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境性”到“選擇性”——幼兒行為動機發(fā)展(三)
張樹俊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2~3歲的孩子到街上,看見什么就要什么,而3~4歲,特別是5~6歲的孩子則不然,選準了的東西他們才要,而自己選不中的東西再好,他也不要。孩子的這一行為現(xiàn)象通常反映了孩子心理動機發(fā)展變化的一個特點,這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的產(chǎn)生已經(jīng)從受情境性影響發(fā)展到有選擇性的控制。
所謂動機的情境性影響,就是指孩子的動機主要隨環(huán)境的刺激變化而變化。因為2~3歲幼兒的需要(生理需要除外)主要是由當前外部刺激引起的,這種需要的強度由外部刺激的強度所決定。凡是能引起暫時愉悅的事件或事物都可以引起孩子某些行為的動機?!缎∝堘烎~》的故事便能說明這一點。小貓釣不到魚,不只是小貓的耐心問題,還有小貓受環(huán)境的感染問題。蝴蝶飛來了,小貓就想捉蝴蝶,這說明小貓的行為動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為什么2~3歲的幼兒的行為動機會隨情境的變化而產(chǎn)生呢?這里有三個心理因素。一是被動因素。眾所周知,2~3歲的幼兒受動性強,缺乏一種主體性,且自我選擇力差,不能確定什么刺激對己有利,什么刺激對己無利。二是缺乏穩(wěn)定性因素。2~3歲幼兒由于心理發(fā)展的局限性,自控能力差,他們難以將自己的動機穩(wěn)定在一個方面,凡是新異的、活動性的新刺激都能使他們改變已有的動機。三是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幼兒初期的活動往往是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的,他們的活動大多數(shù)是無意識行為。從上述三點來看,2~3歲的幼兒的行為動機的產(chǎn)生主要是受情境影響的。
孩子到3~4歲以后,這種情形已明顯減少。他們的行為已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看:首先,3~4歲的幼兒已經(jīng)從主體快樂體驗走向注意別人的看法。如來自別人的愛、關(guān)心、贊成、贊揚和獎勵等。他們這時往往信賴別人而不信賴自己,在他自己的快樂和來自別人的贊成之間進行困難抉擇的幼兒,一般來說他們選擇別人的贊成,然后,通過壓抑或讓它消失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快樂,或依靠意志力不去注意它。其次,從幼兒的自我評價來看,早期幼兒往往不從具體事實出發(fā),而從情緒出發(fā)進行自我評價,幼兒最初的自我評價幾乎沒有理智成分,而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幼兒對自己過高的評價漸趨隱蔽。例如,有的孩子想說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說:“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樣?!被蛘f:“我不說。”這說明,中后期幼兒的理智成分增加了,孩子會根據(jù)理智來判斷、分析和評價事物,也就是說孩子的受動性減少了,主體性增強了。
再次,從活動的目的方向性來看,早期幼兒的心理活動主要是無意的或不隨意的,他們的心理活動主要受外來影響和支配,而中后期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有意的或隨意的心理活動,這時他們大多數(shù)心理活動可以由自己的意識控制。事實證明,幼兒心理活動的自覺性總是在不斷提高的,因而幼兒行為動機的發(fā)展也總是從受情境的影響為主向以自我控制的選擇性為主轉(zhuǎn)化。
幼兒行為動機發(fā)展的這一特點提示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注意這一點,即推動幼兒的選擇。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最終必須自己為自己進行選擇,別人不能經(jīng)常為他選擇。如果總是依靠別人為他選擇,不僅會使他衰弱下去,削弱他的自信心,而且會使他對于自己經(jīng)驗中的內(nèi)在快樂,對于自己的沖動、判斷和情感的覺察能力發(fā)生混亂。所以推動幼兒的選擇性對于促進他們成長大有好處。況且從幼兒本身來看,讓他們提高選擇性,也有利于幫助他們擺脫情境的困擾,從自我的自由選擇中獲得主觀的快樂體驗。要推動幼兒的選擇,家長必須注意抓好兩點,一是提高幼兒的選擇力。家長長方面要指導孩
子進行選擇,一方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讓孩子在自我選擇的活動實踐中提高選擇能力。二是要幫助孩子提高抗干擾的能力。這主要是要在孩子心理活動的條理性、穩(wěn)定性和控制力上下功夫。
相鄰博客
- 從“為我”走向“為他”(動機發(fā)展1)(轉(zhuǎn)) [2009-11-04 13:51:00]
- 從“零亂”走向“體系”(動機發(fā)展2)(轉(zhuǎn)) [2009-11-04 13:56:00]
- 早期教育是旅程而非賽跑(轉(zhuǎn)) [2009-11-07 09:02:00]
- 為父母的面子而讀書 (轉(zhuǎn)) [2009-11-07 09:0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