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應”,是指在特定的情緒環(huán)境或其他條件下,某些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反應和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效應是一種潛藏在人腦中的潛意識能量。尊重潛意識、了解一些孩子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應該善加運用或盡量避免的心理效應,會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
那么,我們就從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來分析咱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遵循或違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應:
片段:峰峰已經(jīng)是初一的學生了,可是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習不用功、作業(yè)總是拖拖拉拉、挑食——愛吃肉不愛吃蔬菜、練小提琴不能持之以恒、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等等。這些問題令家長非??鄲溃?span id="w7t8nf2"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2%E8%C2%E8">媽媽發(fā)現(xiàn)峰峰也有自己的愛好,他喜歡玩游戲、上網(wǎng)、踢球、看動畫片、喝飲料。于是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列出了下面的這個清單,并將它貼到靠峰峰寫字臺的墻上,這樣他就可以時常受到提醒:要玩游戲先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yè);要出去踢球,首先打掃完自己的房間;要看動畫片,首先洗完自己的襪子;要喝飲料,必須吃蔬菜;要出去玩,必須練習20分鐘的小提琴;要周末去游樂場本周必須早睡早起;要買電腦,期中考試必須取得好成績;當然,在旁邊還有一張完成情況登記表。這樣有甜頭可嘗,峰峰的表現(xiàn)是一周比一周好。家長的這種手段來自于美國心理學家大衛(wèi).普雷馬克提出的一種原理:
即,可以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率活動的發(fā)生。這一原理叫著“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原則。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我們,我們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情。
1959年普雷克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孩子們從兩種活動中選一種:玩彈球游戲機或吃糖。有的孩子選擇了前者,一些孩子選擇了后者。有趣的是,對于喜歡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為強化物,便可增加他們玩彈球游戲機的頻率;相對更喜歡玩彈球游戲機的孩子,如果把玩彈球游戲機作為強化物,則可提高他們吃糖的數(shù)量。這種要想B,除非A的普雷馬克原理是家長幫助孩子克服某些缺點的一個不錯的妙方。
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預防針效應 [2008-12-27 17:20: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二:椰殼效應 [2008-12-27 17:22: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二十:心理暗示 [2008-12-27 17:32: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九:PAC理論 [2008-12-27 17:3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