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破釜沉舟”語出何處
在鎮(zhèn)壓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秦將章邯破項梁軍后,以為楚地已不足憂慮,于是就渡河北上,攻擊張耳、陳余等,當年秦國困越王歇、張耳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的時候,趙向楚懷王心(陳勝遇害后,項梁、項羽等便擁立原楚懷王之孫心為王,仍號楚懷王)求援,起義軍決定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宋義率大軍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畏縮不前,項羽便殺掉宋義,用斧子鑿沉船只,以示沒有退路,表示決戰(zhàn),軍隊士氣大增,直驅巨鹿,九戰(zhàn)九捷,大敗秦軍,擊殺秦將蘇角,俘獲王離。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一次大戰(zhàn),扭轉了整個反秦戰(zhàn)局,為取得反秦斗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破釜沉舟”的成語也由此而來。
21、“鴻門宴”是怎么一回事
秦末起義中,當項羽大軍向西挺進到函谷關時,發(fā)現(xiàn)劉邦已搶先進入關中,而事先已約定先人關中者為王,項羽大怒,立即攻破函谷關。這時劉邦軍駐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南),兵力10萬,項羽駐扎在新豐鴻門(今西安東北)。擁兵40萬,積極準備攻打劉邦。項羽的叔父,與劉邦結為親家的項伯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聞訊后,親率100余名騎兵與張良、樊噲來到鴻門向項羽道歉,從而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在觥籌交錯中閃爍刀光劍影的“鴻門宴”。在宴會上,項羽的軍師范增令項羽的堂弟項莊進去借舞劍助興為名,借機殺死劉邦。項伯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借以掩護劉邦,在危急時刻,張良出帳,令樊噲帶劍執(zhí)盾闖入,使劉邦得借口乘隙脫逃。項羽當斷不斷,放走了羽毛漸豐的劉邦,為自己留下了禍根。
22、“綠林好漢”語出何處
西漢后期,土地兼并的情況十分嚴重,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局動蕩。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建“新”后,實行新政,把全國收歸王國,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由于地主官僚和貴族的反對,根本無法實行。王莽又多次改變幣制。大量掠奪人民財富。進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再加上不斷發(fā)動對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各地天災人禍連年不斷,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的爆發(fā)。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湖北中部領導農(nóng)民起義。以綠林山為根據(jù)地,故稱“綠林軍”。綠林軍在向南陽插進過程中,皇族劉秀參加,23年,綠林軍在昆陽與王莽主力決戰(zhàn),取得昆陽大捷,殲王莽四十萬軍隊,隨后,綠林軍乘勝攻占長安,推翻了王莽的統(tǒng)治。
與此同時,樊崇領導的“赤眉軍”也在同王莽軍隊作戰(zhàn),后被劉秀鎮(zhèn)壓。
從此“綠林好漢”這個名詞就傳開了。
23、“三顧茅廬”是怎么來的
東漢末年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幫他打天下,親自到諸葛亮家拜訪,因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后人便稱其為“三顧茅廬”。
當時劉備所處環(huán)境很不利,在斗爭中屢屢處于下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別人口中得知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智慧超人,若請得他出來幫助,建立基業(yè)自然不成問題,于是劉備便去請諸葛亮。
