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過年為什么要放爆竹
除夕的夜間,人們通宵不睡,說是叫“守歲”。待到半夜零點時,大家一齊燃放爆竹,辭舊迎新。
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猛獸,見了人畜就吃,十分可怕。天神把它鎖在深山里,只許它在除夕的夜間出來一次。人們在這天夜里一夜不睡,持刀操棒和它搏斗。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年”這個怪物最怕竹子燒裂爆炸的響聲,于是人們就攏起火堆燒烤青竹。竹子受熱,爆裂開來。發(fā)出乒乒乓乓的響聲,就叫它爆竹。因為那時還沒有發(fā)明火藥,也沒有鞭炮,只好采取這種辦法。后來發(fā)明了火藥,制成了鞭炮,也就沿用了習慣的名稱,把鞭炮有時也稱為爆竹了。據(jù)說放爆竹是為了嚇跑害人的怪物,也有的說放爆竹是為了驅(qū)鬼避邪。如今過年過節(jié),為了熱鬧,除了放爆竹外,還燃放五彩繽紛的煙火,就顯得更熱鬧了。
43、為什么除夕要吃團圓飯
除夕這天夜晚,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大家舉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飯。在外地的家庭成員,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趕回家,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古時候吃年夜飯時,桌上放一個燒得很旺的火爐,全家人圍著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表示日子過得紅火興旺。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因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過年才團聚在一起,特別重視除夕的團圓。這天的飯菜也很講究,而且含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方說一定要有一盤魚。因“魚”和“余”諧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還有叫“富永”之類的糕點,象征著永遠富裕。
古人用餐時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飯時,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遠歡樂團聚的意思。
44、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賽龍舟吃粽子
據(jù)說,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2200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著名詩人,由于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納他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
但據(jù)記載,早在屈原之前,就有類似的風俗了。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品德高尚。詩篇感人,人們敬重他,便把這些活動和救屈原聯(lián)系起來,而且很快傳遍南北各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
45、五月五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艾掛蒲
端午節(jié)在門上插艾掛蒲的風俗歷史悠久。在這天清晨天不亮的時候,青年男女要到野外去采艾和割蒲。東方剛放亮,懷抱艾蒲而歸的人們就把它整理好懸掛在門上。經(jīng)過這一裝飾,房門上翠綠清新,室內(nèi)艾香飄逸,沁人心脾。
這天為什么要插艾掛蒲呢?傳說是用這種方式來避邪除害。門上掛的艾被扎得像戰(zhàn)馬的形狀,菖蒲的葉子義很像鋒利的長劍,據(jù)說這樣可以讓英雄鐘馗騎上戰(zhàn)馬、拿著寶劍,勇敢地去捉拿害人的惡鬼。
但又有人說插艾掛蒲是和采取草藥防病、治病有關。古時的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農(nóng)歷五月,天氣轉(zhuǎn)熱,瘟疫開始流行,蛇、蝎、蜈蚣等各種害蟲也開始禍害人間。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積累中認識到,艾和蒲都是良好的草藥。菖蒲有鎮(zhèn)痛、健胃、祛風、利尿的療效;艾可以針灸治病,煮水消毒,艾的香味和艾煙還有驅(qū)除蚊蟲的功效。這樣看來,端午節(jié)插艾掛蒲,實際上是民間夏令預防疾病的一種良好的習慣。
46、九月九為何要登高
農(nóng)歷
據(jù)史料記載,重陽這天,京城街市上商品豐富,非常熱鬧。人們都高高興興地出城登高。南城的人們登天寧寺、陶然亭等高處,北城的人們登薊門炯樹等風景名勝之高處。還有更多的人到西山八剎等處登高。登高的人們烤肉分糕,盡情歡樂。文人墨客還在登高時飲酒賦詩,盡興而返。
如今,
47、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食品,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地區(qū)一座唐代墓葬中曾發(fā)掘出一只木碗,其中盛著的食品和今天我們吃的餃子的形狀完全相同。說明至少在唐代餃子就已成為我國人民的食品了。最初的餃子稱為“餛飩”,后來因為一定要在年三十半夜里動筷子,而這個時辰按舊時天干地支計時為“交子”。時問一久,取其諧音,人們就把“更歲交子”叫做餃子了。
48、“臘八粥”的由來
為何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據(jù)說是沿用了佛教的風俗,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所以各寺院要用谷米和果實煮粥供佛。這種粥名叫“五味粥”或“七寶粥”,人們通常稱之為“臘八粥”。這種儀式傳到民間,日久天長,就形成吃“臘八粥”的風俗。
古時煮“臘八粥”很講究,要用胡桃、松子、柿、栗之類。后來花樣越來越多。據(jù)載,民間熬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用水煮熟,另外還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米、榛瓤、松籽及白糖、紅糖、葡萄干作點綴。
我國廣大地區(qū)都有吃臘八粥的風俗,紀念釋迦牟尼的宗教色彩早已淡化,只是把它作為全家團聚、祝愿來年五谷豐登的一種節(jié)日。
49、月餅的由來
