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司馬遷是怎樣寫出《史記》的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談死后,朝廷便命令像父親一樣通古博今的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從那以后,司馬遷便立志要寫一部完整記錄我國歷史的著作。但是,沒過多久,司馬遷便因為其他事情得罪了漢武帝劉徹,被處以殘酷的腐刑。腐刑是一種極端侮辱人格的刑罰,司馬遷受刑后一度曾想自殺。但是,他從歷史上很多在艱難和憂憤中奮發(fā)努力成就事業(yè)的例子巾受到了鼓舞。他想,屈原被放逐。才寫成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后,寫成《國語》;孫臏被砍了膝蓋骨,寫了《兵法》。我為么不能把這部史書寫出來呢?從此以后,司馬遷忍辱負重,歷時十幾年,終于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
11、司馬遷的后代為什么不姓司馬
在陜西省韓城縣的續(xù)村,居住著許多姓同或姓馮的大家。每逢清明時節(jié),他們便懷著虔誠敬佩之情,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太史公祠,為先祖司馬遷祭祀掃墓。為什么這些司馬遷的后代卻不姓司馬呢?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腐刑,悲痛欲絕。為了完成先父的遺愿,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學巨著《史記》。因《史記》對史實據(jù)實實錄,在稱贊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后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見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對司馬遷極為不滿的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據(jù)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xiāng)韓城。臨行時,司馬遷夫人手牽孩兒,淚流滿面地囑咐說:“兒呀,你們一路小心,快快逃回家鄉(xiāng),將父親的著述深藏龍門山中,好實現(xiàn)你們父親的遺愿,留信史于后人,臨兒,從今以后,你將司字左邊加一豎,改為姓同;觀兒,你給馬字左邊加上兩點,改為姓馮,你們要尊兄愛弟,隱居龍門山中,好讓我們司馬氏一家留有后人。”從此以后,司馬遷的子孫后代一直都姓同、姓馮。
12、為什么西施不姓西,孟姜女不姓孟
西施和孟姜女都是歷史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但若問“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
其實,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誤解呢?這和戰(zhàn)國以前中國人姓氏的習慣有關(guān)。如果缺乏“姓氏學”的知識,而用習以為常的社會習慣去判斷兩千多年前的周秦歷史情況,就會產(chǎn)生這種錯誤。
原來戰(zhàn)國以前,中國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姓和氏。一個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猶如現(xiàn)代歐美人的習慣。秦始皇的氏為“趙”,姓為“贏”,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趙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贏”了,后世呼他為“贏政”,是不符合當時的習慣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媯,其后人封于陳國,因此以陳為氏,陳氏的一支又到了齊國,把陳寫作“田”(陳、田在古代同音),又為田氏。齊國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奪了,從此齊國又被稱為“田齊”,田齊君主后來稱王,其子孫又以“王”或“王孫”為氏。由此可見,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可以因時、因地、因官爵而改變。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稱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懊稀边@個名字是排行的稱謂,老大稱“孟”或“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小稱“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現(xiàn)代的習慣稱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個成語叫“東施效顰”,說的是苧蘿村的東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個姑娘。東半村的叫“東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稱號就是這么來的。
13、中國歷史上的八大罪臣
慶父:春秋時魯國貴族,魯莊公之兄。他慣于挑撥離間,制造內(nèi)亂,先后殺死兩個國君。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
趙高:秦朝宦官,原是趙國貴族。秦始皇死后,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遺詔,逼始皇長子扶蘇自殺,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后又謀害胡亥,立子嬰為帝,卻被子嬰誅殺。
來俊臣:唐朝武則天當政時的酷吏,因告密受寵,歷任侍御史、左臺御史中丞等職。他營私枉法,大興刑獄,被他滅族者不下千余家。后因得罪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而被處死。
李林甫:唐朝權(quán)臣,唐玄宗時任禮部尚書,封晉國公。他為爭寵固權(quán),處處討玄宗歡心。此人嘴甜心毒,有“口蜜腹劍”之稱,在任19年中干盡壞事,終于釀成“安史之亂”。
秦檜:北宋末年歷任御史中丞等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軍擄至北方,不久遣歸,充當內(nèi)奸,并騙得高宗信任。他結(jié)黨專權(quán),陷害忠良,力主投降,為世人所唾棄。
嚴嵩:明朝大臣,嘉靖時任吏部尚書,官至內(nèi)閣首輔。以其子嚴世蕃等為爪牙,操縱國事,殺害忠良,貪贓枉法。在任時,朝廷60%的軍餉被他侵吞。
魏忠賢:明朝宦官,萬歷當政時入宮。1620年,熹宗即位,他被任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并兼管東廠。他結(jié)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稱“九千歲”,手下有王虎、王彪等爪牙。崇禎即位后被罷職,遣置鳳陽,途中自縊而死。
和珅:因逢迎獻媚,為乾隆皇帝所寵,被升任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乾隆死后,嘉慶宣布他20條罪狀并責其自殺。被抄家后,其家產(chǎn)等于朝廷10年的收入,所以民間有“和坤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14、中國歷史上的“六圣”
我國歷史上,從西漢到盛唐出現(xiàn)過“史圣”“草圣”“醫(yī)圣”“書圣”“畫圣”和“詩圣”。被后人稱為“六圣”。
史圣:漢武帝時代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讀史,20歲后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博覽廣聞,歷盡艱辛,終于著成不朽的歷史名著《史記》。
草圣:漢朝末年三國初年張芝擅章草(舊隸的草體),據(jù)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時人稱之為“草圣”。
醫(yī)圣:建安時期的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傷寒雜病論》,為后世醫(yī)學家必讀的經(jīng)典,被稱為“醫(yī)圣”。
書圣:東晉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書法風格,被后人稱之為“書圣”。
畫圣:盛唐時人吳道子擅長佛道畫,所畫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觀圖畫壁300多間,畫中人物奇形異狀,無一相同,被時人稱為“畫圣”。
詩圣:和吳道子同時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詩“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一生寫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被后人尊稱為“詩圣”。
15、中國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chuàng)始人。
司馬遷:西漢人,作《史記》,首創(chuàng)正史紀傳本。
班固:東漢人,著《漢書》,開創(chuàng)斷代史體例。
