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
上海市質量協(xié)會用戶評價中心日前表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實施減負背后,存在“學校減壓,家庭增壓”的現象。調查顯示,2/3的家長擔心減負會影響孩子學習成績,而七成多家長為能讓孩子在升學時加分,為他們報了各種興趣班。調查數據顯示,47.7%的受訪學生接受家教補習,75.3%的受訪家長為孩子報了興趣班和提高班。
類似現象,非惟上海獨有,而是全國普遍的現象。凡是家庭經濟條件略好的,基本上都存在給孩子加壓現象。我們完全可以說,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固然跟現行高考選拔制度有關,也跟家長們的推波助瀾有關。
家長們在孩子教育上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高考中吃虧。但是他們恰恰忘了,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孩子在高考中勝出。高考的勝出,跟大學畢業(yè)后的成就沒有必然聯系。一個淺顯的道理是:高考是在重復別人的經驗和知識,而人生事業(y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創(chuàng)造力,以及個人的情商作支撐。四成多家長認為成才等于“有一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能有一番事業(yè),而且還能有助于社會發(fā)展”。這樣的期望不錯,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從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入手,還是只關注他們的成績?這個問題需要家長們好好思量。 調查顯示,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他們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等素質的教育。近30%的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平時不做家務也無所謂。凡是讀過書的家長們應該都有經驗,知識固然重要,但孩子平時養(yǎng)成的習慣和性格,會成為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和力量源泉。
因此,做家長的,不能只看到一時一事的暫時勝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發(fā)展。發(fā)展的前提是自由。你給孩子的時間安排得越滿,其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興趣的空間就越小。
知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提出,他所認識的20世紀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少是在學校里考第一名的,考試是考別人做過的事,科學則是推翻別人做過的事,中國在應試教育方面值得好好分析。他還說,他本人對念書就特別沒有興趣,還要感謝父母給了自己自由的發(fā)展空間。
20世紀前期最獨特的西方思想家之一、偉大的教育理論家懷特海也提醒人們,最有價值的理智發(fā)展是自我發(fā)展。他特別主張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的平衡發(fā)展。培育思想、審美能力和敏銳的同情心是通才教育的主旨,此種教育就是要把思想、文學、藝術上最佳的知識傳授給人,它所提供的是一種定向性的指引。這種教育關系重大,西洋文化之所以有今日,實際上得益于這種教育,此種教育鼓勵藝術的發(fā)展,培養(yǎng)無所為而為之的好奇精神,是科學得以產生,人類維持心靈尊嚴以應付物質勢力的源泉。如果沒有這種教育根本談不上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
在懷特??磥恚逃怯泄?jié)奏的,自由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他認為兒童心態(tài)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浪漫期、精密期和綜合期。這三個時期又分別與兒童、青年、成年;小學、中學、大學相對應。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第一個時期為自由期,第二個時期為紀律期,第三個時期又為自由期。只不過,后一“自由”已經不是前一個“自由”了。
而自我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讓孩子們有適當的自我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學習的樂趣。而如果家長過多地安排他們任務性的學習,則所有的學習都會成為苦役,成為強迫而索然無味的東西。甚至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和永不停止的好奇與探索精神,甚至于泯滅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而后者,才是一生中人生幸福事業(yè)成功的最根本保證。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走在教育的路上 [2007-03-18 15:43:00]
- 人格健全:孩子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基本條件 [2007-03-26 11:14:00]
- 教育佳期不容錯過 [2007-03-26 18:33:00]
- 快樂即成功是充滿陽光的人生哲學 [2007-03-29 16:38:00]
最近訪客