大小以及能力相匹配,衣架、作的桌椅的尺寸、毛巾架、洗漱的設施。特別是衣服,必須選擇兒童容易自己穿脫的,鞋子要選適合孩子及活動的自己可以穿脫的。
五、 給兒童適當?shù)姆?/b>
蒙特梭利最擔心的便是成人幫助兒童到不必要的程度,致使兒童失去(沒能發(fā)展出)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獨立能力。
現(xiàn)在有很多母親或父親扮演著仆人服侍主人的角色。不是仆人依賴主人,而是主人依賴仆人。事實上,受服侍的人,是受限制的。。。要教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比喂孩子吃飯、幫他洗臉、穿衣困難的多,因為這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做到。但前者是教育家的工作,而后者卻是低級的仆人的工作。如果想要孩子獨立的運用自身的特殊能力,就必須正視這種不必要的幫助是實際是對孩子發(fā)展自然能力的一種阻礙。
如果給孩子太多不必要的服侍,不但會使孩子停留在未發(fā)展的階段,更會形成負面的性格(無助感、專制的習性、)。專制的習性與無助感并存。所以,蒙特梭利說人活著就必須要活動。生命世界中一切都是在活動。人生就是活動的高峰,只有借著活動我們才能找到和達到完善的境界。有些人憎惡環(huán)境,憎惡奮斗努力,這種人的幼兒期一定喜歡被人幫助及服侍。
六、滿足兒童的工作
蒙特梭利認為,我們的文化中成人尚未相信兒童渴望工作。所以當看到兒童渴望工作的事實不但大為驚訝,還會設法阻止這種表現(xiàn)。他只想強迫兒童繼續(xù)玩耍就好。但是,成人必須學著承認兒童對工作的本能,更應該協(xié)助兒童工作。我們必須放棄兒童喜歡玩耍的想法——兒童通過工作建構自我。
教育的基礎必須要奠定以下事實:兒童的快樂在于完成對她年齡來說比較困難的事情;兒童真正的滿足在于能夠對手中的工作付出最大的努力;兒童的幸福在于能以卓越的方式來進行有良好引導的身心活動;兒童的智力、體力、與精力都來自于練習與經(jīng)驗。
經(jīng)神學家艾里克森曾將兒童對工作以及成就感的需求描述為“嬰兒期邁向主體性”的第一步,也是自我尊重的實際表現(xiàn)。
無意義的贊美以及故示親切的鼓勵是騙不了正在工作中的兒童的。。。兒童的自我本體要想獲得真正的力量,只有從對真實的成就能專心專注與始終如一的認知才可得,也就是說,要獲得我們的文化中有意義的成就。無意義的稱贊只會干擾兒童,是他們沒有自我評量的明確基準。
玩具:
玩具不能滿足兒童成長及參與真實世界的需要。玩具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和厭倦。它不會使兒童的精神達到任何的集中。玩具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設計,并且容易使孩子的心智墜入幻想。
因此,我們必須在兒童的環(huán)境里預備一些能發(fā)展智力、助長兒童發(fā)展的特殊活動。兒童的小手需要做的工作需要“活動的動機”,而這要以適當?shù)奈锲繁憩F(xiàn)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誨性的材料-----教具
教具則是幫助兒童自我建構的智性工具。玩具之所以被孩子丟棄,是因為玩具無法與現(xiàn)實接觸。當孩子有了一些適合自己身材大小的東西可用時,便會像成人一樣積極工作;結果他的性格會完全變的寧靜而滿足。
父母必須:
1、仔細觀察兒童,看他從環(huán)境中自動選擇哪一種活動。2、將活動整理成適合兒童的程度,3、擴大活動范圍及種類。4、活動越單純越適合兒童。5、最重要的是對兒童的教導要用間接的方式,口頭上的教學只會使兒童注意力分散。6、父母盡可能讓孩子參與自己的活動。
家長若想在家中從事學習的預備活動,必須實實在在認清自己及孩子的性格,了解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并檢討一下學習的動機。過于熱心、指導過多,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對孩子期望過高,會使孩子常處于緊張與不安之中。
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當中,父母必須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只有成熟又自信的父母才會給孩子發(fā)展真正的自由所必須的指導、限制及領導能力。自由不是將父母責任和義務降到最低。自由也不是從父母和教師那里獲得解放的自由,更不是脫離自然法則無視國家、社會規(guī)范的自由,自由是為了讓孩子自我發(fā)展及自我實現(xiàn)所需的最大自由,自由與社會公德并行不悖。也就是說,自由是無限制做對的事。孫瑞雪老師說,:只要孩子在不傷害環(huán)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一切行為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