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起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派手下大將李靖率領部隊出征,李靖善于用兵,屢建奇功,于當年8月15這天凱旋回都。為了慶祝勝利,長安城內(nèi)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從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賀勝利。李世民非常高興,接過裝飾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對著懸在天空的明月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睆拇耍星锍栽嘛灥牧曀妆懔鱾飨聛?。
50、生日蠟燭為何要吹滅
過生日的時候,大家都要準備生日蛋糕,隨著“祝你生日快樂”的歌聲,過生日的人都要吹滅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這是生日聚會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生日蛋糕上的蠟燭為什么要吹滅呢?
在古代希臘的神話中,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在為月亮女神慶祝生日時,就要在圣壇上擺上插滿蠟燭的蛋糕。后來,古希臘人紛紛效仿,在孩子們的生日蛋糕上也插上了燃著的蠟燭,并加入吹蠟燭這項活動。他們認為,燃燒的蠟燭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在那時許個愿,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愿望就能實現(xiàn)。帶著美好的期望,這個習俗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51、你知道印度婦女的“打夫節(jié)”嗎
印度的一些農(nóng)村至今流傳著一種奇特的節(jié)日——打夫節(jié)。所謂打夫節(jié),就是妻子打丈夫的節(jié)日。這是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的印度婦女在一年當中惟一能夠揚眉吐氣的日子,所以俗稱“出氣節(jié)”。
這天早上,全村呈現(xiàn)一派喜慶氣氛。各個家庭都忙碌起來。妻子們個個喜氣洋洋。穿著最漂亮的衣服,并找出一根保存得很好的“打夫棒”——一根
到了晚上,挨了打的丈夫還得向妻子表示感謝。好景不長,第二天,丈夫又成了家庭的主宰,妻子挨打受罵又成了家常便飯。要想報復,只有等到來年的“打夫節(jié)”。
52、德昂族“潑水節(jié)”來源
公歷4 月中旬左右。德昂人也過潑水節(jié),時間在清明節(jié)后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jié)目與傣族潑水節(jié)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jié)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jié)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后就演變?yōu)橐环N習俗。
53、德昂族“潑水節(jié)”慶祝方式
德昂族潑水節(jié)與傣族的潑水節(jié)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jié)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jié)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后,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jié)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并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鐘情于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jié)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只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nèi)巳硕急成狭艘粋€精致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伙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只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后,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54、壯族“三月三”來源
國慶節(jié)前后的三天。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jié)”。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阿昌族會街節(jié)是戶撒和臘撒地區(q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去多在農(nóng)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xù)5 天左右,現(xiàn)在已改在國慶節(jié)前后的三天舉行。
55、壯族“三月三”慶祝方式
“三月三”,方圓數(shù)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jié)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shù)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jīng)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相鄰博客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法和民俗常識(二) [2008-01-19 02:16: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法和民俗常識(三) [2008-01-19 02:17: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法和民俗常識(五) [2008-01-19 02:18: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法和民俗常識(六) [2008-01-19 02:1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