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件是“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孩子無條件的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回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chǎn)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而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勇氣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個是“鼓勵”
美國一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非常偏激的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么別的方法!”我認為這句話中當中80%的成分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勵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可是大多數(shù)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的孩子都比你強的多1’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個工具是“表揚”
表揚是孩子作對行為、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當孩子的一個行為作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所以表揚是家長經(jīng)常要作的行為。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yōu)良的行為,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就意味著事情做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
第四個工具是“確認”
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這里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培養(yǎng)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是不會自動知道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shù)慕Y果。比如去年美國雙子大廈被炸,我女兒的班級產(chǎn)生了爭論。他回家跟我講時說:“爸,要把我嚇死了!”我說:“怎摸了?”他說:“今天我們老師讓同學們討論一下雙子大廈該不該被炸?我們班男生一起喊‘該炸’然后,老師說‘我覺得也該炸1’我們班有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不該炸,里面有那摸多無辜的人,這是針對政府的行為他們不該炸無辜的平民!’我們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們老師不但不制止,還說‘我認為美國人太氣人了!應該炸!‘“我問女兒:”你怎默認為的/“他說;”太不應該炸了!老師不該這呀!我告訴他:“你是對的,恐怖分子是人類的敵人,傷害無辜的人,這是對生命的殘害!”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五個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長來找我咨詢,對我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么也不跟我說!我問什么原因?他說不知道。如果你去投醫(yī)醫(yī)生什么都不問,就給你開藥方,那他百分之百是個江湖郎中!一個孩子行為出現(xiàn)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你想討秘方,我開玩笑地說“打”。有很多學校的家長會就是這樣給家長開秘方的。這么武斷!拿人當玩笑一樣!事情不是這么簡單的,家長和孩子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孩子從一生下來,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樣平等的。你要把他當成和你一樣的人來看待!在能力上,要考慮到孩子是待培養(yǎng)的,是需要你努力不斷培養(yǎng)的小動物。我們很多家長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么會!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在于批評、苛責。假如說你有工作上的煩惱,來找我談談,我什么也不問,劈頭蓋臉把你一頓數(shù)落,你肯定覺得董老師是不是有毛病,都沒搞清是怎摸回事就罵我一頓??墒俏覀兒芏嗉议L對孩子卻是不問原由,開口就批。在理解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帶任何的價值批判,單純聽孩子說他有什么理由。我請家長記住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絕對的理由!”孩子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對的!或說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變他的缺點是不行的。如果你們不能彼此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無法搞清他行為的原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別人心靈相通,感覺自己有能力溝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動,這是親子關系就穩(wěn)定了。
第六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人本身!我在大四時讀了蘇霍萬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正式這本書引發(fā)了我對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對教育進行了這摸多年的研究。有一句話很深刻,但在那里并沒有完全理解。這句話簡單的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在人的環(huán)境下才能成長完整意義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別人的存在,對它確認、理解、鼓勵,最后他得以建立獨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長處于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chǎn)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也就沒有辦法成長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fā)孩子,其實大錯特錯。假設在此時此刻,讓孩子選擇給他一百快錢或父母用一小時來陪他,來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會選擇一百塊錢。這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真實的需要,他的潛意識里更需要父母用一小時確認他的價值,伴隨他成長!我們既要在主體資格上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又要在思維方式上考慮到他的人格是待發(fā)育的、能力是待培養(yǎng)的,所以,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意思。這也是兒科醫(yī)生難當?shù)脑?。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那里不舒服,醫(yī)生必須像獸醫(yī)對待小動物那樣去了解、去觀察。孩子缺乏父母的愛,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體會、去陪伴孩子!通過陪伴了解孩子,通過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第七個工具是“批評”
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是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wěn)定!這樣批評才能起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直指行為的、不損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評,這時,批評只能起副作用。批評是非常專業(yè)的事情,沒有經(jīng)過訓練,很少人會把批評作對。因此,最保險的方法是盡量不用批評。
家庭教育真正的目的——培養(yǎng)真正的人
我們有些家長腦海里,只是盯著上大學。我認為大學無論如何要上,這是沒問題的。在辦家長課程的過程中,我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悖論:我是非常反對以上大學為誘惑,讓家長來聽課的,但在家長的腦海中,你不說培養(yǎng)孩子上大學他就不來聽你的課!我認為,培養(yǎng)孩子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是必須做的。讓孩子上大學不是目標大了,而是目標小了!上大學就相當于讓孩子吃一頓糖三焦一樣。我打這個比喻的背景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人民日報》做過一個調查,問一個農(nóng)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是什么樣的?農(nóng)民想了半天說:“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讓我吃糖三角!”有很多家長想讓孩子上大學的心情和那個農(nóng)民想吃糖三角是一樣的!不是目標大了,是小了!上大學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接受的教育,我們高中生考大學的升學率已經(jīng)達到50%了,10年內(nèi)達到60%是沒有問題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學,而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這是每個家長都應真真切切銘記在心的!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止是高智商的人,還應該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對我們的社會有正面價值的人。這樣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對家長來說,你的兒子、女兒碩士畢業(yè)了,博士畢業(yè)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事業(yè)無成,作為家長我們應做和感想。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真正的人!讓他幸福、成功、快樂!讓他通過上大學這個渠道來達到生命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總思路是引發(fā)孩子成長的動力
我相信80%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頭腦沒有自覺的、系統(tǒng)的思路。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不斷的講道理、告訴他應該怎么怎么做,而是我們要從他的角度出發(fā),看什么能把他激勵起來,使他自己能夠學習、能夠成長、能夠探索自然、能夠探索人與人的關系、探索社會……也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我們是在引發(fā)他成長的動力!而不是我們要他怎樣。要他自己想成為一個男子漢,而不是你強迫他去成為一個男子漢。當一個人有了成長的動力,一切事情都好辦了他想成長、想學習新的行為,他會有動力去完成。如果孩子主動學習,想報這個班、那個班,想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人格,想有好的品質,孩子的幸運之神降臨了。而沒引發(fā)出孩子成長的動力,不厭其煩的講道理是毫無效果的!當我們把孩子當作“人”而不是“物”來對待,這個思路就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向孩子示范正取的行為是什么樣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幸??鞓返娜松鞘裁礃拥?、學習好了以后會怎么樣……。讓他自己來選擇,誘導他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引發(fā)它成長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家庭教育的“高壓線”
在親子關系模型中最后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的高壓線”。所謂的高壓線是我們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絕對不能碰的,碰到就死!
