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主持人:剛才談到了25歲青春期的問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我們十幾歲,剛剛覺得自己長大了,可能和父母一下子就產(chǎn)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距離。當我們漸漸長大了,懂事了,反而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縮小了。這和您剛才所談到的25歲青春期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呢?是不是在子女真正過了25歲青春期以后,才算是真正長大了,才能夠理解自己的父母?
郭蓄芳:這是一個心理逆反期的必經(jīng)過程。依賴與反依賴,一個青年人的成長,就是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斗爭,一個孩子從小一定是要依賴父母才可以長大,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需要獨立??墒沁@時候又沒有完全具有獨立的能力,既想獨立,又不知道怎么獨立。生活方面,尤其是經(jīng)濟方面,住房方面又需要依賴父母,可是心里又想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父母原來很習慣對他的控制,也跟習慣于子女依賴于父母,這是給每個人心理上一種有價值的感覺。彼此都要經(jīng)過這樣一番斗爭。當一個青年人成長,過了青春期以后,也許青春期在18歲以后就可以走入成年,也許到25歲才可以。當他過了自己的青春期以后,就已經(jīng)和父母形成了一種新的平衡,就是在新的層面上達到了穩(wěn)定,什么事情可以和父母商量,什么事情要自己作主,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心理的成熟,也對父母更理解,更不限于依賴與反依賴的矛盾和斗爭的境地中去。
網(wǎng)友:我的孩子現(xiàn)在正在進入青春期,作為母親,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劉華清:剛才郭主任談的問題是很好的,也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大多數(shù)的父母,特別是傳統(tǒng)的父母親都不太希望孩子這么快長大,都希望孩子永遠停留在5歲以內,這樣最好。孩子長到17、18歲,15、16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媽媽和5歲孩子的媽媽是不一樣的。往往孩子長大了,父母親還沒有長大,就是對孩子的心理空間,孩子的教育還沒有長大。我曾經(jīng)參加過家庭教育心理學的研討會,很多家長問心理專家,我們怎樣能和孩子溝通,怎樣能教育好孩子?怎樣讓青春期的孩子聽話?我們的專家告訴家長,有三個秘訣。第一個秘訣是商討,商量和討論。第二個秘訣還是商討。第三個秘訣還是商討。這個商討背后有很多的東西,我們要和孩子真正地作朋友,不是以家長的意志為中心。很多小皇帝,看起來是以孩子的意志為中心,實際上是以家長的意志為中心,你不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這樣就沒有考慮到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孩子有自己的權利,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和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真正和地和孩子做朋友,做一個坦誠交流的朋友,要耐心地聽孩子的意見。上帝制造了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要靜下心來聽孩子說什么,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談話。往往家長就說,你瞎說什么,你好好學習去。這樣命令、否定的口氣對孩子都是一個傷害,我們應該和孩子進行商討。
網(wǎng)友:請教心理專家,前妻經(jīng)常和孩子說我的壞話,甚至很難聽,搞得孩子不愿意跟我接近,我應該怎么辦呢?
劉華清:很多離異的夫妻為了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怒氣和對前妻(夫)的憤恨,把恨意加在孩子身上。離婚的夫妻,最痛苦的是無辜的孩子,孩子在中間是最不舒服的。剛才提到應該怎么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經(jīng)驗,每個人的背景和文化,以及性格不同,也許有自己的方法來處理這些麻煩。
網(wǎng)友:我經(jīng)常跟我媽媽鬧別扭,但是從主觀上講,我們都想和對方很好地相處,但是到了一起就經(jīng)常吵嘴。我們應該怎么辦?
郭蓄芳:吵架是家庭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一個事情,尤其是在心理逆反期的青年人,是很容易和母親吵架的。我看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年輕人,雖然是在吵架,但是心里都在愛對方,假如沒有愛,就沒有必要去吵架。所以你想想,跟母親吵架,是表達愛的唯一方式嗎?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能否坐下來,跟母親好好談,到底需要對方什么。
主持人:說到表達方式,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心理專家。我們中國人一般來說是非常不善于表達感情的,特別是對自己的父母。天天朝夕相處,生活在一起,沒有必要說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話。這樣長期下去,會否對母子關系造成什么不好的影響?或者說應該去改變我們的表達方式?