第一次去時,諸葛亮不在,劉備無功而返。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再次去拜訪,不料這次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罷。待到第三次要去時,急性子的張飛(與劉備結義的兄弟)說:“諸葛亮怕是沒有真才實學,才故意逃避的,待我自己去將他抓來?!眲溆柍饬藦堬w,又恭恭敬敬地去請,這次諸葛亮在家,但是卻在午睡,劉備便不去打擾他,靜靜地在門外等。等了很長時間,仍不見諸葛亮醒來,這時性急的張飛又忍不住了,說:“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劉備又一次斥責了張飛的魯莽。待諸葛亮醒來后,劉備進屋與之交談,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劉備大喜過望。請求諸葛亮出山幫助,諸葛亮亦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便同意幫助劉備打天下。后來,諸葛亮顯露了非凡的才能,為日后劉備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樂不思蜀”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263年,三國之一的蜀國滅亡,蜀國后主劉禪被司馬昭俘虜。一次,司馬昭(魏國大將軍)和劉禪一起吃飯,為劉禪表演蜀國的民間舞蹈,劉禪的侍從都感到悲哀,劉禪卻像平時一樣高興地笑著。司馬昭看到這種情形,便問劉禪:“你想念四川的老家嗎?”劉禪說:“心里很快活,不想家。”劉禪原來的大臣邰正聞言悄悄跟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這樣問您。您應該哭著回答:‘先輩的祖墳遠在隴蜀,我的心因懷念西方而悲痛。沒有一天不想的?!缓箝]上眼睛。這樣,司馬昭可能會放我們回去,我們就可以再招兵買馬,以圖恢復漢室江山。”司馬昭早注意到了這一點,過了一會兒又問劉禪想不想家,劉禪就將邰正所教的話說了一遍,然后閉上眼睛。司馬昭說:“這話怎么很像是邰正的話?”劉禪驚訝地睜開眼睛說:“正是邰正這么教我說的?!彼抉R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來。
25、“吃醋”的典故出自何處
李世民即位以后,為了犒賞身邊大臣房玄齡幫他奪取王位、統(tǒng)一天下的大功,封房玄齡為梁公。位居宰相之首,并準備送給他幾名美女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會反對此事,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問明原因,就讓皇后專門去房府勸說房夫人,誰知房夫人不給皇后面子,將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聽說房夫人是如此態(tài)度,心中有些不快,于是便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李世民派人送了一壺酒向房夫人傳話:如果再不同意就讓她服毒酒自殺,房夫人聽罷,毫無懼色,端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房夫人并沒有死,因為壺里裝的不是毒酒而是醋。房夫人的剛烈表現(xiàn),一時被傳為佳話。久而久之,“吃醋”便成了男女間“嫉妒心”的代名詞。
26、“老皇歷”典故出于何處
“老皇歷”這個詞語始于宋朝,原本是褒義詞。宋太祖趙匡胤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匡義,是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期間,注意農(nóng)田水利,鼓勵開荒,每年到了年終,便要宴請群臣,記功行賞,并送給每人一本歷書。這本歷書記載著農(nóng)歷時令及耕作上的有關知識,其中有一欄叫做《回時作物觀覽》,是希望大臣們在政治事務中不要誤了農(nóng)時,由于歷書是皇上贈送的,所以稱它為《皇歷》。
《皇歷》中所記載的,主要是當年的歷法,過了這一年就要更換新歷法,但由于歷法都是由皇上贈的,對舊歷法顯然也要認真保存,并給舊歷法冠以一個“老”字,所以稱之為“老皇歷”。
“老皇歷”對于新的一年來說,是不適應的,也正因為這個意思,“老皇歷”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用來指守舊的思想行為了。
27、我國古代主要崇拜哪些神靈
我國古代崇拜的神靈很多,以漢族為例,除去原始時期崇拜圖騰及祖先之外,各個時期、各個社會階層都有一些不同的崇拜對象,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以下幾個神上:
上帝:上帝又稱天、天皇,是神靈世界的主宰,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群眾都崇拜的最高神靈。
社神:社神即土地神。又名后土,也是統(tǒng)治者和一般群眾都普遍崇拜的神靈。相傳的社神有兩個,一個是句龍,一個是禹。
高禖:即婚姻、生殖之神。因為祭神多在郊外進行,所以又稱郊襟。漢代以后直至近代,由于受印度佛教的影響,民問所崇拜的高襟神逐漸被送子觀音代替。
門神:門神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崇拜的大神之一。唐代以前的門神是神荼、郁壘。
灶神: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在民間臘月三十日都要用飯肉魚酒等敬灶神,希望他酒醉飯飽后上天只講好話,不吐惡言,后來敬神還要用麥芽糖、膠糖等甜食,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據(jù)說如果不這樣,一家人都會遭殃。