劉知幾:唐朝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位史學批評家。
杜佑:唐朝人,所著《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馬光:北宋人,編著的《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巨著。
袁樞:宋朝人,著《通鑒紀事本末》,創(chuàng)立了紀事本末的體裁。
顧炎武:明朝人,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16、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古都
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六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ll世紀,西周首先在這里建都,稱鎬京。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于此,取名長安。以后,魏晉南北朝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兩代均在這里建都,歷時一千多年,曾經(jīng)是古代東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陽最早為西周的東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正式成為東周的都城。以后,戰(zhàn)國時期改稱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煬帝)、武周先后在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陽的是五代十國中的后唐。洛陽先后有九個王朝建都,素稱“九朝故都”,也歷時一千多年。
開封最早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稱為汴州。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著,后晉、后漢、后周均相繼在這里建都,同時改稱東京,又稱開封府。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開封。北宋歷經(jīng)九帝,盛極一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反映了當時開封的繁華景象。
杭州五代十國時吳國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稱為臨安。這里山水秀麗,又歷經(jīng)各個朝代的修建,成為聞名天下的美麗都市。
南京最初為三國時期的東吳都城,稱為建業(yè)。不久是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國都,稱為建康。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稱為金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稱為應(yīng)天。太平天國洪秀全也在這里建都,稱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建立的臨時政府設(shè)在南京,后來,成為中華民國首都。
這里依山傍水,形勢險要,故有“虎踞龍盤”之稱。
北京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都城,稱為薊城。遼代改稱燕京。金代于1153年遷都于此,稱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稱為大都。1421年,明成祖遷都于此,改北平為北京。清室入關(guān)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為“五代帝都”,歷時達七八百年之久,由于我國歷史上最后的三個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著我國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還保存著我國目前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
17、何為春秋五霸?何為戰(zhàn)國七雄?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書而得名;后段為戰(zhàn)國,因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zhàn)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弱,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國又受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威脅。于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口號下,爭當霸主。春秋300年間出現(xiàn)了所謂“五霸”。關(guān)于“春秋五霸”,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通常認為是后者,因為宋襄公并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霸主,而秦穆公勢力也未曾影響至中原。
戰(zhàn)國時期,原來的晉國被三個大臣瓜分為韓、趙、魏三國,齊國政權(quán)被田氏取代,東北的燕國逐漸強大,再加上南方的秦、楚兩國,構(gòu)成了七雄角逐的場面。所謂“戰(zhàn)國七雄”即是指戰(zhàn)國時期七個勢力強大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
18、“雞鳴狗盜”出自什么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門下養(yǎng)食客三千。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召他入秦,想委以重任,但秦國一些臣僚進言說孟嘗君終究是齊國人,會想著齊國利益而對秦國不利,不可重用他,但是又不能放走他,他回到齊國后會為齊國出力,照樣不利于秦國,于是便將孟嘗君關(guān)押起來。孟嘗君聯(lián)系到了秦王一個寵愛的妃子,讓她救他,妃子說想要孟嘗君的狐裘大衣,而孟嘗君已將狐裘大衣在初次見秦時獻給了秦王。此時孟嘗君手下有人自告奮勇說他會像狗一樣暗中將大衣偷出來,這個人果然偷到了狐裘大衣。孟嘗君將這件狐裘大衣獻給秦王的妃子。秦王的這個妃子在秦王面前為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使秦王放走了孟嘗君。
但后來,秦王又后悔放走孟嘗君。便派人去追,此時孟嘗君剛走到函谷關(guān)。函谷關(guān)有規(guī)矩,即必須雞叫才能開關(guān)門。情況緊急,這時孟嘗君手下又有一人自稱會學雞叫,于是他學雞叫而將周圍的雞都引得叫了起來,函谷關(guān)守兵開關(guān)門而放孟嘗君出了關(guān),得以脫險。
后來,人們就從這個故事中總結(jié)出成語“雞鳴狗盜”,來比喻那些不具真才實學卻靠雕蟲小技投機取巧的人。
19、什么是“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時。當時吳越兩國累世結(jié)怨,相互攻戰(zhàn)。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兵敗受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即位,發(fā)誓要給他父親報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領(lǐng)吳國軍隊在夫椒這個地方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派使臣前去吳國卑躬屈膝地講和,之后忍受奇恥大辱,帶著妻子兒女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
三年以后,勾踐被釋放回國,他回國后,立志洗雪國恥。為了堅定報仇的決心,不忘昔日的危難和苦楚,他晚上不睡舒適的床鋪,而是睡在柴草堆上(臥薪)。他還在屋里吊一只苦膽,每天早起后、睡覺及吃飯前,都要嘗嘗苦膽的滋味。以便使自己永遠不忘掉志向。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推行一些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終于使越國兵精糧足,國富民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大軍再次進攻吳國,打得吳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夫差被俘自殺。
吳國被越國滅掉后,勾踐會合各國諸侯,做了春秋時期的最后一個霸主。
相鄰博客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法和民俗常識 [2008-01-19 02:23: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一) [2008-01-19 02:26: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三) [2008-01-19 02:28: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四) [2008-01-19 02:2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