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分析)
“心理效應”,是指在特定的情緒環(huán)境或其他條件下,某些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反應和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效應是一種潛藏在人腦中的潛意識能量。尊重潛意識、了解一些孩子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應該善加運用或盡量避免的心理效應,會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那么,我們就從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來分析咱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遵循或違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應:
片段:有一項調查顯示,現(xiàn)在孩子對家長的認可度低得不可想象。有的孩子說:“我爸爸總是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好像誰欠他一大筆錢似的”;有的孩子說:“我媽媽就像個老太婆,整天嘮嘮叨叨讓人煩死了”;有的孩子說:“我爸爸特不講理,只允許他發(fā)脾氣罵人,就不允許你反駁解釋。為什么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現(xiàn)在越來越低了呢?
加拿大心理學家柏恩于1964年《人們玩的游戲》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著名的理論PAC理論又稱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格結構分析理論。
柏恩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tài)構成的,即“父母”心態(tài)、“成人”心態(tài)、“兒童”心態(tài)構成。因為在英語中,父母寫成Parent、成人寫成Adult、兒童寫成Child,所以,三種心態(tài)分別取各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簡寫為P心態(tài)、A心態(tài)和C心態(tài),整個理論也簡稱為PAC理論。
每一種心態(tài)都不是絕對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態(tài)有權威、主觀的一面,也有關心、愛護的一面;成人心態(tài)有客觀、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兒童心態(tài)有幼稚、沖突的一面,也有活潑、可愛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根據(jù)場合需要,及時進行心態(tài)轉換,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應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為,理智地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在生活過程中,家長則應用父母的心態(tài)支配自己的行為,關心孩子的起居、愛護孩子;在休閑娛樂過程中,家長則應該以兒童心態(tài),融入孩子當中作他們的伙伴。適時地運用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能適應孩子的心態(tài)和需求。這樣才能有效實施家庭教育的各種目標。如果家長總將自己的心態(tài)放在成人心態(tài)上不變,那么,孩子對你會敬而遠之;如果家長總是父母的心態(tài),孩子處處被管、被照顧,則出現(xiàn)厭煩和逃避的心態(tài);如果家長總是兒童心態(tài),時間長了威信也就沒了。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現(xiàn)心態(tài)是失衡,導致PAC理論出錯位、僵化的現(xiàn)象。
來自:互聯(lián)網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二:椰殼效應 [2008-12-27 17:22: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二十:心理暗示 [2008-12-27 17:32: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四:普雷馬克原理 [2008-12-27 17:33:00]
- 親子溝通七大秘法 [2008-12-29 21:0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