28、古代有哪“五禮”
在古代,“禮”字本有廣狹二義。就廣義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禮;就狹義說,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jīng)常舉行的祭禮、喪葬、軍旅諸方面的典禮。
春秋以后,社會發(fā)生變革,古代禮儀逐漸被廢棄,禮家著手整理、闡析其意義,并加以系統(tǒng)總結,編輯為五大類,以吉、兇、賓、軍、嘉為類目名稱,總稱“五禮”。
吉禮居五禮之首。吉訓為福,是事神致福的意思。
兇禮列五個項目,就是喪、荒、吊、檜、恤五程典禮。
賓禮列八個項目,其中朝、宗、覲、遇、會、同、問、視都是天子款待四方諸侯來朝會的典禮。
軍禮分列五個項目,軍旅與祭祀同樣重要,諸侯有不順服的行動,或者在執(zhí)行王朝所頒制度時有僭越行為,就得用暴力威懾。
嘉禮列六個項目,有的包含兩種相近的典禮,有的只有一種典禮,有的只是雜儀。
29、什么是“唐三彩”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聽到“唐三彩”這個詞,那么什么是唐三彩?它代表的是一個時期的東西還是某一特定種類的東西呢?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陶瓷業(yè)就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到了唐代,陶冶業(yè)更是相當?shù)臓t火純青,很多陶瓷都是后世罕見的精品,唐三彩就是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所謂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所謂的“三彩”,是專指這時制作陶器所專用的三種色彩,即青、黃、藍三色組合成的各種陶器。所以唐三彩并不是說唐代的陶瓷都叫唐三彩,而是指在唐代中期,出現(xiàn)了專用青、黃、藍三色調和而成的一類陶器。這類陶器現(xiàn)已不多見,很是珍貴。
30、《山海經(jīng)》是怎樣一部書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山海經(jīng)》以“怪”而出名。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發(fā)了無數(shù)學者的興趣和想象。
《山海經(jīng)》的書名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但司馬遷認為它荒誕不經(jīng),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沒有怎么說明。劉向、劉歆父子整理《山海經(jīng)》并將它公布于世,以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時所記。班固依劉歆《七略》作《漢書·藝文志》,把《山海經(jīng)》列在“數(shù)術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狀以制其吉兇貴賤的“刑法類”之首,這是對《山海經(jīng)》性質的最早說明。東漢王景治水,明帝賜以《山海經(jīng)》《河渠書》《禹貢圖》?!渡胶=?jīng)》被視為實用的地理書。到《隋書·經(jīng)籍志》《山海經(jīng)》被冠以“地理類”之首,以后《舊唐書、經(jīng)籍志》都把它歸為地理書。
很長時間以來便形成了這樣的定論。
31、古人怎樣稱呼自己
從社會生活的需要或禮節(jié)出發(fā),古人在人際交往的自稱方面形成了一套頗為嚴格的規(guī)矩。
一般說來,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談中,凡是提到自己的則用謙稱或卑稱,自稱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謙稱,最常見的就是自己稱“鄙人”。 “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農(nóng)人,引申為無地位、無文化之人,即所謂鄙俗之人,古人常用來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短淺。
與“鄙人”相類似的謙稱還有“臣”“妾”“仆”等,這些本是殷周時對奴仆的稱呼臣、仆,女子自稱妾。
在古人的自我謙稱中,使用較廣的還有“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幾種。
32、我國古代的“看風水”是什么意思
看風水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流行頗廣的迷信行為,其基本內(nèi)容是:在選擇宅基和墳地時,必須注意該地的風向山水,合者得福祿,不合者遭禍殃。因此,它又稱為“相地術”或 “地理之學”,舊時社會中專營此道的職業(yè)者稱“風水先生”。
看風水作為一種迷信活動,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末年燕、齊一帶方士之中。在此之前,人們在營宅下葬時,對地形與時日雖有所選擇,但多與宗教禮俗相關聯(lián),而燕齊方士則以陰陽五行附和人事,有關的迷信禁忌也就應運而生。漢代已經(jīng)有了許多將陰陽五行貫穿于社會各種活動之中的著作,其中與風水有關的大致有兩派,一派是形法家,一派是堪輿家,亦稱“日者”,講究下葬立宅的時令。
