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青春期后,許多孩子不再遵從和依賴父母,脾氣也由溫順乖巧變得暴躁倔強,有時甚至顯得非常逆反,親子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親子沖突頻頻發(fā)生。
如今,女孩在11歲~13歲,男孩在12歲~14歲,就逐步進入青春發(fā)育期,有少數(shù)孩子還可能比同齡人稍早,只要身體健康,都屬于正常發(fā)育。青春期被稱為"疾風暴雨的時期",也是人生發(fā)展的"危險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做父母的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孩子不愛理睬我們了?""父母關心孩子的學習為什么令他反感?難道應該支持他‘不務正業(yè)‘嗎?""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看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犯了什么法?為這小事孩子竟離家出走?""我們也有高學歷,可孩子卻總說我們‘老土‘,怎么就是與孩子找不到共同話題?""趕時髦、追星、上網(wǎng)是很危險、易越軌的行為,孩子聽不進警告怎么辦?"
父母們應該意識到,您面對的不只是自家的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個龐大雄壯的"青春陣營"和"青春軍團"!父母處于"弱勢地位",無法與這個蓬勃發(fā)展的青春團隊直接對抗和較量。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齡人群體的影響,他們想的事情多了,頭腦復雜了,變得不那么"聽話"了,同伴的影響往往超越了父母的權威。
但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仍舊把子女當做"小孩子",包辦代替,獨斷專行。而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速度大大超越過去,向父母們提出種種新的挑戰(zhàn)。例如,一名認為自己太胖的初中女生因盲目減肥,引起營養(yǎng)不良、閉經(jīng),終于被迫休學;一名男生以為自己生殖器短小而嚴重自卑,有手淫行為不能克制,情緒憂郁,多次自殺未遂,他們的父母卻還蒙在鼓里,當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而萬分沮喪。
這兩個實例都是"青春期體象煩惱",又稱為"體象意識問題",也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話《丑小鴨》中所描述的"丑小鴨情結"。少男少女焦慮緊張、心里煩躁不安,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性發(fā)育存在各種疑惑,以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因此出現(xiàn)自責、自卑心理。少男少女對自身性發(fā)育的無知,可能導致青春期一系列心理障礙。性格內(nèi)向、偏執(zhí)的孩子,對有關性方面的問題感到難于啟齒,一般都不會跟父母說,有可能誘發(fā)極端的心理行為。這時,父母要注意以各種方式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多聽少說,這樣才能夠深入孩子的內(nèi)心。心理溝通,是家庭教育的捷徑。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容易的,這里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1.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父母要善于無條件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態(tài)度誠懇。
2.學習孩子感興趣的東西。父母不妨花點時間體驗一下孩子迷戀的漫畫書、流行音樂、網(wǎng)絡等等,不要輕易做道德評價,而要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追求的合理性。
3.積極調(diào)整親子關系。父母要將孩子作為寶貴的"家庭資源",在情感交流上親子之間要力爭達到"信息平衡",放棄自以為"永遠正確"的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向孩子學習。
4.多聽聽孩子的意見。重要的家事,父母可開誠布公地告訴孩子,聽聽孩子的意見,這樣有助于創(chuàng)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氣氛。
對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忌諱消極的評價、無情的斥責、不斷的猜疑、無理的苛求、空洞的說教、自私的溺愛。要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幫助他們解除青春期的種種煩惱,父母們應該用對待青年、成人的態(tài)度,來引導少男少女明確自己"準青年"的身份。父母應盡早放手,做一個稱職的孩子"成長參謀",讓孩子學會獨立地思考,自覺地行動。順應,才是因勢利導的科學態(tài)度和家教上策;順應,才可能被孩子視為朋友。
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就像蓬勃生長的小樹,有頑強的生命力,要給它充足的陽光、空氣、營養(yǎng)和水分,這就是理解。但他們精力旺盛,充滿夢想和愿望,可能長出歪斜的枝杈。所以,要及時修剪多余的枝杈,保持樹干的筆直和樹冠的豐滿,這就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每一位父母只要比孩子"高明一點點",就可以做一個好園丁,抓住這青春加速成長的關鍵期。
http://baby.360edu.com/Article/jjbk/qinzi/200709/20070926032924.html
朱洪艷收錄
相鄰博客
-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王廷君) [2010-05-11 13:17:00]
- 如何與2至3個月大的寶寶溝通(轉自早期教育中心) [2010-05-14 12:02:00]
- 家長如何用非語言教育孩子(轉) [2010-05-14 12:21:00]
- 和孩子溝通的9個秘訣 [2010-05-19 15: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