第一條高壓線是忽略孩子的存在
在孩子生命早期1-3歲間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的解釋家長不聽,這時第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罵孩子還嚴重的惡習。我們頭腦中的觀念的是:孩子還小,還不懂事!我們認為孩子懂事時,再去注意聽他說話,就可以了。有個5歲的小男孩,他母親穿著背心、短褲,他早上起來看見他媽媽就說:“媽媽,我要和你說句話……”他媽媽著急說:“等一會,等一會!”然后,領著孩子去超市,在超市里,孩子說:“媽媽,我要和你說句話……”,他媽媽說:“等一會,等一會 !”然后買了牛奶、面包往回走,和相遇的熟人打招呼。回家路上孩子又說:“媽媽,我要和你說句話”媽媽說“等一會,等一會!”終于到家了,媽媽說:“好了,這回你說吧!”“媽媽,你短褲前邊的拉鏈沒拉上!”我們太多的家長沒有耐心去聽孩子的說話!孩子要買什么東西,我們認為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理睬,根本不聽他的理由!我在重復一遍:任何一個孩子的任何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合理的理由!你必須聽明白他的理由,然后告訴他哪個成立,哪個不成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否則的話,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根高壓線:破壞性的批評
破壞性的批評是扼殺孩子自尊心的最重要殺手,我們很多家長,批評已成為頑固性的痼疾。對孩子除非不說話,說話就是批評。我們自己認為批評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改正孩子的缺點。事實上,破壞性的批評的結果與我們希望達到的結果完全相反,我們本來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反而把缺點給鞏固下來了。我們希望激發(fā)孩子成長的動力。我們希望孩子完美,卻把孩子弄的沒皮沒臉,自尊心沒喪失殆盡。
第三根高壓線:強迫
父母強迫孩子做事請,會扼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而且形成被動的習慣。我們知道學習是腦力勞動,他需要學習者處于主動狀態(tài),他自己處于主動狀態(tài),他自己主動想學習,才能學習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勞累。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厭倦學習,那么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他很難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后會成為一個被動的人,那時他一生不幸的根源。
家庭教育的“陷阱”
所謂“陷阱”,就是表面上看沒有問題,有道理,但實際上是災難!
第一個陷阱是“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就是說我們家長不能無條件的愛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后我們在給予孩子與之相應的愛。我們與孩子的關系成了生意關系。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的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會愛自己。孩子的意識深層感覺的是恥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因人間,愛的可貴性在于它的無條件性。無論在成人世界還是在親子關系中,有條件的愛都是愛的“偽造品”。
第二是“家長輸不起的心態(tài)”
今天就有個家長對我說:“我真的輸不起了!”為什么呢?我們生怕孩子不學好!“那咋辦?就這一個孩子!”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當你說出“輸不起”三個字時,他已經(jīng)輸了!因為你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輸家的位置上了。你沒有絕對信任孩子會上大學,會做出有價值的貢獻!你是站在錯誤的角度上看孩子:這孩子可能是流氓,可能做不該做的事……你越是擔心,就越加倍看守孩子,最后導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責任、主動精神被加速的扼殺!因為有輸不起的心態(tài),我們家長嚴格監(jiān)視孩子的一言一行。然后幫他做所有的事,告訴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特別是看到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有壞的行為苗頭,我們就越發(fā)擔心,越擔心就越緊張,越緊張越進行破壞性的批評,最后孩子真的學壞了!這好比孩子站在萬丈懸崖上,有掉下去的危險,家長在后面以白米沖刺的速度沖上去救孩子,結果可想而知。真實的邏輯是怎樣的呢?80%的孩子被我們親手推了下去!這個時候真正應該做的是放松,相信孩子沒問題,然后通過與孩子建立良性關系來把孩子拉回來。
以上是整個親子關系模型圖的內(nèi)容,它代筆我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論基礎。這個模型反映了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關系:我們家長需要做什么,使用什么工具,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思路是什么,高壓線在什么地方,我們不能碰,陷阱再什么地方……
如果我們能夠循著親子關系模型所設計的線路來扮演家長的角色,我們教育孩子將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源自:u/4895/archives/2008/20089188540.html
朱洪艷收錄
相鄰博客
- 三種有助于加強與孩子間關系的方法(轉) [2010-07-13 12:12:00]
- 親子關系模型解讀1(董進宇) [2010-07-13 12:15:00]
- 家長和孩子之間應當保持什么關系?(石貞華) [2010-07-13 12:34:00]
- 創(chuàng)造良好的親子關系(轉) [2010-07-13 12: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