東漢以來,這種迷信思想就在社會上傳開了。
33、古代的“算命”是怎么回事
“算命”又稱“算八字”,根據(jù)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支配的干支,依五行生克來推算吉兇的占卜,起于以五七政為推算根據(jù)的星命學,經(jīng)唐代李虛中改制,至五代徐子平時確立。這一占卜術影響很大,《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就有了關于算命的詳細記載。
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又是一個有封建制傳統(tǒng)的國家。人們對自然的依賴和對專制力量的從屬,使他們特別迷信昭示神靈的星相占卜。中國的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產(chǎn)品,都同占卜發(fā)生了深刻的聯(lián)系。譬如天文學同陰陽五行教術的聯(lián)系,心理學同夢占的關系等等。因此,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星相占卜,才能再了解中國的古代文化。
34、古代的“巫術”是指什么
幻想通過喚醒附著于某一具體物體或個人身上的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從而對這些物體或個人施加影與控制的行為,就是巫術。巫術與宗教之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神靈觀念,宗教以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上帝、神靈、魔怪圖騰為其崇拜對象,它追求的是對人類精神的自我慰藉;而巫術既不以客體為崇拜對象,又不依神的力量行事,而是認為只是按照一種固定程式做出動作,便能實現(xiàn)對客體加以控制的目的。從功能來說,巫術的力量在于實用,而宗教的力量在于信仰,宗教比巫術更多地滿足了人們各種精神的需要。從人類思維能力發(fā)展水平來說,巫術顯然低于宗教,但它的產(chǎn)生早于宗教,而在宗教極大地發(fā)展以后,巫術只是作為一個很低的層次(指不甚高明的裝神弄鬼的手段)與宗教并存。
35、皇帝的稱號是怎樣來的
皇帝是我國古代專制君主的稱謂之一。在甲骨文、金文和上古典籍中,已屢見“皇”“帝”等稱號。許慎《說文解字》:“皇,大也”“大君也?!苯送魳s寶先生認為皇是祭祀時戴的一種冠(帽)。它本是一種有羽毛裝飾的冠。供祭祀或祈雨時跳舞用?!盎省庇质恰皩ο却蛏衩鞯淖鸱Q”,又是傳說中遠古的帝王?!讹L俗通義》說:“皇者,中也,光也”。因而“皇”是至高無上、光明無比的神圣稱號。
“帝”,據(jù)其甲骨文字形,近人王國維說它是花蒂的全形。上面像花的子房。外面像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墩f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逼鹩谏檀┢冢掏跎Q王,死稱帝。所以“帝”作“帝王”用,是它的假借義,由于“帝”被假借用作“天帝”或“帝王”,于是后來又造了一個從“艸”(草)“帝”聲的形聲字“蒂”來代替它,“帝”本義是“花蒂”。由于“帝”(花蒂)能生花結果,故古人將主觀想象中能生育萬物的“天神”稱為“帝”。后亦用指人君、帝王?!栋谆⑼x》稱“得合天地者稱帝”,也就是說,帝是統(tǒng)御萬眾,象征人間權力的稱號。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但“皇帝”一詞的使用卻始于秦。
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王室衰敗,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等。
秦王贏政一統(tǒng)天下后,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yè),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王綰、馮劫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去“泰”留“皇”,并吸收上古“帝”號,稱為“皇帝”,并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襲用。
相鄰博客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一) [2008-01-19 02:26: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二) [2008-01-19 02:27: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四) [2008-01-19 02:29:00]
- 100個家長需知曉的歷史常識(五) [2008-01-19 02:3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