郭蓄芳:東方的文化是一個羞于說愛的文化,很少有父母會說孩子我很愛你,孩子也很少說母親我很愛你。我見到一些青年的父母接受了西方新的思潮,會親孩子,告訴孩子我愛你,有時候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單純模仿,在學校抱著同學,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去親,還說我愛你,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我們東方人羞于直接用言語表達我們的愛,并不是說我們不能用其他的方式表達愛。
劉華清:比如說一個延伸,一個笑臉,用手撫摸孩子的頭,或者是給孩子送一件心愛的禮物,這也是表達愛,傳遞愛的一個方式。
屈英:好象不單單是一個表達愛的問題,中國人好象很吝惜表揚,你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可以去表揚他,去發(fā)現(xiàn)他的好處,給他一些贊美的話,這樣會使大家的心情好起來?,F(xiàn)在母親對孩子更多的是批評或指責,或者就是教育。
主持人:實際上這種母子關系是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已經(jīng)形成的一種習慣,想要改的話,并不是說能一下子改過來的,也應該順其自然,尋找一種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式。
網(wǎng)友:我可能有些戀母,專家在平常工作中接觸過這樣的案例嗎?
郭蓄芳: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每一個男孩子都是戀母的,每一個女孩子都是戀父的,這是心理學派的一種理論。是弗羅伊德精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開辟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開端。就是孩子與父母關系之間的關系,戀父和戀母情結的一個研究,很正常,每個人都有,如果說這個網(wǎng)友覺得這個情結已經(jīng)達到很難處理的問題,這個情況下,最好是建議你找精神分析師做一下治療,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對異性父母的愛多一些呢?仔細想想,往往有一點。
主持人:正常范圍內,還是達到了病態(tài),之間有界定呢?
郭蓄芳:形不形成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核心問題,用這個方法來界定,如果你的家庭生活狀況很好,你可能就把這個問題看重了。如果已經(jīng)影響到你的生活、學習、工作,或者使你精神很痛苦,就要求助于專業(yè)醫(yī)生。
主持人: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想得太嚴重,只要當做正常的現(xiàn)象來看待,反而會效果更好一些。
劉華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問題,無論是成長的問題,還是婚姻的問題,還是考試、工作的問題,還是人際關系的問題,你有,我有,他有。在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很多人到心理診所找心理醫(yī)生幫助,并不是因為有精神問題,或者有更大的麻煩。我們剛才說到過社會交往,學習的方法,考試的焦慮,和母女、母子的關系問題。到心理診所看心理醫(yī)生,不是就是說大的問題,而是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一種象征。在西方有地位的人才看心理醫(yī)生,國內也慢慢有這種趨勢了。
網(wǎng)友:母親節(jié)送母親什么是最合適的?
屈英:我想讓母親好好休息一天,給她做一頓非常好的、豐盛的午餐。
劉華清:我的想法是不局限于這個節(jié)日,我只要對我的母親心存感激,我要經(jīng)常表達對母親的愛,包括各式各樣的方式。
郭蓄芳:我想每個人在想送母親什么禮物的時候,應該先看看你的母親需要什么,也就是說投其所好。如果送給母親的東西,是她不喜歡的,那有什么意義呢?屈主任的母親是很辛苦的,可能那一天要放松一下。我的母親非常關注健康問題,我要送一臺她所喜歡的健康治療儀。每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只要喜歡,送給她,她就一定會高興。
屈英:我覺得送鮮花,送禮物不如送母親一個最好的心情。
主持人:謝謝三位老師,今天的聊天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網(wǎng)友,再見。
劉華清:感謝各位網(wǎng)友陪我們走過一個小時,謝謝你們。
郭蓄芳:謝謝大家。
相鄰博客
- 由溫尼科特的親子關系理論看當前社會病態(tài)人格特質之形成 [2008-12-26 08:41:00]
- 文化反哺--當代中國親子關系的新模式 [2009-01-06 15:23:00]
- 親子關系 [2009-01-06 15:46:00]
- 中國城市居民親子關系調查:母女交流比母子多 [2009-01-06 16:0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